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
摘要:国家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求各地方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以竞争择优选择包括民营和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并依据绩效评价给予合理回报。而部分地方项目PPP合作模式探索过程中,合作方受各自利益驱使谈判进程缓慢导致实质性进展不高,研究通过D县产业园区为案例,分析PPP模式下政府、企业以及资本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行为选择,剖析主体行为变异带来的合作困境导致了项目破产,并从契约、设计、法律、风险等方面提出推动PPP模式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2017(1).
摘要:PPP模式下,公私双方控制权的合理配置与合作效率密切相关。本文针对PPP合作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能力差异性和目标差异性以及水利基础设施不确定性大的特点,结合不完全契约理论,建立激励约束视角下PPP项目剩余控制权的优化配置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私人部门的投资额度、股权比例、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公共部门的协调、监管、社会收益期望值等因素与剩余控制权配置比例的关系,进而提出一系列基于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PPP模式下公私双方的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而且完善和补充了PPP模式契约机制设计理论。
2017(1).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两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深圳中小板以及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测算评价,结果发现: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总体融资效率,科研投入效率以及科研成果效率都要高于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行业,但在科研阶段的投入有相当的冗余,资源还没有达到优化配置;接着对该结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几点对策建议。
2017(1).
摘要: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国际知识积累对创业投资公司国际化的影响。本文将知识积累的类型划分为三类:由以往投资活动总结的经验性知识、通过管理团队承袭的继承性知识以及借助合作伙伴获得的外部性知识。本文采集了110家创业投资公司的数据来验证假设,研究表明经验性和继承性知识对国际化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外部性知识的影响是有限的。总之,实证结果强调了经验性和继承性知识在创业投资公司国际化进程中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的重要作用。
2017(1).
摘要:以英国约克大学和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为调查对象,对英国公共科研体系中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了剖析,涉及聘用、岗位管理、薪酬结构与水平、收入激励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英国公共科研体系中相关机构对科研人员人事制度安排具有较大裁量权,采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层级式岗位管理,执行以“固定年薪”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薪酬制度,实施多元化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激励,并以“产出侧 投入侧”全覆盖的开放式人员绩效评价作为公平合理薪酬福利体系的支撑。
2017(1).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2017(1).
摘要: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2017(1).
摘要: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电力行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第一阶段的参与主体,显然,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已经成为当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共担责任分摊原则给出了电力生产端和消费端分别应分摊的碳指标核算公式,以2011年我国六大区域间交换电量数据为基础,给出了各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并利用SE-DEA模型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判;鉴于碳排放总量不变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ZSG-DEA模型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案又做了进一步的优化。结果表明:经过ZSG-DEA分配后,各区域的效率值均位于DEA前沿面,实现了整体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2017(1).
摘要:遵循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基本框架,结合前期案例研究的发现以及相关文献的观点,构建了内容提供商视角下人机交互、网络平台服务质量与新服务开发(NSD)绩效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命题,旨在系统地阐明内容提供商视角下人机交互的组成因素,揭示这些组成因素对内容提供商感知网络平台服务质量、内容提供商NSD绩效的作用路径,从机理层面打开“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为依托的NSD模式”这一黑箱,丰富NSD领域在网络平台情境下的理论积累,推动相关概念及理论向网络平台情境繁衍与深化。
2017(1).
摘要:在“互联网 ”和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产业的跨越发展,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从认识大数据产业出发,论述大数据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验证大数据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的效用,最后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大型数据中心;加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互联网 大数据物流 大数据金融”四位一体产业链,全力推动大数据资源共享等政策建议。
2017(1).
摘要: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为研究背景,在产业集聚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从科技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的理论探索入手,深入剖析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演变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三位一体”攻略方案,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科技服务业立体发展的系列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2017(1).
摘要:“互联网 ”在多个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上升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在线产业带”趋势和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集群”发展趋势,明确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态。结合信息领域和能源领域的“零边际成本”趋势,分析“零边际成本”趋势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从政府层面给出“互联网 ”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2017(1).
摘要:通过对国家重点大型企业中国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1984—2015年间发展的纵向案例的研究,分析和归纳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动态演化的4个阶段,即以二次创新为起点向集成创新过度,最终实现原始创新,并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走向高阶自主创新和向服务制造业转型的路径特征,提出自主创新的演化是在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的内部驱动、国家战略导向的外部驱动以及偶发驱动力共同推动下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对目前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2017(1).
摘要:农民农业技术采用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农业技术采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农户认知特征以及技术自身特征等是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政策建议。当前,提高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率,既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力度,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感知度,又需要提高农业技术采用的有效性和易用性;既要关注农业技术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又要优化政策环境和技术服务环境。
2017(1).
摘要:在全球化价值链驱动下,产业的分工格局进一步细化,企业为了平衡生产成本、促进产业链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就必须构建更为有效的生产网络。文章首先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特征,探讨了基于模块化产品架构来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基本策略。其次,提出了结合模块的特性来优化模块化生产线布局的方案,其中包括稳定的主线配置和动态模块自制和外购策略切换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型,阐述了以企业为核心并嵌入模块供应商、代工厂等外部资源进行研产销全局协同的思路。最后,结合海尔集团公司的模块化生产实际案例说明本文提出理论方法的适用性。
2017(1).
摘要: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与实践情况,指出我国相关制度和措施存在配套性不够、可操作性不足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基于对科研诚信与科研管理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通过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科研诚信建设的策略。
2017(1).
摘要: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日益增加,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量化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管理者才能获得准确的碳排放信息以进行碳管理决策;而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碳减排,企业之间必须要进行碳信息的沟通。使用生态控制来识别和测量企业的碳绩效,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碳信息,有利于公司制定有效的碳管理策略。本文基于生态控制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以一个汽车行业为例进行具体运用。
2017(1).
摘要:基于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理论设计了测量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的指标,采用熵值法对我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绝对值与相对值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产业知识基础配置总体增长趋势良好,但S/A值没有表现出其产业知识基础结构优化的迹象;同时在区域配置上,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较为类似的带状分布,最后对主要省市的工业产业知识基础配置优化提出了一些思路。
2017(1).
摘要:基于近三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GII)上的排名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的创新能力整体上已经达到全球中上水平的层次,但另一方面我国又存在着十分突出的创新能力缺陷。具体来说,我国的创新制度环境明显不佳,创意产出明显不高,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缺陷。针对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这些关键因素,系统提出了消除创新障碍、变创新阻碍因素为创新驱动因素的政策建议。
2017(1).
摘要: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问题。首先,基于合作伙伴选择的“3C”原则,从兼容性、资源与能力、承诺三个维度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其次,针对该决策问题具有指标关联性强和指标取值难以量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集成模糊逻辑、网络分析法(ANP)和多准则折衷优化解法(VIKOR)的模糊组合决策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设定关联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折衷优化解法确定折衷备选方案。最后,通过将该模糊组合决策方法应用于某激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该决策方法有效地考虑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同时科学地处理了决策问题中指标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专家判断的模糊性。因此,该方法对于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2017(1).
摘要: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利用2007-2014年间我国沪深两市67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强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研发投入在董事会治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在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说明研发投入是董事会治理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传导机制,但没有证据表明研发投入在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价值之间起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7(1).
摘要:技术就绪度评价是在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通过将技术成熟过程量化,判断技术所处的阶段和一般可用程度,用以指导技术发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我国国家水专项在“十一五”以来已研发产出600多项新技术,根据水专项技术不同特点,将其分为治理类技术、管理类技术、产品装备和平台类技术,根据不同类型技术的研发过程和特点,分别提出三类技术的9级就绪度定义及评价准则;同时,基于对水专项技术层级的分析,将其划分为单项技术、集成技术与成套技术,单项技术成熟度按就绪度评价准则直接评价,集成与成套技术成熟度按系统成熟度矩阵计算法评价。
2017(1).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动态性这个重要的调节变量,通过相关文献综述分析,构建了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型,继而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动态性对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2017(1).
摘要:基于低碳食品链主要环节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贡献与不足,并依据低碳食品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与需要加强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围绕低碳理念与指导思想——低碳价值观与低碳文化——战略与决策——策略与执行——实施方法与技术——支撑与保障的系统深入研究;低碳食品链构建科学化与系统化深入研究;低碳食品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低碳食品链相关行业规范、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综合研究;低碳食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两头推动”的综合研究等。
2017(1).
摘要:文章在介绍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对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的特点、主要功能和可能的收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所面临的旧电池技术性能和经济性问题;然后,在总结现有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应用领域和规模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的应用前景;最后从效益与风险评估、政策与准入机制、示范应用、产业链整合、典型借鉴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储能产业的对策建议。
2017(1).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138所高等院校在2014年所发表的论文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合作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高校间协同创新科研网络符合无标度网络的特征,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网络较为松散,网络中小群体现象并不明显;网络核心较为集中,核心区域的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78所高校;网络中存在16个较为密切的合作群体,分别以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等为主要区域,每个区域均有一两所综合性大学做为核心,合作群体呈现明显的学科特征,其中综合性大学、医科、理工科的合作更为频繁,意愿更高。
2017(1).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开展江苏省大众创新创业第三方政策评估研究,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Netdraw工具绘制江苏省“双创”政策图谱,发现江苏省在创业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政策措施较多,而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网络较稀疏,政策文件较少。通过收集2014年和2015年有关创新创业指标值,开展政策实施效果定量分析,发现江苏省在激发就业活力、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市场化机制、创业投融资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2017(1).
摘要:本研究检验了创新时间压力和员工创造力之间非线性关系,并着重探讨了谦卑型领导对该非线性关系所起到的调节作用。通过对379份“领导—员工”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时间压力与员工创造力呈倒U型关系;谦卑型领导对创新时间压力与员工创造力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领导越谦卑,创新时间压力与员工创造力的倒U型关系越明显。
2017(1).
摘要:组织间依赖是创新情景下组织间关系的本质,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但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创新情景下组织间依赖研究的综述,从而无法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本文针对此现状,从组织间依赖的后果和前因两方面,对创新情景下组织间依赖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成果和不足进行重点剖析,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概念模型和对未来研究启示。
2017(1).
摘要:利用ArcGIS平台探究山东省碳排放演化格局,根据山东省各市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四个年份各市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趋势,得出山东省碳排放总量未来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碳排放)系统动力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平台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模拟,研究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案。设置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省低碳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景Ⅳ模式下,山东省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都要优于其他三种场景下模拟出的结果,得出山东省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2017(1).
摘要:科技进步是生态效率增长的源泉,其对生态效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与开发、国际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调整。基于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本文应用三阶段DEA模型,将上述四种实现途径和形式作为环境变量,对广东省21个城市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着重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并根据三阶段DEA模型测算的结果,分析有效提升广东省生态效率的途径。
2017(1).
摘要:在碳限额约束下,考虑碳税政策,研究了由多个制造商、多个零售商、多个随机需求市场组成的供应链网络均衡决策问题。利用均衡理论和变分不等式研究工具,描述网络中各层决策者的竞争行为,给出各层均衡及网络均衡的条件,构建了碳限额约束下考虑碳税政策的随机需求型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决策模型。研究表明:网络内生的最优碳税保证了均衡状态下制造商的碳排放量没有超过政府规定的限额;当政府放宽对闭环供应链网络中企业的碳限额限制时,制造商采取提高回收价格增加回收量以及降低批发价提高产品批发量的方式,提高其利润,此时其碳排放量也在增加,这说明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存在着冲突,为了实现一定的环境目标需要放弃部分经济利益。
2017(1).
摘要:针对ZY企业出现冷凝器焊接线缺陷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改进型DMAICY模型(项目界定(D)、项目测量(M)、项目分析(A)、项目改进(I)、项目控制(C)、项目收益(Y))进行质量业绩改进,使用Minitab软件对质量数据统计分析,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通过案例实施,焊接直通率由原来的91.4%上升到99.77%,六西格玛水平由1.33提升到2.84,工序能力明显增强,实证表明DMAICY模型在焊线质量改进中的成功应用实现了预期目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2017(1).
摘要:为了研究科技发展投资对于一次能源消费控制的驱动作用,首先构建一次能源消费的IPAT模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C-D生产函数模型,运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方法确定IPAT模型和C-D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一次能源消费最优控制模型,使用该模型获得一次能源消费的最优化路径和科技发展投资的最优控制路径,分析科技发展投资对于一次能源消费的驱动效果。在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约束下,运用该模型研究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投资驱动下的一次能源消费的优化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理论上可以呈现不断降低的理想发展趋势,2020年下降到330940万吨标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投资应保持年均26.6%的高速增长,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GDP占比也可以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从而实现科技发展驱动下的集约式发展模式。
2017(1).
摘要:IT协同是多元化企业实现战略控制的重要途径,而获取IT协同效应是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目标之一。迄今为止,IT协同的概念内涵并不统一,IT协同的测量并不完整,这有碍于IT协同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扩展并明确了IT协同的概念,提出IT协同从边界上包括组织内IT协同和组织间IT协同,从内涵上包括价值IT协同和成本IT协同,接着通过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开发了一个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IT协同二阶测量模型。该模型由组织内IT协同和组织间IT协同构成,组织内IT协同包含了IT基础设施相关性、IT战略制定流程相关性、IT供应商关系管理流程相关性和IT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相关性四个维度,而组织间IT协同包括IT共用性和IT同步性两个维度,这六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2017(1).
摘要: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事故的产生并不局限于单一因素影响,而是由多个风险因素之间相互耦合作用造成的。因此,研究耦合视角下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模型,从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的角度来分析瓦斯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利用N-K模型对2000-2014年所发生的375起煤矿重大瓦斯事故风险耦合程度进行度量,结果表明:耦合过程中随着参与因素的增多耦合程度逐渐增大;管理因素和人的因素在煤矿瓦斯事故风险耦合过程中参与最多,造成的风险较大。因此,在煤矿瓦斯事故风险耦合过程中,应加强对关键因素管理,避免在系统脆弱处发生多因素耦合作用。
2017(1).
摘要:广东人口众多,食用农产品消费量和流通量巨大,同时还承担着港澳地区鲜活农产品的主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健康、社会和谐稳定,还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建立追溯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技术创新、行业应用、区域推动等层面梳理了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领域的成就和还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种植类和养殖类产品追溯的解决方案,并对如何全面推进广东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出了完善标准化体系、解决农产品追溯信息断层问题,加强诚信建设及电商发展,倒逼农产品追溯市场化机制形成,以及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等对策建议。
2017(1).
摘要: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文化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深入理解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目标以及相互关系,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高效、持续发展。
2017(1).
摘要:针对传统SWOT战略制定方法,对SWOT分析框架进行改进和延伸,提出基于WASPAS方法的战略目标选择决策方法。该方法在战略目标SWOT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AHP方法分析SWOT内外部关键因素指标的权重值,并利用WASPAS方法来确定各个战略目标的最优排序。最后以我国港口选择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17(1).
摘要:为明晰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发展的影响,从而把握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科学研究与发展方向,提出安全数据与安全大数据的概念。提炼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核心原理,分析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研究的影响,构建并解析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调整提出构想,提出安全大数据学的概念,并构建基于安全大数据的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安全大数据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果表明:基于安全大数据非常有助于研究宏观安全规律,安全大数据学的产生是大势所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安全大数据应用基础与安全大数据应用实践。
2017(1).
摘要:重点探讨专利结构变动与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引入摩尔指数作为衡量专利结构变化的指标,进而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1997—2014年间我国专利结构变动与企业综合绩效之间如何互相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专利结构变动与企业经营绩效变化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这种互适性在短期表现为专利结构变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冲击,在长期则表现为企业经营绩效对专利结构变化的反向影响,同时企业经营绩效对专利结构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专利结构变化对企业经营绩效变化的影响。这证明通过鼓励企业调整自身专利结构,有利于其绩效的提升。
2017(1).
摘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新技术园区区位和发展定位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选择机制和评价指标对于发挥财政资金有效性非常关键。专利价值评议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创新过程分段风险和价值追求分析,设计了从专利价值和创新过程风险视角的评价指标和评议机制,并成功应用于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项目评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成果可以拓展到国家各类项目或政策投入创新要素的实践中。
2017(1).
摘要:3D打印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一个新的技术潮流,工业强国纷纷将其作为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进行培育。本文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筛选7288篇3D打印研究文献,利用SATI工具软件,构建高频作者与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利用Ucinet和SPS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了我国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四个主要研究主题,分析了我国3D打印技术的多学科研究特征。
2017(1).
摘要:考虑企业间的复杂交互网络以及竞合行为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算法及计算实验方法构建了产业创新集聚的演化模型,研究了企业竞合半径以及网络度对产业创新集聚的影响,旨在为促进产业创新集聚的形成与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合作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集聚规模突破瓶颈的关键要素;较大的竞合半径会对产业创新集聚的规模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程度产生正向影响;而对行业内市场集中度的最大值产生负向影响;提高网络合作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创新集聚规模的发展速度以及空间集聚的速度产生正向影响。
2017(1).
摘要:中国是个典型的巨型经济国家,而且正处于处于技术变革加速和技术全球化时代。根据技术赶超过程存在路径依赖效应,本文论述了雁行模式提升国家技术能力具优势和局限性。同时分析了雁行模式对中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启示。
2017(1).
摘要:以心理要素影响行为选择作为切入点,研究契约违背与新生代科技人才反生产行为的内在关系。基于一个具有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跨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同源方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契约违背正向影响新生代科技人才反生产行为,犬儒主义对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主效应关系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心理资本间接调节犬儒主义对主效应的中介效应。
2017(1).
摘要:在测度科技进步增长率和产业结构演化速率的基础上,定量地分析了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技术进步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与经济周期呈现同步变化;(2) 产业结构演化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其速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量向质转化和升级;(3) 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在短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出现反向作用,但是长期均呈现积极、稳定的正向促进关系。
2017(1).
摘要:工艺生态创新是企业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改造或重构,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废物产生的同时,更有效率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的过程和方法。本文通过对重庆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企业规模和所有权性质与工艺生态创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对不同创新措施的影响有所不同。以重庆钢铁集团为案例,剖析规模和所有权影响制造业开展工艺生态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中得出政策应起到激发创新动机、再分配创新资源、扩散创新成果、保护创新收益的作用的启示。
2017(1).
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外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行结构剖析。并基于杨浦区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从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环境三个结构层次入手,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进行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瓶颈问题诊断。最后提出针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7(1).
摘要:基于对新疆兵团598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基层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政治面貌、月收入、职称、每月阅读电子期刊时间、近三年所获科技奖励、单位对科协或学会的参与、进修学习的需求认知、知识产权受侵时向科协或学会反映变量呈显著正向影响;成果转化收益、科技奖励的社会示范效应、科研资源分配过程公平性、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呈变量显著负向影响;性别、学历、工作年限、每年单位组织培训时间影响不显著。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