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卷第1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1978-2017年我国与主要科技强国专利产出发展态势分析
    靳军宝 曲建升
    2019(19).
    [摘要](441) [HTML](0) [PDF 0.00 Byte](58)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专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专利产出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专利产出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主要科技发达强国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来,我国专利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专利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主要科技发达强国,但就PCT专利而言,我国PCT专利仅占专利总量的1%,说明我国申请专利整体整理不高。
    2  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空间特征与动态收敛性研究
    李慧 李玮
    2019(19).
    [摘要](581) [HTML](0) [PDF 0.00 Byte](48)
    摘要: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3  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开发和结构验证
    王磊 马文意 吴羽昕
    2019(19).
    [摘要](512) [HTML](0) [PDF 0.00 Byte](97)
    摘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的人才进行团队合作,迫切需要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理论和经验的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结构的探讨仍很匮乏,缺少实证研究。在现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利用所搜集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构成。同时,在相关研究和量表提炼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维度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量表,既丰富了高校科研团队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届提供可操作化的基础,也为高校评价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意见。
    4  基于AHP-改进TOPSIS法的制造系统精益设计评价模型
    宝斯琴塔娜
    2019(19).
    [摘要](330) [HTML](0) [PDF 0.00 Byte](49)
    摘要:
    提出了“零库存、零等待、零寻找、短物流、高柔性”的制造系统精益设计功能性特点,并以其为切入点,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构建了制造系统精益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标度的AHP方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了较客观的评价指标权重;提出加权校准马氏距离改进的TOPSIS决策方法,对制造系统精益设计方进行优劣排序;应用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所做出的决策更加可靠,其应用性更强。为制造系统精益设计方案决策提供了实践参考。
    5  重释知识产权的对象
    贾小龙 管慧慧
    2019(19).
    [摘要](456)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知识产权对象与客体的界定长期无法达成一致,对知识产权法学的体系化具有不利影响。从传统民事权利对象的界定方法来看,知识产权的对象就是知识和信息,是有价值、可再现并与现有知识、信息相区别的知识和信息,具体包括作品、专利技术方案、商标以及其他未公开的信息。结合权利的本质可知,知识产权的客体就是利用这些知识信息所生之利益。权利客体的财产性和权利对象的独特性,是知识产权成为独立一类民事权利的二元依据。
    6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研究
    玄兆辉
    2019(19).
    [摘要](41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本文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创新型国家建设特征,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7  国家实验室的项目制建设方法研究——以中美4个国家实验室为例
    聂继凯 赵凯博
    2019(19).
    [摘要](515)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面对如何建设国家实验室的追问,选取中美4个典型国家实验室,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在分析了项目制方法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之间契合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与总结了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实践探索中的若干经验:以“政府议程→国家战略→项目设立”的方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借助项目增量更替实现国家实验室可持续、高水平推进;通过整体发包和分包两种方式实现国家实验室所需资源的项目化供给。基于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现状,从项目化方式的灵活、组合运用,项目群的优化管理,项目“计划-市场”二元性的秉持,项目实施的平台化四个方面给出了今后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的优化建议。
    8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新时代区域人才政策效用研究
    张惠琴 邓婷 曹文薏
    2019(19).
    [摘要](391)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以2013至2017年间四川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统计计量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三个维度,设计分析框架、编码政策文本、统计描述样本,实证分析四川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效用,为新时代区域人才改革提供参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人才政策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环境型政策工具过溢,供给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略显不足;政策目标重人才规模与创新,轻人才素质与流动;政策力度变化趋势与战略调整协同,但政策的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区域人才政策的制定需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完善政策目标结构,引领战略化发展,加强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人才政策系统化发展。
    9  福建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基于AHP-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
    林卓 郑丽霞 曹玉婷 黄译锋
    2019(19).
    [摘要](471)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的综合评价,以期为全国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监测提供借鉴。以建立的福建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5个一级指标和84个二级指标),采用AHP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福建省9地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情况。综合赋权结果表明企业创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准则层。福建省9地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情况可以分为3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是厦门市,第二梯队是福州市、泉州市,第三梯队是龙岩市、漳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宁德市。最后归纳了福建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3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0  知识-关系交互下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作用过程研究
    王丽平 代赓
    2019(19).
    [摘要](382) [HTML](0) [PDF 0.00 Byte](46)
    摘要:
    科技服务是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重要实现者。在服务主导逻辑下,剖析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异质主体实现合作行为的作用过程,通过知识、关系两方面的交互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分析方法,建立了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知识-关系交互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服务能够通过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在知识与关系两方面的交互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并以此为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提供建议。
    11  商业航天领域军民科技资源融合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于娟 唐小军 于丽静
    2019(19).
    [摘要](375)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商业航天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对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间科技资源融合行为选择的决策模型,并通过复制动态方程对策略选择进行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7.0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相互间积极进行科技资源融合所产生的合作收益直接影响二者间融合质量,不理想的合作收益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二者的融合;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间科技资源融合产生的收益分配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军民二者融合行为的演化方向,且按劳分配最有利于军民二者间的高质量融合;军工企业或民用企业消极融合所受到惩罚力度的大小也是影响其相互间融合的重要因素,较大的违约成本或代价能有效抑制二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最后,从协同价值的创造、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约束机制的制定三方面提出了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军民科技资源有效融合的建议。
    12  国际对比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探索
    杨炎
    2019(19).
    [摘要](447) [HTML](0) [PDF 0.00 Byte](47)
    摘要:
    我国作为数字经济活跃度全球第一、规模第二的经济体,从部署互联网+到提出数字中国,体现了我国政府推进数字化产业纵深化、助力数字经济横向扩展的政策决心。而在新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软肋,亟需通过对全球数字战略部署趋势与主要发达国家数字战略分析,寻求优化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文献分析与政策对比研究,对数字化进程的逻辑与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解析,在此框架下,比较 OECD 各国数字战略部署趋势,分析我国与德国、美国和日本具体数字战略的“3+1”战略结构,最后根据我国当今数字经济发展特点,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探索。
    13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正逆知识转移下知识融合的协同创新研究
    慕静 李爽 马丽
    2019(19).
    [摘要](512)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实现创新价值共享已成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知识转移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了两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 DSS软件仿真,分析了随着知识融合的不断推进,两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及两业知识势能、知识创新率和知识转移率的变化态势,并就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即制造企业知识需求、知识吸收能力、政府激励机制、财政投入、人才建设共五个因子,对两业创新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两业知识势能呈指数增长,知识创新率及知识转移率不断增加,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两业创新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两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4  创新开放度调节下的供应商信任、感知风险与企业科技服务购买意愿关系研究
    李燕燕 宋伟
    2019(19).
    [摘要](545)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以信任、感知风险和创新开放度理论为基础,构建影响中小企业科技服务购买意愿的概念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予以论证。以324家宁波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对企业科技服务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对企业科技服务购买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供应商信任与科技服务感知风险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且情感信任维度相关性更高;创新开放度对供应商情感信任、感知风险与企业科技服务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15  国家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基于国际典型案例的分析
    吴忠谦 霍国庆
    2019(19).
    [摘要](446) [HTML](0) [PDF 0.00 Byte](55)
    摘要:
    国家科技竞争力是一国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从理论分析中得出相关评价的两种路径,选取4个国际典型的国家科技竞争力相关评价方法,对其发展过程和各个体系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并比较几种方法的评价对象、理论基础和具体指标,发现这些评价方法存在理论基础过时、重视排名导向和数据可信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家科技竞争力评价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16  产业集聚及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周四清 庞程
    2019(19).
    [摘要](625) [HTML](0) [PDF 0.00 Byte](54)
    摘要:
    搜集整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7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及其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金融业和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均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第二,制造业集聚度的提升能够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金融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第四,金融业、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协调发展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相互协调和渗透,才能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17  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与公众获取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互联网+”环境
    石夫磊 高迎
    2019(19).
    [摘要](474)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提高“互联网+”环境下公共信息的可获取性和易传播性,增强公众对公共信息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视角对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与公众获取行为进行系统考察,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与公众获取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均衡点的稳定性,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策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分别是各因素的增减函数,求得上升与下降的梯度值。当在大众传播模式下的额外收益小于在分众传播模式下的额外收益,政府将会采取分众传播策略、公众将会采取获取公共信息的策略。
    18  高校科技决策智库发展特点及国内外经验研究
    王子丹 袁永 邱丹逸
    2019(19).
    [摘要](611)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高校科技决策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许多知名科技决策智库都隶属高校。目前针对高校科技决策智库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高校科技决策智库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决策智库建设经验,分析总结我国高校科技决策智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我国高校科技决策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
    19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熟度评价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赵艳华 杨永祺
    2019(19).
    [摘要](525) [HTML](0) [PDF 0.00 Byte](47)
    摘要: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对平台发展成熟度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平台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帮助平台不断改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为政府及时了解平台发展状况并制定促进平台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通过文献分析、调研和专家会议,得到平台发展成熟度初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偏好关系群决策方法筛选后得到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测评分析。
    20  中国省域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及演化研究
    刘志鹏 刘霞 杨国梁
    2019(19).
    [摘要](490) [HTML](0) [PDF 0.00 Byte](66)
    摘要: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对我国智能制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文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样本,采用DEA-BCC模型对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横向分析,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1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西南地区最高而东北地区最低;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差异水平高于规模效率差异;地区间TFP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多地面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问题。建议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创新网络,因地制宜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体系。
    21  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程鹤
    2019(19).
    [摘要](474) [HTML](0) [PDF 0.00 Byte](55)
    摘要: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而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文献中的绿色创新能力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海选70个数据可观测的指标,通过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后,选取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灰关联系数与spearman分析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既保证了指标之间信息不重复,又能显著影响评价结果,同时避免了现有研究忽略筛选方法使用条件就加以应用的弊端。以1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2016年指标数据为样本,筛选并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2  龙头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
    林世爵 叶伊倩 刘毅
    2019(19).
    [摘要](478)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龙头企业利用开放式创新平台这一新型创新组织模式进行高效的持续创新,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国内外3类开放式创新平台(非定向研发协作模式、定向研发协作模式以及孵化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开放式创新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三者运作模式和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梳理出龙头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运行机理和动力模型;同时,基于案例和运行模型分析,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国内其他企业利用开放式创新平台进行创新活动,以及政府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提供一些启示。
    23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逻辑起点与对象分析
    危怀安 张成伟
    2019(19).
    [摘要](429) [HTML](0) [PDF 0.00 Byte](44)
    摘要:
    从后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奖励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科技奖励工作中建立第三方后评估机制已是大势所趋。链接社会、行政、制度、管理、文化“五位一体”的研究主线,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的逻辑起点;构建过程维与结果维的矩阵分析框架,把握其评估对象的关键内容与中心节点,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24  续航能力需求、创新能力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创新
    马亮 任慧维
    2019(19).
    [摘要](432) [HTML](0) [PDF 0.00 Byte](62)
    摘要:
    考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需求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包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模型,研究了分散决策和一体化决策两种决策方式,分析续航能力需求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电池供应商和汽车生产企业研发决策的影响,并设计了可以使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机制,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消费者的续航能力需求交互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一体化决策可以实现产业链收益最大化,更能促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发展;创新成本分摊机制和创新补贴机制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决策。
    25  “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研究
    姜启波 谭清美 尹君
    2019(19).
    [摘要](840)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互联网+”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创新引爆了消费领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给社会生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而“互联网+”创新在驱动制造业演化发展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途径等方面,创新性提出了“创新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创新元”的概念,深入研究了“互联网+”创新驱动制造业的演化发展。
    26  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问题的研究脉络
    洪欢 周立军 郑素丽 杨静
    2019(19).
    [摘要](406)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SSCI/SCI数据库对1998—2017年国际上关于标准化与治理的346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从微观和中观角度剖析相关学者和机构的社会关系,对关键词和学科领域进行共现分析得到研究热点,厘清研究演化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上标准化与治理研究热度不断增高,2006—2015年是该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成果丰富;但该主题的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学科交叉特性明显,学者和机构的合作均较少,中国学者贡献较少;标准能够在治理中发挥成效主要通过管理活动实现,近年来标准化与治理的研究视角已上升至组织、政府、企业乃至国际层面,涉及公司治理、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城市治理、跨国治理、社会管理等主要方面。
    27  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竞争力监测指标设计及归类分析
    陈建兵 申建芳 陈平华 廖威平 董梦琴 赵亮 赵璁
    2019(19).
    [摘要](681) [HTML](0) [PDF 0.00 Byte](59)
    摘要:
    针对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单一赋权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估的不足,提出了一套综合权重赋值方法,称为AHP-CV。首先从科技大数据平台中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登记数据集,根据预设维度分类规则将每个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对应的注册数据分类至预设企业维度;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权重法设计指标权重算法模型,计算各个企业维度对应的维度评分值;最后,从三个企业维度对不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归类分析,根据归类结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行评估,设计能够实时监测高新技术企业的监控系统。实证分析表明,本监测算法模型能够很好地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测。本监测系统已经成功运用于广东省科技大数据平台,将实时对省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测,供各级监管部门进行决策参考。
    28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产权风险诱因研究
    王涛 于超 肖宝
    2019(19).
    [摘要](472)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综合运用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对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诱因进行识别与权重评价,研究识别出6类27个风险诱因。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引发的风险在6个类别中权重最高,说明企业管理层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结合研究发现,从政府、行业、企业3个层面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举措。
    29  制造型企业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王瑞 董明 侯文皓
    2019(19).
    [摘要](452)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随着中国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衡量中国制造型企业数字化水平,寻找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关键因素愈加重要。从战略、运营技术、文化组织能力、生态圈4个维度构建制造型企业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并深入阐述基于层次分析(AHP)-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某商用车企数字化成熟度评价的详细过程。研究表明,案例车企的数字化成熟度分值为1.00分,尚处于数字化升级者阶段,以实现客户价值为中心、与业务战略关联性、生产质量管理、劳动力效率、资产利用率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和未来的重点提升方向。
    30  基于企业能力的颠覆式创新价值网络构建路径问题研究
    王金凤 蔡 豪 冯立杰 岳俊举
    2019(19).
    [摘要](520) [HTML](0) [PDF 0.00 Byte](49)
    摘要:
    颠覆式创新是新创企业立足市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工具,新创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网络构建实现颠覆式创新。而企业能力的感知、捕捉、重构等功能使企业能力成为研究价值网络演变的有利视角。因此,从企业能力视角入手,基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构建了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价值网络演变路径,由此高效框定了企业层面的价值网络构建举措,明晰了开展颠覆式创新不同阶段对于企业的差异化能力要求。最后给出管理启示,旨在为新创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后发赶超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31  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析 ——基于Scopus数据库引文的一种分析方法
    谈小龙
    2019(19).
    [摘要](499)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以Scopus数据库引文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构建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对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进行综合分析,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四个维度评价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现状、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力水平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水平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学术品质,关注国际科技前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加大海外引智、引才力度,加快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引导科研人员重视基础研究。
    32  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
    瞿辉 张曼
    2019(19).
    [摘要](405) [HTML](0) [PDF 0.00 Byte](65)
    摘要:
    知识扩散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基础,但客观存在于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扩散冲突阻碍了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科学认识和化解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冲突问题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构成要素与过程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了知识扩散冲突表现形式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知识扩散冲突的协调机制。
    33  我国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
    刘玉莲 张峥
    2019(19).
    [摘要](550) [HTML](0) [PDF 0.00 Byte](65)
    摘要: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34  新时期广东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素质研究
    聂晨曦
    2019(19).
    [摘要](40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素质提升是各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当前广东创新创业导师存在“塔尖不高,塔基不实”的结构性短板问题,必须注重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能力素质。为此,本文结合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素质模型,提出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素质提升路径建议,包括加强导师人才储备,完善导师培训机制,建立导师激励机制,考评和退出机制等。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