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卷第2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研究进展——基于HistCite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朱乐乐 蒋丽
    2020(24).
    [摘要](326) [HTML](0) [PDF 1.25 M](35)
    摘要:
    随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加深,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和应用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Web of Science和CNKI中以“绿色供应链”为主题检索到的152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工具HistCite和CiteSpace,分别从发文的时间、作者、机构、国家/地区以及热点文献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能够对绿色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并在最后展望了我国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2  3D打印制造模式与运行框架研究
    王灿友 苏秦 赵丁
    2020(24).
    [摘要](278) [HTML](0) [PDF 231.00 K](48)
    摘要:
    基于对3D打印技术应用和制造模式演化的梳理与总结,着重探讨3D打印对制造模式和组织变革的影响,阐述3D打印制造模式的概念模型,最后提出未来3D打印制造模式的运行框架。3D打印制造模式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定制”和“社会化制造”,将顾客全程参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通过重新定义顾客、设计师和企业的角色来实现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3  从算法分析看人工智能的价值非中立性及其应对
    朴毅 叶斌 徐飞
    2020(24).
    [摘要](299) [HTML](0) [PDF 149.68 K](51)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杀熟”、“人工智能侵权”以及“算法歧视”等负面事件频发,原先人们以为的人工智能价值中立性也因此而遭到质疑。目前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仍较多集中于概念层面,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机器学习的算法层面,从数据的社会性、算法的价值偏好以及决策的偏见强化三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的价值非中立性实质,并对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与决策风险提出建议。
    4  科技创新领域PPP可融资性影响因素获取与提升路径研究
    沈俊鑫 李钦 梁武超
    2020(24).
    [摘要](241) [HTML](0) [PDF 88.27 K](55)
    摘要:
    通过选取国内科技创新领域100个典型PPP项目作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影响PPP可融资性必要条件,探索不同付费模式下科技创新PPP项目可融资性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合理的物有所值评价(VfM)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是影响融资交割的必要条件,印证了PPP项目“两评一案”的重要性;(2)存在6条提升科技创新PPP可融资性路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运行合理性是这6条路径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PPP项目对社会资本实力要求最低;(3)可通过提高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性及政府管理水平提升政府付费项目的可融资性,通过提高PPP项目运行机制合理性和市场需求稳定性提升使用者付费项目可融资性,通过提高PPP项目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性提高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可融资性。
    5  善治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
    张四龙 袁宝龙
    2020(24).
    [摘要](422) [HTML](0) [PDF 84.50 K](49)
    摘要:
    基于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学术共同体的特征和善治基本要素的分析,将善治理论用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从善治理论视角看,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动因主要包括:功利性的价值观导向;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学术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和学术规则意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学术评价制度;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实现学术场域中的善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树立“善”的学术共同体愿景,加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学术道德培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和严格而长效的学术研究督察机制。
    6  面向多主体的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王兴鹏 崔明家
    2020(24).
    [摘要](145) [HTML](0) [PDF 296.28 K](59)
    摘要:
    突发事件需要多主体协同应对,信息和知识是实现多主体协同的基础,建立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应急能力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协同理论对多主体应急协同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当前多主体应急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模型,并从概念模型、运作模型、实施模型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描述,最后,从组织、技术、法规制度三个层面对其保障体系进行了讨论。所构建的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体系模型全面、系统,体现了知识协同活动与应急管理过程的融合,该模型为面向多主体的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参考。
    7  基于LDA模型的钢铁材料专利技术主题演化研究
    李子彪 张莉
    2020(24).
    [摘要](444) [HTML](0) [PDF 259.21 K](50)
    摘要:
    面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产业发展高端化、用钢需求多元化的挑战,明确钢铁材料及其技术发展态势,对实现新科技革命与钢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耦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主题演化角度出发,借助LDA模型全面挖掘钢铁材料技术主题及其发展趋势,最终提炼钢铁材料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我国钢铁材料及技术多集中于基础性研究;材料性能将以高性能、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为重点,材料类型由结构性向功能性材料延伸的趋势;未来将从市场、技术、资源角度出发,进入钢铁材料智慧设计、智慧生产与智慧服务的新时代。
    8  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原因解析
    李文广
    2020(24).
    [摘要](291) [HTML](0) [PDF 149.00 K](28)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2000-2017年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从静态效率看,青海省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低,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规模效益处于规模递增状态;从动态效率看,青海省技术进步缓慢和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考察期内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但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偏低,在西北五省中处于下游水平,这与青海省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投入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等因素有关。
    9  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市的空间计量分析
    张存刚 刘亚奇 邵传林
    2020(24).
    [摘要](305) [HTML](0) [PDF 72.04 K](48)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而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本文旨在考察优化营商环境是否会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并使用截面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优化营商环境会对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积极影响,营商环境每上升1个标准差,会导致城市创新能力提高0.1503个标准差;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信息化程度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城市规模较小、政府科技扶持力度较小的中小城市,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会更为明显。本文对于厘清营商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有所贡献,同时,为中国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创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0  我国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及对雄安的启示
    赵玉帛 张贵
    2020(24).
    [摘要](334) [HTML](0) [PDF 203.00 K](44)
    摘要:
    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别对不考虑和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形下我国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情形下我国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呈现同步变动、逐年下降态势;中西部地区后成立的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较高,而先成立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较低;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基于此,对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从政府服务、金融创新和智慧物流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1  人才政策发展三阶段模型与中国人才政策
    薛楚江 谢富纪
    2020(24).
    [摘要](365) [HTML](0) [PDF 178.02 K](62)
    摘要:
    归纳了人才政策发展的时间性、空间性和历史性三个特征,把人才政策分成了吸引与保障政策、培养与发展政策、管理与维护政策和评价与考核政策4类。基于人才政策特征和分类方式构建了人才政策发展三阶段模型,并利用中国2000~2018年人才政策发展情况进行了验证。最后,建议政策制定者了解本地区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发展阶段、关注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合理搭配人才政策组合。
    12  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逻辑导向与创新行为
    李宏贵 曹迎迎
    2020(24).
    [摘要](464) [HTML](0) [PDF 98.23 K](39)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在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实证研究了技术逻辑导向、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耦合形式不同;在创建阶段,新创企业会仅采取技术创新行为;在生存阶段,新创企业会同时采取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但会以组织制度创新为主而技术创新为辅;在成长阶段,新创企业也会同时采取两种创新行为,但此时会以技术创新为主而以组织制度创新为辅;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
    13  基于趋势演化分析的技术预测研究
    陈 荣 贺聪聪 孙济庆 严素梅 刘 颖
    2020(24).
    [摘要](403) [HTML](0) [PDF 340.79 K](57)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技术预测的量化趋势演化模型预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新技术和技术发展态势,从而为该领域提供技术路径方案。[方法/过程]文章基于专业术语、高频词、词共现三个维度,分析得到术语集,从新技术发现和领域技术发展态势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趋势演化分析的模型。模型包括领域技术主题筛选与处理、领域新技术主题清洗、领域技术主题时序演化趋势三个模块。[结果/结论]实证验证了趋势演化模型的可行性,预测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主题主要集中于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及催化剂应用研究领域、光催化研究领域、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备及工艺研究领域、污染源控制研究领域和污染源检测/监测研究领域。
    14  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内部结构和重点政策内容评估
    张振刚 魏玉媛
    2020(24).
    [摘要](328) [HTML](0) [PDF 1005.50 K](62)
    摘要: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广东省1986-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研究,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3维分析框架:宏观上结合政策分类理论将政策分为环境面型、供给面型和需求面型3大类及12个细分类;中观上利用Excel和UCINET软件对政策开展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目前政策内容的着力点在于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微观上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视角,把成果转化分为科技成果形成阶段、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3阶段,按阶段对重点的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即成果奖励、资金资助、权益归属、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的政策内容)开展分析。分析发现,当前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财税金融方面存在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滞后且实操性不足、税收优惠政策普惠性系统性不足、科技成果融资相关制度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比例、完善成果转化奖励措施并落实、优化税收优惠方式及完善科技成果融资相关制度机制。
    15  跨国专利合作存续期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专利数据
    梁梦洁 张明倩
    2020(24).
    [摘要](403) [HTML](0) [PDF 115.57 K](41)
    摘要:
    基于2001-2017 年 “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据,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合作情况。首先使用生存分析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描述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量和存续期情况,然后建立随机效应的Cloglog离散时间模型,进一步探索多种接近性因素、跨国合作经验以及国家研发实力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合作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2)“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的地理接近性影响日益减弱,而社会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合作进程的稳定性;(3)跨国合作经验累积以及国家研发实力提升对稳定“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有着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为建立深层次稳定的专利合作网络提出建议:中国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沟通,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科技合作。
    16  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管理制度协同创新研究:基于香港制度实践的考察
    曾坚朋 曾志敏 柴茂昌
    2020(24).
    [摘要](478) [HTML](0) [PDF 65.11 K](58)
    摘要: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科研管理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坚持一国之本的同时应善用两制之利,在党中央进行“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并融合适用香港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以科研管理制度的协同创新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灵活而不失严格,助力香港众多知名高校取得了世界闻名的科研成就。基于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办法,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科研资助的价值、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7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基于上海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分析
    姚建建 门金来
    2020(24).
    [摘要](335) [HTML](0) [PDF 196.94 K](46)
    摘要: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能够促进人力资本提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但仍缺乏充足的实证研究证据,特别是区域层面的研究不足。选取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7年上海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利用Translog函数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高校科技人才培养能够促进教育人力资本提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研究期内,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上海市人力资本提升的平均贡献率为61.84%,人力资本和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介于11.8%~56.76%和7.3%~35.1%之间。保障教育投入、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等措施能够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教育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8  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提升中国竞争力的思考
    董洁
    2020(24).
    [摘要](451) [HTML](0) [PDF 113.44 K](42)
    摘要:
    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是保证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设立创新行政管理机构,高校负责创新科学技术攻坚,企业保证应用研发和技术转移,形成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色列政府制定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法案和计划,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此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动力和企业创新活力等,其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19  技术生态位视角下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DEA-Tobit两阶段模型
    廖丽平 林俊龙 陈庆珊
    2020(24).
    [摘要](329) [HTML](0) [PDF 151.62 K](58)
    摘要:
    基于技术生态位视角构建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Tobit模型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科技创新效率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在培育阶段和孵化阶段的平均综合效率分别为0.685和0.813,孵化阶段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率高于培育阶段,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制约着整体效率的提升;科技政策、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费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是影响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知识产权保障、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学者科研绩效的影响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秦梓韬 马卫华 许治 赛夫
    2020(24).
    [摘要](360) [HTML](0) [PDF 75.28 K](40)
    摘要:
    注重整体性与协同性,在梳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科研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两类资本中选取各自的核心变量作为条件变量进行联并分析。基于91名高水平学者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各条件变量对学者实现高科研绩效的联动效应和路径。研究根据存在的6种前因条件构型归纳4类特点鲜明的高科研绩效学者,分别为全面型、广泛合作型、中介主导型和精准合作型;分析总结各类型学者实现高科研绩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鼓励学者进行广泛合作以及精准合作并充分发挥这两种合作方式的优势;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广泛合作型学者和精准合作型学者的不足并积极引导帮扶;而全面型学者和中介主导型学者则需要找准突破口以在科研影响力上更进一步。
    21  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合作态势研究——以中科院为例
    郭文娟 江洪 王博 汪健
    2020(24).
    [摘要](337) [HTML](0) [PDF 1.32 M](46)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VOSviewer和ITGInsight文献分析工具,对我国中部6省的中国科学院机构与当地科研机构的合作论文进行总体态势分析、地区分布分析、地区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学科分布及热点识别。研究表明:中部6省中,安徽省的院地科技合作工作表现突出,科研实力较强,学术影响力较高;但6省的院地科技合作明显不足,还未形成一体化合力。最后,基于统计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理顺中部6省中科院机构与地方科研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加强系统谋划,理顺中部6省中科院机构内部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
    22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郭爱君 杨春林 钟方雷
    2020(24).
    [摘要](356) [HTML](0) [PDF 438.00 K](78)
    摘要: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23  无人机在应急物流配送中任务分配模型的研究
    刘正元 王清华
    2020(24).
    [摘要](198) [HTML](0) [PDF 127.24 K](46)
    摘要: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述了无人机于物流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发现配送无人机在“最后一公里”应急物流配送中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动穿梭车和配送无人机设计出一种新的无人化分拣出库模式。本文建立单源供应点模型,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无人机以使得整个前线区域的最迟配送完成总时间最短,利用排序算法和贪婪搜索算法进行对照分析,得到一个较短配送完成总时间的结果,并基于贪婪搜索算法下探讨了采取不同载重量变化值对结果的影响,发现其值并非设置的越小越好,而是要根据空间内具体的配送网络而设置相应的载重量变化值。本文在考虑载重量会影响最大飞行速度的基础上,运用贪婪搜索算法推导出配送无人机进行双目标应急配送的较优解,与原来供应点用配送无人机只保障一个需求点目标相比,其总时间缩减率可达百分之七以上。
    24  科技奖励对社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广东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郑茜
    2020(24).
    [摘要](295) [HTML](0) [PDF 130.06 K](48)
    摘要:
    对科技奖励作用于社会创新的机理加以研究,认为承认是科技奖励的本质特征,科技奖励以“动机+资源+环境”的模式推动社会创新进程和成果转化:通过承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需求;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的创新动机;通过导向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技术领域、产业方向聚集;通过竞争机制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和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而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又用于加大科技奖励投入,循环往复地推动社会创新不断发展。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为例研究其对社会创新的作用机制,认为其主要通过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金额度、调整奖项结构、提升奖励质量等方式发挥科技奖励的承认、激励导向和竞争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民间力量设奖、规范奖后派生待遇、提高个人奖项权重、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25  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的标识研究
    陈雄辉
    2020(24).
    [摘要](261) [HTML](0) [PDF 399.70 K](40)
    摘要:
    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以技术创新人才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开展生产要素系列创新或组合创新的系统过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相互作用组成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ITES)。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探索ITES的标识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由高校专家、企业专家和科技管理者分别对ITES标识进行排序筛选,得出“企业利润”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最优标识,“创新意志”、“经济收入”是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最优标识,共同成为ITES系统的最优标识。
    26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航天型号项目柔性组织过程管理研究
    张志军
    2020(24).
    [摘要](311) [HTML](0) [PDF 497.07 K](51)
    摘要:
    航天型号项目研制是科研院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活动之一,研制任务具有时间紧、难度大、变量多、经费少等特点,分析和掌握研究过程本身的规律,对于保障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科研院所承担的航天型号项目为例,通过梳理项目管理流程和约束条件,并对技术、进度、质量、经费等管理要素进行融合分析,采用权变管理理论、柔性组织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科学管理理论和关键链技术、系统管理方法、统筹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柔性项目组织管理、关键链进度管控、技术状态控制、面向产品实现的质量管理、风险识别和预防管理、试验管理策划、外协产品供应链动态管理、科研经费风险防控、物资采购支撑保障等九个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航天产品按照质量和进度要求顺利交付,圆满完成空间在轨各项工程任务。
    27  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技术发展、推广策略——基于福建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
    黄欣乐 陈琴苓 曾玉荣
    2020(24).
    [摘要](275) [HTML](0) [PDF 84.68 K](55)
    摘要:
    在梳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择取研究指标,以福建省种稻农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探究新形势下影响我国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叠加多因素分析,测算出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水稻性状偏好、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影响程度是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的显著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合山垄田品种、优质品种的更新需求存在缺口,种稻农户的品种更新行为仍然受到周围稻农的极大影响,农技推广人员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确立以优质稻品种选育为重点的良种技术发展方向、良种技术发展应关注小众农户的特殊需求、扩大良种技术示范户的影响覆盖面、持续推进接触式农技推广工作方式几点建议。
    28  全球150个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指数变动、阶段划分与对标分析
    张会平 宋晔琴 王思懿
    2020(24).
    [摘要](291) [HTML](0) [PDF 83.38 K](61)
    摘要:
    [目的/意义] 探析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态势并识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领先国家的差距,指导未来建设和研究。[方法/过程] 以2003-201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完整的15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表等分析方法探析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态势;选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作为标杆,针对每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标分析。[结果/结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在线信息服务为重心、在线交互服务为重心、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等三个阶段,目前正全力推进面向场景应用的电子化连接和大数据分析;我国应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跨层级、跨部门及政府与社会整合,全面推动各领域的场景应用。
    29  确保供应链安全背景下,广东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创建思路研究
    王卫红 张威
    2020(24).
    [摘要](277) [HTML](0) [PDF 55.74 K](60)
    摘要:
    受中美博弈、疫情冲击叠加影响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甚至“去中国化”的环境背景下,为确保供应链安全,在广东大型企业创建研究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广东大型制造业企业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作用,探讨创建企业研究院的思路及运行机制,为广东大型企业创建研究院提供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应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院;梳理重点产业的短板技术、关键技术瓶颈清单,支持企业研究院重点攻关;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对承担清单上核心技术攻关的研究院重点支持;围绕确保供应链安全、做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目标,进行规划和政策制定;为大型企业研究院建设吸引、凝聚高端人才。
    30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视域下“科技兴农”的逻辑框架与模式
    贺岚
    2020(24).
    [摘要](303) [HTML](0) [PDF 89.35 K](64)
    摘要:
    不同于“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小农户”等工商带动型的脱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科研人员+合作社+小农户”等路径显现了科技和产业带动的双重效应。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显示了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和素质提升的“研究—扩散—衔接”逻辑框架,联结科技与市场协同创新对小农户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效应。从农业推广绩效和影响角度来说,运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蕴含的经济性内涵脱贫模式与路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以及对小农户衔接农业现代化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31  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李春林 王开薇 陆风 林童
    2020(24).
    [摘要](241) [HTML](0) [PDF 126.96 K](54)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职能也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其大学职能的显著特征,也是汇聚办学资源、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部分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指出当前存在的质量有待提升、服务发展不平衡、协议落实不足等问题,提出在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要破除旧有思想观念、开发校内既有资源、着力优化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治理,以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逻辑
    陈杰英 刘伟
    2020(24).
    [摘要](392) [HTML](0) [PDF 130.00 K](40)
    摘要: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3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立法研究 ——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规定》为例
    徐磊 李金惠 黄何
    2020(24).
    [摘要](324) [HTML](0) [PDF 109.50 K](49)
    摘要:
    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立法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现状,并对外国的科技监督立法经验进行介绍,深入剖析我国现行科技监督立法存在体系性缺乏、效力层级低、约束力不足等问题。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规定为立法样本,从立法内容、立法特色等角度,总结分析广东省科技监督地方立法的实践价值。据此,提出完善和优化我国科技监督立法体系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出台专门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立法、加强配套政策衔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法治保障提供参考。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