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非遗”科普模式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示范”(2013BAH52F00)


On Study of tangible Heritage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科学普及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科普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本文以青蒿素的发现及手工造纸技艺为例说明“非遗”科普的内涵、必要性和信息化表达方式,从概念和实际操作层面进行问题梳理和对策思考,并提出“非遗”科普的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专家模式)及其相互关系。

    Abstrac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ferred to as " Intangible Heritage This paper uses artemisinin’s discovery and manual paper making techniques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mb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oblems of with 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wo modes (ordinary mode and expert mod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罗文伯,汤书昆.信息化背景下的“非遗”科普模式研究[J].,2017,(1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6-11-01
  • 最后修改日期:2017-05-18
  • 录用日期:2016-11-16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7-04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