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模式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1.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

C932;G3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应急管理项目“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发展基础制度”(E302221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点培育项目“智库双螺旋法理论和应用研究”(E4X14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应急管理项目“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发展基础制度”研究(E3022211);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管理创新能力提升专项“构建‘人才-学科-智库’一体化培养体系研究”(E3X21116)。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and Mode of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26]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智库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为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梳理当前智库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当前中国缺乏智库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证研究、智库人才培养学科缺位等问题,借鉴美国智库帕迪兰德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智库人才培养实践,基于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论理论框架,从智库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出发,提出智库人才培养的学历式与培训式两类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应由导向要素、过程要素、依托要素和评价要素四部分所构成,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厚实学科基础、创新培养体系、深化规律认识等促进中国智库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Think tank talent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talent force and a key element in ser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o strengthe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ategic consulting research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talen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poses key issues such as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disciplines in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raduate training mode elements,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nk tanks and their demand for talents, it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ining modes for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namel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training mode should consist of guiding elements, process elements, supporting elements, and evaluation elements four parts. In the end, we propose fou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ink tank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04):4-8.
    [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王文.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01):24-30.
    [4]潘教峰,张凤,鲁晓.促进智库研究的“六个转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226-1234.
    [5]陈朝宗.智库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资本投入与培养渠道[J].重庆社会科学,2013(06):109-113.
    [6]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15-20.
    [7]Mcgann J G . Think Tank Contributions Think Tanks and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J]. 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2003.
    [8]徐晓虎,陈圻.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2(07):63-68.
    [9]庆海涛,李刚.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37(10):22-28.
    [10]王运红,潘云涛,赵筱媛,张贵兰,宋扬.中国智库人才分类设计与特征分析的实证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06):41-47.
    [11]张辉菲,刘佐菁,陈敏,陈杰.关于我国智库人才创新管理与培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4):140-148.
    [12]邱丹逸,袁永.我国科技决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46-52.
    [13]潘教峰,鲁晓.关于智库研究逻辑体系的系统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93-1103.
    [14]吴玉阁,邵长臻,魏文忠.新型高校智库人才管理机制改革推进路径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04):44-53.
    [15]时名早,司明.我国科技决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他国经验与对策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20,38(04):125-130.
    [16]陈海贝,卓翔芝.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遴选指标评价[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14-17.
    [17]金志峰.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探析—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9(03):148-154.
    [18]陈世瑛,张达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苏高教,1997(01):62-66.
    [19]刘智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学研究,2010,33(06):1-6+17.
    [20]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52-55.
    [2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0-36.
    [22]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23]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01):82-85.
    [24]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0-117.
    [25]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6-42.
    [26]裴新宁,郑太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对比研究―理念、主题与实践的革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7):771-778.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刘诗敏,周建中.中国智库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模式分析[J].,2024,44(18).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
  • 下载次数: 0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24-04-30
  • 最后修改日期:2024-10-14
  • 录用日期:2024-07-01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03-19
文章二维码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 Firefox、Chrome、IE10、IE11、360极速模式、搜狗极速模式、QQ极速模式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不建议使用!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