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盗窃的技术手段与应对机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重庆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重庆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G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盗窃的法律问题与对策研究”(16CFX027);重庆市博士后科研特别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盗窃行为法律规制研究”(Xm2015043).


On the Technical Means and Coping Mechanism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ft in Big Data Era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当前大数据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个人信息盗窃行为日益猖獗,个人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现行防范个人信息盗窃的技术手段存在滞后性,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较为分散,不利于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应当加速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升级迭代、加快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对个人信息盗窃的行政监管,构建系统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应对机制。

    Abstract:

    With the prosperity of big data economy,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f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rampant, which makes sensit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Personal information can not be protected comprehensively with the lagging technology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distract legislation. Therefore, it is time to upgrade the technology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legislat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to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ft, in order to build the systematic risk response mechanism of sensit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何培育,王潇睿,林颖.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盗窃的技术手段与应对机制[J].,2018,(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6-23
  • 最后修改日期:2018-03-25
  • 录用日期:2017-09-14
  • 在线发布日期: 2018-04-23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