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来自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马元驹 黄冰冰
    2021(2).
    [摘要](464) [HTML](0) [PDF 104.56 K](54)
    摘要:
    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的营业收入中包含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的项目,如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致使企业的营业收入被高估,进而导致研发投入强度被低估,不能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真实水平。为探究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提出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以弥补现行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测算与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实际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11.01%,显著高于同期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平均高出0.33个百分点,如果以2018年数据计算则高出0.48个百分点;(2)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与名义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税金及附加和坏账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3)如果以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标准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6-2018年在我国全部上市企业中,平均每年可增加1.14%(2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2  本土企业逆向创新中的专利演化:基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刘婷婷 韦铁
    2021(2).
    [摘要](330) [HTML](0) [PDF 763.79 K](38)
    摘要:
    当前逆向创新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中,体现为本土企业在海外申请的专利日益增加,其专利的发展演化过程也体现了企业的逆向创新和技术追赶过程。为了深入探讨该过程中的专利演化影响因素及演化结果,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本土企业逆向创新不同阶段竞争的Lotka–Volterra生态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和分析本土企业在逆向创新国内和国外两个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专利演化情况。研究表明:在逆向创新中,本土企业的专利演化主要由其资源竞争能力来决定;但在国外市场阶段,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不大时,处于劣势的企业有机会在专利的竞争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从企业资源竞争能力提升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可以为促进本土企业的逆向创新和专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对策依据。
    3  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高性能碳纤维为例
    马曙辉 李一鸣 刘鹤
    2021(2).
    [摘要](319) [HTML](0) [PDF 1.00 M](53)
    摘要:
    以专利分析为视角,结合碳纤维产业数据并开展典型企业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及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及北京市碳纤维全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碳纤维产业长期被日本和欧美所垄断,我国技术与产品与国外仍然存在代差。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出产学研用合作发展的模式,北京市研发端实力强劲,并涌现出航空航天领域等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对碳纤维发展提出了充足的牵引动力,具备整合国内优质资源的基础条件。根据北京市的资源和优势,以碳纤维为例,构建以高端需求为牵引的北京市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研究联合体视角
    赵倩倩 马宗国
    2021(2).
    [摘要](285) [HTML](0) [PDF 104.08 K](56)
    摘要:
    基于研究联合体视角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保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表明,运行机制模型分为运行初期、运行中期和运行成熟期,运行初期包括动力机制、伙伴选择机制、信任机制,运行中期包括协同共生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信任机制,运行成熟期包括耦合机制、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任机制,各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为保障运行机制健康运转,运行初期应注重提高RJVs成员企业研发能力,运行中期应加强RJVs成员企业间的研发合作,运行成熟期应将RJVs成员企业利益刺激作为原始动力,还应探索建立RJVs长期动态博弈研发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作用。
    5  江苏省生物医药专利合作网络特征及演化分析
    李树祥
    2021(2).
    [摘要](359) [HTML](0) [PDF 146.73 K](39)
    摘要:
    本研究对1999-2019二十年间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进行检索,收集了专利公开年份、专利人、专利地址等信息,并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同时通过专利合作人信息构建了专利合作网络,分析了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生物医药专利合作网络表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网络规模不断增加,同时网络中节点的合作关系也趋于紧密,网络呈现出多中心特征。
    6  失败情境下归因倾向如何提升后续创业意向:基于知识转化模式的解释
    朱思因 严中华
    2021(2).
    [摘要](346) [HTML](0) [PDF 110.71 K](44)
    摘要:
    基于成败归因倾向与知识转化模式理论,构建失败归因、经验-知识转化模式、后续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通过162份有创业失败经历的珠三角区域创业者一手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失败的内部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对后续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定性归因对后续创业意向无显著影响。失败归因均能促进探索式和利用式知识转化,探索式知识转化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在失败归因与后续创业意向间起到显著正向中介作用,利用式知识转化在失败归因与后续创业意向中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相应的管理启示对创业者的进一步创业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7  人工智能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测度分析
    陈德余
    2021(2).
    [摘要](355) [HTML](0) [PDF 68.56 K](39)
    摘要: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擎,是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维度,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深度剖析人工智能产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选取人工智能产业有代表性的四个指标:市场容量、就业人口、科研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从量化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市场容量、就业人口、科研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均有显著影响,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8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测度及空间溢出效应
    王雅俊
    2021(2).
    [摘要](404) [HTML](0) [PDF 97.80 K](33)
    摘要: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间的西部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新型工业化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探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及影响因素的时空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在只考虑地理距离的空间关系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着高—高集聚与高—低极化的趋势,形成演化空间差异相对明显的空间格局。②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因素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开放度、技术因素对西部区域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资本、劳动力、政府规模阻碍了西部工业化质量的提高。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评估机制与产业政策布局,合理进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实施生态导向的目标责任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工业化的质量型绩效水平,实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9  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与提升策略
    曾春花 杨杰 郑育潞
    2021(2).
    [摘要](377) [HTML](0) [PDF 185.79 K](46)
    摘要:
    生态创新是企业走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评价生态创新是小微企业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关键之举。以贵州省小微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方面初步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与完善,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适用性,生态资源创新水平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较大,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提出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等提升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对策建议。
    10  农业转型发展:科技进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与农业碳排放
    张颂心 王辉 张如侬
    2021(2).
    [摘要](426) [HTML](0) [PDF 190.50 K](46)
    摘要:
    科技进步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碳排放则是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基于泛长三角4个省(市)26个研究区域(“25地级市+上海”)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系数法,测算2009—2018年该研究区域的碳排放量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DL模型分析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但效果不显著,且长短期视角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不同效果;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农资产品投入减量增效、政策制定加大倾斜和绿色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碳排放,顺利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11  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中外技术领域差距分析——以中国中高档数控机床为例
    刘宇飞 刘怀兰 伍思远
    2021(2).
    [摘要](374) [HTML](0) [PDF 966.50 K](43)
    摘要:
    识别中国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差距是政府和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问题。目前研究中存在技术缺口信息不够丰富、缺乏基于数据层面的对技术缺口内容的客观描述的问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及信息可视化工具,使用多源数据进行分析领域研究进展与趋势,然后通过典型国内外企业的市场产品、海关产品数据同专利信息的匹配来识别缺口与短板。结论表明中国在主机产品、可靠性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仍存在不同层次的创新缺口,同时为政府和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和方法支持
    12  为何“君命不受”?:违命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模式——基于科技型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实证研究
    崔智淞 王弘钰 刘伯龙
    2021(2).
    [摘要](335) [HTML](0) [PDF 73.33 K](54)
    摘要:
    以AMO理论为基础,探讨违命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采用回归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491份科技型企业新生代员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其违命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员工自恋主义倾向对其违命创新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员工工作自主性对其违命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定性比较分析得出两类触发员工违命创新行为的前因构型。
    13  专业虚拟社区创新激励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谷斌 陈晓双
    2021(2).
    [摘要](316) [HTML](0) [PDF 261.50 K](40)
    摘要:
    首先,提出专业虚拟社区成员创新的影响因素为社交需求、获得关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社区联结程度。接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意见领袖,并以意见领袖为中心构建成员网络关系,把网络分为中间层、边缘层和意见领袖。其次,基于成员网络关系结合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成员创新行为产生的动机。研究发现:成员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创新;靠近意见领袖的中间层表现出社交需求;距离意见领袖较远的边缘层表现出获得关注的需求;对比流失的成员,留存的成员表现出自我实现的需求促使其产生创新行为。
    14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研究
    李文辉
    2021(2).
    [摘要](377) [HTML](0) [PDF 82.43 K](36)
    摘要:
    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申请专利计量信息为依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法对大湾区11个城市协同技术创新的时序、技术领域、区域空间分布、协同主体等现状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对其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1)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呈持续增长态势,正逐渐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具有地域邻近特征。(3)各城市间协同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有所差异,新兴核心技术领域空间集聚效应越趋明显。(4)各城市应该结合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对创新技术研发的协作、吸收和转化,促进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不断生长、更新和发展。
    15  企业高端化转型升级中提升技术变迁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陆秋琴 丁洁 黄光球
    2021(2).
    [摘要](339) [HTML](0) [PDF 337.11 K](47)
    摘要:
    技术变迁能力的提升对企业高端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构建了在企业高端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升技术变迁能力的SROE分析模型,采用因果树分析法找出提升技术变迁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静态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SD)仿真模型,从动态角度对其进行弹性分析与灵敏度分析并观察关键影响因素对提升技术变迁能力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技术变迁能力的提升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技术改进能力、R&D经费投入、城市化水平、团队协作等因素较其他因素来说重要程度高且对技术变迁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短时期内,各因素内对技术变迁能力的提升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16  环广州大学城的全链条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
    张超 张育广
    2021(2).
    [摘要](393) [HTML](0) [PDF 231.37 K](31)
    摘要:
    在对大学城的聚集、互动效应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广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新趋势,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厘清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优势资源及其生态圈的内在机理,构建环广州大学城的“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包括从“创意萌芽—创业项目—初创企业—产业聚集”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进而提出通过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构建创新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和孵化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孵化国际化布局,从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内核系统提升到外核延伸拓展全程构建创新创业孵化运行机制,系统谋划区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将创新链更好地融入产业链,拓展科技创新孵化链条的辐射范围,破解科技创新价值困境,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
    17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关系研究
    张建功 陈李熙
    2021(2).
    [摘要](308) [HTML](0) [PDF 177.85 K](63)
    摘要:
    新经济背景下,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亟需高等工程教育来提升其产业动态竞争力。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运用ARDL-ECM模型,对2000-2017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稳定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工科硕士毕业生和高校科研课题均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有显著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出扩大工科硕士研究生规模、深化产学协调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等相关建议。
    18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江岩 曹阳
    2021(2).
    [摘要](321) [HTML](0) [PDF 53.90 K](46)
    摘要:
    通过构建三阶段DEA模型,分析2010-2017年全国28个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数据,对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情况进行评价,三个阶段的评价结果表明:(1)企业数量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导致资金、人才和项目投入资源出现浪费,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支持力度越高越能促进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合理利用;(2)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北京、江苏、浙江与湖南4个地区产学研合作创新综合效率达到最优,云南、福建等8个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情况需要大力改善。
    19  美英澳生物安全的发展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雪枫 姜卉
    2021(2).
    [摘要](432) [HTML](0) [PDF 92.18 K](37)
    摘要:
    传染病、恐怖袭击、战争,众多生物安全领域的威胁使得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入手,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国生物安全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发布的战略、指令、法规等进行分析、阐述,结合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借鉴三国的经验,提出完善生物安全法制建设、加快生物安全战略构建、成立中央生物安全防御委员会等措施,以期为我国快速有效地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20  大型贵重实验仪器使用寿命的精细化维护管理孙志传S杨琦#$NL(南京工业大学S国有资产管理处,江苏S南京,S211816)
    孙志传
    2021(2).
    [摘要](279) [HTML](0) [PDF 78.30 K](37)
    摘要:
    高校大型贵重实验仪器使用与维修过程中存在几种常见问题:使用者缺乏责任意识、仪器维修成本投入少、使用人员技术不过关、维护技术落后、日常维护理念缺失等,严重缩短大型贵重实验仪器使用寿命。因此,需从建立健全大型贵重实验仪器管理制度、提升使用人员技术水平、解决“重采购,轻管理”问题等角度加强大型贵重实验仪器精细化管理,有效延长大型贵重实验仪器使用寿命。
    21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建设性冲突管理
    万 涛 大月博司
    2021(2).
    [摘要](341) [HTML](0) [PDF 197.06 K](45)
    摘要:
    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建设性冲突主要包括任务冲突和过程冲突,这两类冲突均对创新价值链上的各项创新工作具有促进效应。构建模型,阐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建设性冲突对科技创新价值链上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的促进关系,实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建设性冲突对组织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科技创新价值链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以期为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冲突管理水平、改进和提升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创新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2  多元协同视角下应急科研协同的创新机制与动态评价——以重大疫情为例
    邱洪全
    2021(2).
    [摘要](446) [HTML](0) [PDF 100.04 K](38)
    摘要:
    针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科研的紧迫性、重要性、时效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将协同主体、协同任务、协同要素、协同机制、协同绩效和支撑要素等多元协同维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构建多元协同的应急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然后将DEMATEL法和网络层次分析(ANP)法进行融合,建立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环境下的应急科研协同活动进行动态评价;并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发为实践案例,对其应急科研协同程度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科学有效,能够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科研协同程度进行精准和动态评价。
    23  “休眠态”科技成果“激活”的公共资本补偿博弈研究
    张帆
    2021(2).
    [摘要](283) [HTML](0) [PDF 243.15 K](34)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大量成果趋于“休眠”。因此,有必要聚焦到“休眠态”科技成果的价值利用上来,通过构建有效的公共资本补偿机制,打通转化“断裂带”,寻找“激活”路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性不足,公共资本在补偿私人转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获取和评估。考虑受偿方与评估方存在寻租倾向。基于补偿过程中各主体的行为关系,构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均衡分析,确定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倾向,揭示补偿博弈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府效用。
    24  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潜力研究
    王靖添 闫琰 黄全胜 宋媛媛
    2021(2).
    [摘要](355) [HTML](0) [PDF 13.33 M](41)
    摘要:
    本研究在预测中国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量化设置了运输结构优化和交通技术进步影响参数,设计了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技术进步情景、低碳情景,测算了中国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潜力。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明显回落,若疫情逐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减排潜力为8.20%,结构优化的减排潜力为7.08%,低碳情景下减排潜力为14.45%。低碳情景下,公路民航运输碳排放显著下降,水路城市客运碳排放微降,铁路运输排放上升。公路、民航运输的减排潜力为23.71%、10.43%,公路民航领域是交通运输行业减排的重点领域;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减排潜力为2.76%、4.40%,技术进步可以抵消结构优化带来碳排放增量;铁路低碳情景的碳排放高于基准情景增加20.08%,是由于结构优化使得铁路货运周转量大幅提升,远超过铁路技术进步带来的减排效果,但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起到了最优碳减排效果。
    25  大数据对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影响与应用对策研究
    孙楚绿 于丽艳
    2021(2).
    [摘要](322) [HTML](0) [PDF 108.50 K](38)
    摘要:
    相较于物流供应链的传统技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物流供应链呈现智能化、共生化、短链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分析了大数据对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四方面主要影响,提出了大数据技术推动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实现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
    26  广东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实践与发展研究
    拓晓瑞 徐久香
    2021(2).
    [摘要](470) [HTML](0) [PDF 103.60 K](59)
    摘要: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广东通过改革创新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并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在全国形成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但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如何提升模式的情景适应能力和创新绩效?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7  面向新基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进高校科技智库建设——西北工业大学经验探析
    张思齐 毛昭勇 闫杰 宋保维
    2021(2).
    [摘要](465) [HTML](0) [PDF 57.61 K](48)
    摘要: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背景下,我国新基建发展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缺乏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学科交叉人才。当前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通过分析国内外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制约我国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理念更新不足、培养模式机制不够灵活、求牵引不够明确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善等。分析高校科技智库具有跨学科专业的天然属性、跨机构领域的基本功能和跨培养环节的必然需求,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建设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的实践,总结提出高校科技智库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面应注意发挥前瞻性与综合性、重视科学性与创新性、加强持续性与引领性等发展经验。
    28  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治理的重点任务
    邓琦
    2021(2).
    [摘要](383) [HTML](0) [PDF 184.46 K](39)
    摘要: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