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促进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的精益管理模式
    陈敬武 班立杰
    2020(10).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44)
    摘要:
    针对传统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落后以及管理方式粗犷的现状,提出发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信息化手段、精益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首先鉴于装配式建筑的精益建造模式要求对信息处理能力高的实际,提出BIM技术是实现项目管理过程信息化的关键,分析基于BIM技术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建立BIM信息化平台,为精益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手段;然后以精益思想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在精益思想指导下的运作;最后得出BIM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流的传递无阻,使得精益建造的实现成为可能,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缩短工期、减少浪费。
    2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海洋科技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Jun 寇佳丽 赵培阳
    2020(10).
    [摘要](1033)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为了解国内外海洋科技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发现国内外海洋科技研究的差距所在。以1992-2018年国内外数据库的核心文献作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出作者合作图、机构合作图、研究热点图等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国内的发文量滞后于国外;国内海洋科技研究起步晚,文献研究影响力较国外偏弱;国内外均没有形成一批高产高影响力的作者及研究团队;国内外海洋科技研究的主要力量均分布于高校,并且主要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有海洋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最后根据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加大资金支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教育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3  研发外包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青海为例
    王一鸣 陈虎
    2020(10).
    [摘要](1263)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研发外包是一种开放式的研发形态,也是外包领域的高级形态。在当前技术复杂性等因素影响下,一些高科技领域已经广泛开展研发外包业务,并且研发外包的趋势也在大幅度增长。欠发达地区产业的研发基础相对薄弱,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借助研发外包,实现产业技术链的升级甚至跃迁,以青海省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4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效应及实现机制
    徐君 任腾飞 戈兴成
    2020(10).
    [摘要](118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考察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耦合作用关系,本质上是创新体系的生物学隐喻。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则是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第二,构建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第三,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5  新时代我国TFP区域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长江
    2020(10).
    [摘要](1061)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市的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了我国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以及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省市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的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6  创新驱动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及机制 ——基于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吴画斌 许庆瑞 陈政融 刘海兵
    2020(10).
    [摘要](1278)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创新能力薄弱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面临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家能源企业(简称为LT)十多年的纵向案例研究,依据战略引领创新,创新促进能力发展,能力支撑战略的思想,分析和归纳了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机制。研究表明,该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二次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各创新要素共同演进的路径,而创新机制中的积累机制、学习机制、协同机制在不同的阶段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对比研究—以卡迪夫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例
    李春林 吴晓涵 陆风
    2020(10).
    [摘要](706)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通过分析卡迪夫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科研管理体系的组织使命和模式,表明卡迪夫大学科研管理体系是质量导向的矩阵式跨学科模式,西北工业大学科研管理体系是质量数量兼顾的单向性科层制模式。在精益管理理论视角下探讨英国REF评价体系和卡迪夫大学RIS团队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启示,以期国内高校能够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质量、细化流程、积极规划,在科研管理机构、目标、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实现科学研究职能,推动高校科研跨越式发展。
    8  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化路径——基于“生命自觉”的视角
    刘黎明
    2020(10).
    [摘要](768)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在教育领域,伴随对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的全面反思,人在教育中的自主意识及其生命属性亦逐渐受到关注。“生命自觉”理念直指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强调人的生命属性与自主意识在教育中的突出意义,生命自觉之人能够自觉将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生境进行沟通转化。科研自觉是教师生命自觉的表现形式之一,以生命自觉理念与要求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教师自身走向生命自觉的内在需要,又是培育具有生命自觉的学生之外在要求。
    9  国内科技报告推广现状与对策建议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蔡利超 朱佳雨 张文君 王鸿飞
    2020(10).
    [摘要](766)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目的】分析国内科技报告推广现状和存在问题,以科技报告总量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省为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推广路径,以提高科技报告的普及率和利用率。【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分析国内主要省份科技报告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结果】科技报告使用和影响范围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接收反馈机制、推广定位不清晰、推广方式比较单一等。基于此,本文从拓宽反馈渠道、找准推广定位和多元化推广路径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并重点从自主推广、合作推广及第三方推广3种路径论述了培训推广、平台推广、社区推广、新媒体推广以及外包推广5种推广策略。【结论】科技报告推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任务任重而道远,持续优化推广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科技报告各项工作。
    10  湖南省科技投入关联因素相关性及因果关系测度
    谢静波 黄晓林 王辉 陈新胜
    2020(10).
    [摘要](1070)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湖南省科技统计面板数据与以R&D投入为代表的科技投入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和R&D项目金额与该省的R&D投入关系密切,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R&D投入的相关性最高,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单向的作用关系,具体表现为GDP增长刺激R&D投入增加,R&D投入增加则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专利成果的产出。通过分析认为,湖南省要增加R&D投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稳定经济稳增长,提高R&D投入的转化水平,并合理搭配科技政策。
    11  中国科学技术馆观众满意度研究
    樊庆 徐扬
    2020(10).
    [摘要](1976)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4 062份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模型构建、变量定义、数据采集与分析并结合开放性问题的语义分析等,对中国科技馆观众满意度进行研究。主要从用户期望、服务感知、用户信任和用户抱怨等4个维度构建科技馆观众满意度模型;通过对观测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服务内容、展品状况以及参观效果3个公因子,按照方差贡献率大小赋予每个因子不同的权重,深入分析观众需求。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对开放性问题的文本分析和语义理解,为中国科学技术馆更好地提高观众满意度,有针对性地对其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及改进方向。
    12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专利地图制作方法
    黄柏如 周志平 王利 赵卫东
    2020(10).
    [摘要](686)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专利地图的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应用阶段,对其制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概述目前专利地图类别,分析现有专利地图制作方法的缺陷,从增强专利文献信息可信度和价值的角度,运用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统计特征将非结构化的专利文献信息映射到低维空间中,采用密度峰值快速搜索聚类(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CFSFDP)算法进行聚类,对同一聚类中的专利文献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不同专利文献间的发展关系并映射为图表示,从而构建以有向图表示的专利地图。改进提出的这种专利地图制作方法,同时利用了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以使专利地图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目标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过程。
    13  基于共同平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绩效研究
    张相斌 樊竹清
    2020(10).
    [摘要](731)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为了解各影响因素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合作倾向的影响机制,在分析平台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后,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间合作博弈的最优控制模型,通过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求出模型的纳什(Nash)均衡解,并通过调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数量观察共同平台总绩效变化,运用MATLAB仿真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绩效水平自增长系数、由于合作带来绩效水平增长系数正向作用于合作绩效因子;绩效水平衰减系数、绩效成本系数、企业绩效系数反向作用于合作绩效因子,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合作倾向产生影响;共同平台的总绩效随着平台上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14  政府资助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刘一新 张卓
    2020(10).
    [摘要](1951)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形式,而政府资助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并以产学研联合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表征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结果发现:政府资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产学研联合专利存在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开放度与政府资助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并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学研联合专利均有积极影响。
    15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据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姚丽霞 龚铨
    2020(10).
    [摘要](798) [HTML](0) [PDF 0.00 Byte](31)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商业模式概念、知识管理理论以及数据服务行业的相关研究,并以数据服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初创企业杭州F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五大方面对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分析,挖掘其成功原因。研究发现数据服务类企业创业初期成败的关键是在商业模式中平衡业务系统与盈利模式,即找准市场明确定位并且维护良好政企关系,通过自身关键资源能力优势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从而树立行业壁垒获得竞争优势。
    16  资源拼凑、吸收能力与中国制造企业战略柔性的关系研究
    段晓红 向龙斌 侯俊东
    2020(10).
    [摘要](920)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在分析组织战略柔性路径依赖性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首先,研究了实施资源拼凑对制造企业战略柔性发展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资源拼凑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能为组织发展战略柔性积累资源、强化组织战略的自主控制权。但是,必须要克服资源拼凑的短期效应,如不利于获得员工认同、削弱了伙伴的关系强度等;其次,剖析了资源拼凑与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资源拼凑成功的关键;最后,提出制造企业亟需采取措施培育员工个人吸收能力,以此推动企业实施资源拼凑,进而提升组织战略柔性并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17  中国涉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测度与空间特征
    揭晓蒙 汪航 汪永生 向长生 李玉龙 王文涛 孙清
    2020(10).
    [摘要](1498) [HTML](0) [PDF 0.00 Byte](39)
    摘要:
    通过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量了全国36个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并利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呈现“金字塔”结构,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余多数城市的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空间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强、外溢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实现不同涉海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推进海洋产业集群与技术空间扩散,加快中国海洋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进步。
    18  中国高新区创业生态路径选择——基于QCA方法的实证分析
    孙国强 郭荣旺 张宝建 李鹏利
    2020(10).
    [摘要](710) [HTML](0) [PDF 0.00 Byte](44)
    摘要:
    以115个高新区为样本,沿袭区域创业生态已有研究,通过整体视角和QCA方法整合高新区创业生态环境中人才、资金、市场、交通4类要素层面的7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新区创业活跃度差异的多重并发关系和复杂联动机制。结果表明,高新区创业生态要素组合成的7条路径中3条为高效路径;市场要素中的出口额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核心变量,且其余要素只有与市场要素共存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不同高新区创业生态的优化提供了情景依据,也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创业政策提供了针对性指导。
    19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项目群工期压缩模型研究
    丰景春 赵文静 丰慧 王龙宝
    2020(10).
    [摘要](739) [HTML](0) [PDF 0.00 Byte](32)
    摘要:
    为完善项目群工期-费用优化模型和提高模型求解的精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基于子网络的项目群工期压缩机理的分析,剖析了在资源约束下工期压缩对业主支付费用的影响,研究并构建了单一资源约束下工程项目群工期压缩费用最低模型,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运用基于模拟退火的混合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全局最优的项目群工期压缩资源调配方案和工期压缩方案,为项目群工期压缩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20  基于ANP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郭百涛 王帅斌 王冀宁
    2020(10).
    [摘要](758)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文章基于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化导向的特点以及建设需求,综合德尔菲法设计了科学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运用ANP法,借助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了各项指标的对应权重,从研发条件、创新活动、创新效益以及人力资源等四个维度设计了产业化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发现:(1)成果产业化是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首要目标;(2)政府的政策扶持仍是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主要因素;(3)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突出学术论文研究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建绩效评价更加注重研发产出、成果转化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指标。
    21  微信公众号知识共享能力云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刘格格 张军
    2020(10).
    [摘要](909)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综合考虑知识共享能力从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以知识生成能力和知识扩散能力两大层面为出发点,构建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3个指标属性的微信公众号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微信公众号知识共享能力加权综合云评价模型。以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为例,详细阐述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的具体流程,得到“环球科学”知识共享能力的加权综合云模型评价值,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环球科学”进一步增强知识共享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22  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王黎明 周羽中 王宁 李凯
    2020(10).
    [摘要](669) [HTML](0) [PDF 0.00 Byte](50)
    摘要: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世界各国都倾向于将科技政策和金融政策整合为一体。 企业、产业和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着不同的资金需求和风险与收益特征;各类科技金融资源,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供求之间的配合日益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薄弱以及供求不匹配都会阻碍技术创新。 从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及特点出发,分析中国科技金融的五种主要形式:科技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建议。
    23  “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科研竞争力分析
    廖鹏 乔冠华 金鑫 王志锋 贾金忠
    2020(10).
    [摘要](678)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利用2009-2017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数据,通过构建竞争力指数,分析我国8所“双一流”高校(以下简称样本高校)的医学学科科研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9-2017年,样本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资助总项目数快速增长,2017年分别占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数的29.29%和25.24%。同期,样本高校获得医学面上项目和医学青年项目资助的项目数量内部构成的极差率和变异系数均明显增大。研究结论揭示我国“双一流”高校整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资助项目数量的占比极高且呈上升趋势,而“双一流”高校间医学学科的科研竞争力出现明显分化,排名出现一定固化
    24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优势与短板——基于多源数据的世界四大湾区对比研究
    杨道玲 邢玉冠 李祥丽
    2020(10).
    [摘要](1062)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为客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文从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等关键要素入手,通过人口、经济、企业注册、专利、论文等多源数据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拥有了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肩甚至赶超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发现在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产出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障碍。对此,建议从推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25  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评价及耦合研究——生态位视角
    温科 张贵
    2020(10).
    [摘要](868)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因此,天津应成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26  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差异性研究
    杨传喜 王修梅
    2020(10).
    [摘要](666)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为了解各省份、行业、隶属、部属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情况,合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2011-2016年各省份、行业、隶属、部属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得出以下结论:①各省份、行业、隶属、部属之间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存在显著差异。②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各省份、行业、隶属都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11%、23%、23%,主要是技术进步下降引起的,而各部属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1%,主要是技术效率进步起主要作用。③2011-2016年期间,农业科研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效率呈现阶段性变化,在各省份、行业、隶属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27  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
    李玉琼 郑镇强
    2020(10).
    [摘要](790)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基于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从创新资源获取、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创新扩散3个方面设计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数值转换构建改进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同时使评价结果具有绝对数值上的含义。进一步选取国内71家核电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现阶段我国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验证了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在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8  高校科研人力资本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及政策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
    张昭俊 郑菲鸿
    2020(10).
    [摘要](695) [HTML](0) [PDF 0.00 Byte](39)
    摘要:
    促进高校科研人力资本合理迁移和配置是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举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力资本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内蒙古295名高校科研人才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科研人才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迁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家庭、高校、政府政策、能力素质以及资源整合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建议政府、高校等从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本迁移制度实施细则、积极为科研人才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入手,提高科研人力资本迁移意愿。
    29  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商业模式设计的中介作用
    李康 王金凤 冯立杰
    2020(10).
    [摘要](849)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以往多侧重于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少于基于个人层面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即高层管理团队中管理者个人特性形成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且相关中介要素也尚未明晰。基于动态能力观和商业模式理论,以新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商业模式设计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动态管理能力可通过商业模式设计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商业模式设计在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30  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
    周霞 王雯童
    2020(10).
    [摘要](975)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迫在眉睫。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本研究探究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驱动中国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检验产品创新的中介作用,比较不同科技创新水平的三大梯队中介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全国层面,产品创新在工艺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且第一梯队地区与全国层面结果相同;第三梯队地区为部分中介作用,工艺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有39%是通过产品创新实现的;而第二梯队地区不存在上述的中介作用,若要推动产业升级,需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
    3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执行管理实践探析--以我国林业资源高效利用领域项目为例
    王瑀 刘玉鹏
    2020(10).
    [摘要](773)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介绍和分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项立项情况,研究我国林业资源高效利用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执行和管理全过程。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和考核办法新的政策要求,从项目组织管理、实施成效、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有效落实法人单位责任制管理的系列措施,以及进一步促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产出的建议,以期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技人员和参加单位提供参考,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促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产出。
    32  新型研发机构监测系统的模型构建与机制设计
    任志宽 龙云凤
    2020(10).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35)
    摘要:
    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及相关用户,设计和开发一种能够支持“按需申请监测服务、监测源集中采集、监测信息分散化管理、准确评估信息价值、信息内容可定制”的动态监测服务系统。建立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的基础架构网络,采用mapReduce分布式运算方法,构建以动态监测模块、深度分析模块和功能响应模块为内核的模型框架,实现数据的“搜寻-计算-反馈”。在系统管理运营上,提出系统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开发并运营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监测平台”,实践表明监测成效显著。
    33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研究与实践
    梁玲玲 张春鹏 黄静 张杰 张祥宇
    2020(10).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为客观判断我国技术转移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技术转移体系过程管理,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体系,以此分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进展、形成的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在借鉴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内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相关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特点,兼顾定量定性指标,研究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组织实施、基础架构、实施绩效、转移通道和支撑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并给出具体评估方式方法。评估实践发现,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和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实效评估。最后提出国家和地方要做好技术转移体系评估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各类评估试点等相关建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