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拼凑、吸收能力与中国制造企业战略柔性的关系研究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

C93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众参与社会化公益价值共创行为的形成机制及转换过程研究”(20190832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Resources Bricolage ,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43]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在分析组织战略柔性路径依赖性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首先,研究了实施资源拼凑对制造企业战略柔性发展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资源拼凑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能为组织发展战略柔性积累资源、强化组织战略的自主控制权。但是,必须要克服资源拼凑的短期效应,如不利于获得员工认同、削弱了伙伴的关系强度等;其次,剖析了资源拼凑与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资源拼凑成功的关键;最后,提出制造企业亟需采取措施培育员工个人吸收能力,以此推动企业实施资源拼凑,进而提升组织战略柔性并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Abstract:

    Fristly,researched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impact of applying resource bricolage to develop strategic flexibilit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ath of dependence of strategic flexibility. Put forward that resource bricolage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of resources for innovation, can accumulate the resources for developp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can enhance the control power for enterprise strategic. However, must overcome the short effect of resource bricolage. Such as emplyee may not support it, weake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ners and so on; Secondl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bricolage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thinking that personnel absorptive capa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of apply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t last, suggest that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need cultivate employee’s absorptive capacity for improving resource bricolage, promot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参考文献
    [1]胡大立,金晨远.制造企业低端锁定程度与创新偏好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9,2:96-103
    [2]吉艳平,韩明华,郑大亮.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路径选择研究—基于企业主体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8,6:89-93
    [3]徐建中,贾大风等.装备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8,30(3):82-94
    [4]冯江源.大国强盛崛起与科技创新战略变革—世界科技强国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时代经验论析[J].学术前沿,2016,8:6-37
    [5]刘星星.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66-68
    [6]黄速建,刘晖,卢帅.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制造企业战略变革路径探索—以东北XX企业集团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2):90-97
    [7]陈琦,冯玉强,刘鲁宁.二元性视角下战略柔性促进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研究[J].管理评论,2018,9,30(9):275-291
    [8]朱丽,陈春花,刘超.“嵌入性”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与短期变革绩效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11):73-88
    [9]周建,张双鹏,刘常建.发展困境一定会导致战略变革吗?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36(7):93-106
    [10]王铁男,陈涛,贾榕霞.组织学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7:42-59
    [11]秦剑,杨永峰.社会网络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战略柔性的驱动机制—基于产品市场类型的差异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7-100
    [12]何悦桐,卢艳秋.企业战略柔性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12年8月13日第014版
    [13]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38(11):71-82
    [14]林艳,李慧,张晴晴.机会创新性,资源拼凑模式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科学决策,2018,12:38-55
    [15]孙宝文,涂艳,王天梅等.企业战略柔性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2:132-144
    [16]唐文萍.制造企业战略柔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7]宋铁波,张璐.战略柔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20(6):8-24
    [18]戴维.贝赞可.公司战略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9]陶颜,魏江.战略柔性与主导逻辑演化,测量与前因后效—研究视角与动向评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27-36
    [20]李卫宁,占靖宇,吕源.变革型领导行为,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9,3:94-103
    [21]彭移风,杨扬.以人力资源管理推进组织战略柔性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9:33-37
    [22]韵江,鞠蕾.惯例变异与新战略发动—基于战略演化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9,2:29-36
    [23]张焕勇.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 复旦大学, 2007
    [24]胡畔,于渤.跨界搜索,能力重构与企业创新绩效—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8:138-147
    [25]杨王伟,孙慧.战略柔性,高管“双元”资本与创新绩效—动态环境下一个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J].企业经济,2019,1:57-65
    [26]刘佳斌,王厚双.我国装备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研究—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1):113-117
    [27]彭伟,于小进,郑庆龄等.资源拼凑,组织合法性与社会创业企业成长—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12,40(12):55-70
    [28]郭念琦. 资源拼凑对公益组织商业模式改变影响的案例研究[D]. 吉林大学, 2018
    [29]陈明,魏作磊.服务业开放打破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了吗[J]. 经济学家, 2018(02):70-79
    [30]BAKER, NELSON. G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IM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03(50):329-366
    [31]刘振,管梓旭,李志刚等. 社会创业的资源拼凑—理论背景、独特属性与问题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31(01):10-20
    [32]黄如意. 机会识别、资源拼凑、吸收能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33]周飞,沙振权,孙锐.市场导向、资源拼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9,40(01):113-120
    [34]宋晶,陈劲.创业者社会网络、组织合法性与创业企业资源拼凑[J]. 科学学研究, 2019,37(01):86-94
    [35]邹波,张巍,王晨.从个体吸收能力到组织吸收能力的演化—以知识共享为中介[J]. 科研管理, 2019,40(01):32-41
    [36]阎海峰,程鹏. 吸收能力研究评述[J]. 管理评论, 2009(8):95-103.
    [37]何一清,崔连广,张敬伟.互动导向对创新过程的影响: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与资源拼凑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04):96-105
    [38]JUDITH,BANISTER.中国制造业工资和劳动者报酬[J].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6(2):39-66
    [39]杜传忠,冯晶,李雅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低端锁定及其突破路径实证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6(04):114-124
    [40]陈勇.佛山市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5-11
    [41]韩仙燕. 制造业员工关系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2]杨建永.浅析制造企业员工离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J]. 人民论坛, 2013(8):78-79
    [43]曲如杰,王林,尚洁.辱虐型领导与员工创新:员工自我概念的作用[J].管理评论, 2015(8):90-101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段晓红,向龙斌,侯俊东.资源拼凑、吸收能力与中国制造企业战略柔性的关系研究[J].,2020,(10).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933
  • 下载次数: 46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7-22
  • 最后修改日期:2020-05-15
  • 录用日期:2019-08-28
  • 在线发布日期: 2020-06-08
文章二维码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