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0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技术客户导向、组织文化与企业绩效:基于组织关注的视角
    沈灏 谢恩
    2014(16).
    [摘要](1099) [HTML](0) [PDF 0.00 Byte](186)
    摘要:
    本文将从“组织关注”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探索技术—客户导向、组织文化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揭示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是否能够同时追求两种战略导向,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可以促进两种战略导向对绩效改善的影响作用。运用209家制造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战略导向、组织文化以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技术导向或客户导向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同时追求技术—客户导向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组织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有效改善技术—客户导向对绩效提升的不利影响。
    2  中国企业集团管理研究现状之评价
    徐 鹏 陈欣 白贵玉
    2014(16).
    [摘要](1346) [HTML](0) [PDF 0.00 Byte](392)
    摘要: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中管理学类29种期刊为依据,从期刊载文分布、作者情况、文献类型、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等层面,通过运用计量统计法,对“2008—2012”五年期间企业集团管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其热门研究内容进行简单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集团未来研究的趋势做出预测。
    3  战略联盟中的关系风险与绩效风险—环境及组织间要素的影响
    刘雅 姜飞飞 李腾飞
    2014(16).
    [摘要](1597) [HTML](0) [PDF 0.00 Byte](530)
    摘要:
    先前研究认为,合作活动面临的多种风险是联盟高失败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对影响联盟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外部环境要素(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间要素(联盟成员间的文化差异及共同愿景)对两类联盟风险——关系风险与绩效风险的影响,以识别能有效降低联盟风险、提高联盟成功率的关键要素。研究样本包含205家联盟企业,每个企业选择2个关键信息提供者(two key informants),共获得410份样本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风险倒U型相关的假设未获得通过,与绩效风险正相关;文化差异与关系风险正相关,与绩效风险U型相关;共同愿景与关系风险、绩效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4  中国技术市场中逆向选择对技术吸纳方的影响
    唐守廉 张艳秋
    2014(16).
    [摘要](1030) [HTML](0) [PDF 0.00 Byte](365)
    摘要:
    基于逆向选择对我国技术市场产生的影响,从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技术吸纳方进行行为分析,通过信息对称与不对称市场的对比,本文研究技术吸纳者享受消费者剩余多少的变化规律,归纳其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降低逆向选择对技术吸纳方负向作用的措施。
    5  企业的组织吸引力管理:一个风险管理框架
    杨智勤
    2014(16).
    [摘要](694) [HTML](0) [PDF 0.00 Byte](320)
    摘要:
    文章从公司战略与决策层的高度、企业内外环境全局的视角来考虑吸引人才问题。在企业组织吸引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组织吸引力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组织吸引力形成、作用及其风险管理过程,结合组织吸引力在工作场所健康评价及雇主品牌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系统阐述了组织吸引力风险溯源、管理分工与认责问题,使组织吸引力管理真正结合企业整体工作环境、融入员工从业体验过程之中。
    6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分析——以天津为例
    周彩云
    2014(16).
    [摘要](1448) [HTML](0) [PDF 0.00 Byte](485)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以及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天津为例,从融资、技术、人力资源、社会服务、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八个方面对天津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天津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环境,当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方面。
    7  中国环境治理政策效率、评价与工业污染治理政策建议
    李伟伟
    2014(16).
    [摘要](607) [HTML](0) [PDF 0.00 Byte](346)
    摘要:
    在评估我国环境治理政策效率时,主要是运用DEA-BCC模型研究我国2000—2012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并不高,绝大多数年份都非DEA有效,且随着实际的推移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决策单元中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运用AHP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治理政策总体评价较差,4类主要的环境治理政策的评价等级也不理性,分值转化后分数均在60-65分数段内。由此可见,为了提高环境政策效率与效果,我国的环境治理政策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而最关键的是构建科学化与系统化环境政策体系。
    8  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高昕欣 叶惠 康永博
    2014(16).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231)
    摘要:
    本文首先依据五大国际组织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划分,将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五个阶段,并将风险矩阵应用于风险管理的每个阶段。其次,从过程维和风险维两个维度分别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方式。最后,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监控的几种方法。
    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T模式下投资控制关键问题研究:以深圳地铁M号线为例
    严敏 张亚娟 邓娇娇
    2014(16).
    [摘要](798) [HTML](0) [PDF 0.00 Byte](106)
    摘要:
    BT模式通过引入国内外社会资金来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极大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行。但是由于BT模式没有运营期,回购总价由建设成本和投资费用两部分组成,若建设投资失控必然会造成回购总价偏高,从而产生回购风险。因此,本文从制度层面进行项目的投资控制研究,引入公共项目治理理论,在总结深圳地铁M号线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识别出了项目治理层投资控制的核心要点为项目控制权配置、合同中的风险分担和回购总价的控制,然后对核心要点进行详细分析,为实现政府有效的投资控制以及BT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好的推广应用提供建议。
    10  绩效薪酬、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顾建平 王相云
    2014(16).
    [摘要](1015) [HTML](0) [PDF 0.00 Byte](325)
    摘要:
    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对于高技术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文章以江苏高技术企业192名研发人员的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16.0及AMOS7.0软件探讨了绩效薪酬与探索式创新行为和利用式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薪酬对探索式创新行为成先扬后抑的倒U形关系,对利用式创新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绩效薪酬与利用式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高技术企业在创新管理实践中优化薪酬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11  大规模协同设计过程影响因素及运行机理仿真研究
    邱君降 张晓冬 赵灿灿 王婷
    2014(16).
    [摘要](963) [HTML](0) [PDF 0.00 Byte](325)
    摘要:
    为定量分析大规模协同设计影响因素对协同设计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不同运行机制对产品和社区演化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社区共生模型的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仿真研究方法。首先,在深入分析大规模协同设计过程的基础上,从产品、设计主体、社区三大方面总结了协同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集合;其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复杂网络建模技术提出了大规模协同设计的产品-社区共生模型,论述了运行机制的优化过程。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2  基于多重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DEA评价模型——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鲁强 孔庆洋
    2014(16).
    [摘要](909) [HTML](0) [PDF 0.00 Byte](177)
    摘要:
    根据三螺旋模型的基本框架、产学研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构建I-U-G-R-U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型,其次基于该模型内嵌两阶段链DEA模型和多重螺旋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为:I-U-G-R-U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型的测度结果较好;皖江城市带存在显著的科技梯度现象,科技创新没能实现承续性以及存在各要素投入存在不合理等现象。从区域内科技创新来看,皖江城市带内部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大;从分阶段科技创新来看,皖江城市带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效率明显高于将科技创新所需资源利用并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率。
    13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魏笑笑
    2014(16).
    [摘要](3493) [HTML](0) [PDF 0.00 Byte](602)
    摘要:
    在分析MSNS的应用现状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MSNS的可行性和优势,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剖析了目前我国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应用MSNS的基本现状,总结M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趋势,从而为其它行业应用MSNS进行信息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浅议我国基于激励相容的科技创新机制构建
    董美玲
    2014(16).
    [摘要](840) [HTML](0) [PDF 0.00 Byte](231)
    摘要: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当前国际社会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经济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更是把创新确立为国家战略以端显其重要性。其中影响创新内生增长的核心因素就是创新体系的机制设计。如何构建有效而激励相容的创新机制设计框架,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推动国家步入智本经济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本文从激励相容的创新机制设计出发,结合美国成功经验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构建并完善我国创新经济的机制设计和框架进行了一些思考。
    15  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与序参量识别
    施娜柯 李大胜
    2014(16).
    [摘要](771) [HTML](0) [PDF 0.00 Byte](187)
    摘要:
    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与序参量的役使原理,通过构建科研资源集成系统,分析科研资源的集中整合及自组织运行逻辑,旨在进一步完善科研资源集成相关理论并形成系统理论框架,为科研资源管理与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考范式。同时,将科研资源集成度作为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的序参量,并从关联度、融合度、涌现度三个维度构建和解释科研资源集成系统自组织运行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选取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案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科研资源集成系统的自组织运行逻辑与集成度评估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16  集聚租与政策租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的理论分析
    钟小平
    2014(16).
    [摘要](691) [HTML](0) [PDF 0.00 Byte](152)
    摘要:
    运用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基于Hotelling线性城市理论和Krugman“中心-外围”理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建构集聚区单一形成机制模型与集聚区动态演变机制模型相衔接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企业微观区位决策以及宏观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同时“集聚租”与“政策租”本身存在竞争效应,但两者还存在交互关系;另一方面,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策机制,都存在着门限效应。与门限效应直接关联的一个原因是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粘性,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或政策力度较小时,将很难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聚集租金。
    17  信息化背景下横琴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研究
    杨智慧
    2014(16).
    [摘要](821) [HTML](0) [PDF 0.00 Byte](366)
    摘要:
    随着科技金融活动的多样化,市场对科技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面对信息技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科技金融的传统服务渠道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珠海和横琴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现状的分析,构建了金融服务信息化渠道模型,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横琴新区科技金融渠道的创新策略,为横琴新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8  区域核心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高怡冰 林平凡
    2014(16).
    [摘要](4105) [HTML](0) [PDF 0.00 Byte](681)
    摘要:
    研究区域核心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分析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企业竞争力、制度环境和协调能力等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借助随机前沿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纳入到效率方程中,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核心竞争力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必然反映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19  广东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的模式研究
    刘城
    2014(16).
    [摘要](723) [HTML](0) [PDF 0.00 Byte](147)
    摘要:
    专业镇是支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加快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是推动广东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轨道的重要途径。广东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创新活跃程度,加快高级生产要素的集聚,构建并完善创新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节,创新面向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专业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