基于技术与知识的双螺旋结构创新模式研究
CSTR: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中图分类号:

C931.2

基金项目:

跨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优化路径及政策模拟研究(201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SC14B114)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Double Helix Structure Based 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23]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从创新的内涵与相关背景出发,总结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含义,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仿生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详细阐述它们的碱基的含义,站在双螺旋的视角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双螺旋模型,对其过程也做了详细模拟,最后基于技术与知识的双螺旋模型结构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基础、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创新的运行规律。

    Abstrac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autho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gives a bion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based on structure of DNA,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their bases in detail, then from a double helix point of view author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uthor establishes the double helix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hich process is simulat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foundation,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ovation model are explained based on the double helix model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in detail, so as to reveal the operating rules of innovation more deeply.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组织能力: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J].2002(6):114-118.
    [2]徐谷波.自组织理论视野下企业的自主创新[J].技术经济,2006,3:11-12.
    [3]李志刚、张吉军、苟建林.基于系统混沌理论的企业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1,24:31-34.
    [4]胡沛枫.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自组织机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1):1-5.
    [5]刘希宋,姜树凯,喻登科.企业知识创新系统自组织特性及演进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4):131-132.
    [6]张振刚,张小娟.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其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79-80.
    [7]Amidon, D. M. 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 D research[J].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 39(4):33-41.
    [8]郭琳,应宏斌.基于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6):1-3.
    [9]邓志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3):19-20.
    [10]李丽.知识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根本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1(1):10-12.
    [11]郎益夫,周荣.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管理投入及其绩效反哺过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131-133.
    [12]杜跃平,马一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转化效率差异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178.
    [13]张果,郭鹏.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6,05:27-30.
    [14]杨国梁,刘文斌,徐芳.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与科技政策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2):23-25.
    [15]傅家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月报,1999,8:37-38.
    [16]高柯.创新基础知识之二技术创新是一种 双螺旋结构 [J].华东科技, 2010(6).
    [17]宋刚,唐蔷.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18]郑璇玉.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以小传统知识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 2005(12):10-13.
    [19]张玉珍,包虹.基于知识创新的知识运动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7,7:3-4.
    [20]单光辉.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J].改革与开放,2009,10:95-96.
    [21]毕东海.完美无缺的双螺旋结构纪念------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J].世界科学,2003,(14) : 21--22.
    [22]Edward Osborne Wilson.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M]. Vintage,1999-03.
    [23]Roper.S, Du.J. Modelling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 [J].Research Policy, 2008,(37):961-977.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王亚东,朱林.基于技术与知识的双螺旋结构创新模式研究[J].,2017,(9).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62
  • 下载次数: 80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7-29
  • 最后修改日期:2017-04-06
  • 录用日期:2016-09-27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5-18
文章二维码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