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2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青海省R&D活动投入效率评价及影响机制
    朱承亮 刘建翠 左鹏飞
    2021(22).
    [摘要](233) [HTML](0) [PDF 63.47 K](34)
    摘要:
    在分析青海省R D活动总量及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本文采用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7年青海省R D活动的静态投入效率和动态投入效率进行了测算评价,且考察了青海省R D活动投入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从静态投入效率看,青海省R D活动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低,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规模效益处于规模递增状态;从动态投入效率看,青海省R D活动技术进步缓慢和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青海省R D活动投入效率总体偏低,在西北五省区及全国处于下游水平;研发人员、对外开放和创新环境显著促进青海省R D活动投入效率提升,但由于研发经费投入严重偏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政府对R D活动支持力度较低,科技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比很小,导致研发经费和政府支持对青海省R D活动投入效率提升作用不显著。
    2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标准扩散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
    陆正丰 周立军 杨静 邵吕深
    2021(22).
    [摘要](219) [HTML](0) [PDF 920.93 K](44)
    摘要:
    标准在促进贸易、推动创新、提升质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而这些作用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标准被得到有效的扩散。本研究筛选出CNKI数据库中2001-2020年129篇相关文献,以Citespace软件提供的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共享、关键词聚类、高频词时区划分等文献计量研究,对标准扩散研究的演化路径、理论体系及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标准扩散研究在研究较分散的起步阶段之后,经历活跃阶段,近期进入拓展阶段;从研究脉络看,重点研究问题、重点研究行业以及标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也呈现出一些特征;最后,拓展研究的行业、标准类型以及增加定量研究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3  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分析及对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
    董 艳 石学彬
    2021(22).
    [摘要](336) [HTML](0) [PDF 2.04 M](64)
    摘要:
    针对国家科技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改革后形成的5类计划之一的重点研发计划,基于2016-2019年9月完成的3批立项项目有关信息,从不同领域立项数和立项资助金额、牵头承担单位、立项区域分布等层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国家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的力度和强度,除了基础配套领域,其他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类型资助项目增加,社会环境领域项目数和经费数每年都排第一,高新技术领域次之,除了基础配套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专项投入最少,农业科技领域重点专项的投入不多且年均下降幅度最大。3批项目中,基础研究、农业科技领域的立项数和经费数明显低于前两个领域。与科研院所、企业相比,高校牵头项目数最多,项目平均经费却最低,这与高校牵头基础研究领域项目最多有一定关系;科研院所总经费和项目平均经费最高,企业某单项经费最高。该计划多数项目分布在北、上、广、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北京的项目数约是排第二名上海的四倍。基于研究结果,对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提出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区域间互补协调发展、深挖牵头承担单位潜能等建议,同时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研发起点、提高评审层次、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增设平台咨询服务功能以及以成果转化倒逼高质量实施等对策建议。
    4  芯片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态势及企业创新特征分析——以专利为视角
    张贝贝 李存金
    2021(22).
    [摘要](314) [HTML](0) [PDF 1.32 M](59)
    摘要:
    芯片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芯片制造核心能力是世界各国争夺的技术制高点。知己知彼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芯片产业化道路的基础,因此,以2000年至2020年间芯片制造领域的专利为视角,分析该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探索各国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创新模式,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帮助。具体的:首先,通过聚类和共现等方式识别出芯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以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然后对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竞争演化和技术距离进行分析,以归纳不同国家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得出:(1)芯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主要的竞争国家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中国和法国。目前,芯片制造领域具有最高技术水平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2)中国大陆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明星企业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其当前主要的竞争对手为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公司以及美国瓦特洛电气公司。(3)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表现出了明显的国别特征:日本企业更注重专业化;美国明星企业的更替更频繁;韩国企业专利布局范围更广泛。(4)不同国家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日本企业偏重模仿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相结合;韩国企业注重突破式创新;美国企业以突破式创新为主,模仿式创新为辅;中国大陆企业以模仿式创新为主,突破式创新为辅。
    5  大数据驱动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价值共创过程
    董 华 陈 蕾
    2021(22).
    [摘要](341) [HTML](0) [PDF 692.00 K](75)
    摘要:
    为更好地探讨服务型制造网络的价值共创过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视角和复杂网络视角,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具有5层子网(大数据环境子网、服务型制造主体子网、服务型制造资源子网、服务型制造能力子网和服务型制造价值子网)的大数据驱动服务型制造超网络模型,分析子网间的关系以及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建立包括大数据驱动、主体互动、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和价值创造等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大数据驱动作用加快了服务型制造超网络的资源产生速度和能力形成速度,尤其是对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以及动态创新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驱动效果更为显著;对服务型制造超网络价值创造的贡献,有大数据驱动时动态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无大数据驱动时组织合作能力的贡献程度更大,不论是否有大数据驱动,数据挖掘能力的作用都未突显。为推动服务型制造网络更好地实现价值共创,政府应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服务型制造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数据环境、加大服务型制造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广示范;企业应积极搭建多维数字平台加快推动主体企业内部产品服务业务数据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主体企业间资源与数据整合共享、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推进跨领域服务化价值共创。
    6  跨组织R D项目多主体合作有限理性下治理机制研究
    黄小霞 郭鹏
    2021(22).
    [摘要](221) [HTML](0) [PDF 929.53 K](82)
    摘要:
    随着跨组织项目在合作与协同方面面临挑战,相关多主体周期性合作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有限理性视角,从项目生成期、发展期、运营期、解体期等寿命周期来分析影响协同治理机制的因素,建立了跨组织R D项目多主体合作协同治理框架。外部诱惑变大、企业信誉下降,都会降低跨组织项目合作联盟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定性与演化分析,发展期注意控制成本,运营期合理分配利益,解体期关注善后问题,为管理运作机制和关系协调机制提供背景因素和理论支撑。
    7  多省竞争下的广东省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董耿林 赵黛青 汪 鹏
    2021(22).
    [摘要](251) [HTML](0) [PDF 333.48 K](40)
    摘要:
    研究我国大力发展电力装备产业中各省份的具体发展路径。结合聚类分析、态势分析(SWOT)与层次分析(AHP)方法构建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东省电力装备产业在多省竞争中的发展战略与措施。研究发现:广东省发展电力装备产业具有很好的基础,未来以新能源装备为主的电力装备产业将会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江苏、山东、河南、浙江4省是广东省主要竞争省份;产业基础优势为最主要的内部优势,创新力不足为最主要的内部劣势,能源结构调整机遇是最主要的外部机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最主要的威胁,应首选积极的机会型战略;从实施主体、实施路径、风险把控三方面分析,储能、海上风电和光伏是主要发展基础的优势领域。提出未来广东省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实现电力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8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视角下农药减量化政府监管路径研究*
    邵宜添
    2021(22).
    [摘要](176) [HTML](0) [PDF 104.46 K](53)
    摘要:
    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以农药残留引致的多重负外部性问题为导向,分析中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下我国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并比较不同国家MRL标准下检出农药频次比例、农药残留超标率及超标主要农药和农产品种类等,以探讨农药减量化政府监管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存在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剧毒等禁用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农药MRL标准偏低以及覆盖面较窄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提高我国MRL标准及限制外来非标准内农药施用是我国农药减量化政府监管的可行路径。
    9  基于科研项目承担情况的地方企业潜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浦墨 刘志辉 高影繁 吴振峰 崔笛
    2021(22).
    [摘要](185) [HTML](0) [PDF 294.79 K](50)
    摘要:
    [目的]探索研究地方企业潜在价值评估方法。[方法]以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承担及执行情况相关的数据为依托,从经费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产学研合作强度、抗风险能力及承担项目平均达标率等六个维度构建了地方企业潜在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A省地方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基于企业科研项目承担及执行情况的地方企业潜在价值评估方法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局限]由于地方企业数据的非公开性,具体的数据计算细节及评估结果未能公开,致使实证研究部分不够完备。
    10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结构、功能、生态视角分析
    贾晓峰 高芳 胡志民
    2021(22).
    [摘要](297) [HTML](0) [PDF 56.59 K](70)
    摘要: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11  动态环境下组织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持续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吕潮林 彭灿 李瑞雪
    2021(22).
    [摘要](199) [HTML](0) [PDF 134.79 K](66)
    摘要:
    组织学习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前因变量,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探索企业双元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持续创新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绩效理论、协同理论和权变理论,探究动态环境下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以及持续创新能力在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对来自江苏和河南的179份企业调查问卷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正向影响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正向影响可持续发展绩效;持续创新能力在双元学习及其互补性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既负向调节探索性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也负向调节持续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的管理启示为:企业必须双元学习“双管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绩效,重视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且在高环境动态性下更应该注重双元学习互补性对于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12  科创走廊概念与边界辨析
    李靖华 林甲嵘
    2021(22).
    [摘要](251) [HTML](0) [PDF 189.52 K](49)
    摘要:
    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新形式,对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域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然而,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本研究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思考了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国内外科创走廊实例,结合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本研究为企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科创走廊的区域提供了理念指导,促使其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发展。
    13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与城市群内部的创新空间分布
    陈丛波 叶阿忠
    2021(22).
    [摘要](233) [HTML](0) [PDF 75.65 K](50)
    摘要:
    从网络效应出发,探究信息通信技术使创新空间分布趋向均衡的理论机制。利用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检验在不同互联网普及程度下各类创新主体对城市创新产出贡献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创新主体位于互联网普及程度高的城市对创新产出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互联网普及率13.67%和38.98%分别为创新主体边际贡献门限效应的两个临界点,达到38.98%后大学、外资企业、消费者的创新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对降低;早期阶段,中心城市率先达到互联网普及的临界点,但随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消弭了城市间互联网“接入鸿沟”,大部分城市突破了互联网普及的门限条件,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创新空间分布趋向均衡,为摆脱极化陷阱创造了条件。据此从城市群层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提出建议:关注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优化调整创新空间分布;推动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将创新主体纳入网络效应作用机制。
    14  环境知识与农户亲环境行为——基于环境能力中介作用与社会规范调节效应的分析
    薛彩霞 李桦
    2021(22).
    [摘要](249) [HTML](0) [PDF 295.63 K](48)
    摘要:
    在将环境知识分为系统知识、行动知识和效用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秦巴山区498户茶农的调查数据,运用bootstrap方法探讨了社会规范情境下,环境知识、环境能力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在系统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过程中,以及在行动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环境能力在行动知识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社会规范在行动知识通过环境能力影响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为正。由此提出,政府应全面提高农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并塑造亲环境的社会规范。
    15  环境规制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部地区的实证分析
    傅春 王娟 余伟
    2021(22).
    [摘要](238) [HTML](0) [PDF 92.38 K](49)
    摘要:
    本文测算了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综合指数,并运用系统GMM与FGLS回归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部六省2008~2017年绿色竞争力整体上有所上升;时序均值得分情况是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山西>河南;2017年子系统得分情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增长绿化度>政府政策支持度。(2)环境规制与绿色竞争力存在 “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中部六省处在拐点的左侧,增加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绿色竞争力的提升。(3)科技创新对绿色竞争力的提高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能够间接通过科技创新对绿色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揭示了环境规制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为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16  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组织:内涵、架构与启示
    刘巍伟 尹向毅 虞晓芬
    2021(22).
    [摘要](271) [HTML](0) [PDF 79.00 K](47)
    摘要:
    美国高校创客空间(academic makerspace)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成为综合式新型学习空间、全链式创新创业空间和协作式社交开放空间。从物质层、行为层、规范层和精神层对美国高校创客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在物质层注重标准规划与信息融合,在行为层侧重优化迭代与塑造生态,在规范层表现为精干高效和全员参与,在精神层倡导开放包容和多元并存。借鉴美国经验,提出中国高校创客空间应由重视实体空间建设向线上线下结合,由注重创业孵化向创新创业交互迭代,由侧重硬性设施投入向柔性机制完善,由小众外来文化状态向大众本土文化培育推进。
    17  数学建模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
    孟军 白钰莹 张战国 张誉蓉
    2021(22).
    [摘要](227) [HTML](0) [PDF 305.27 K](47)
    摘要: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全国各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农业类院校、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这三所大学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18  中国互联网产业空间演化格局及其创新效应研究
    徐维祥 刘晓雯 刘程军 陈雨玮 王睿
    2021(22).
    [摘要](301) [HTML](0) [PDF 27.56 M](59)
    摘要:
    摘 要:基于2007—2017年互联网及其区域创新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重心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国省域互联网产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创新效应。结果表明: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但地理分布具有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特点,同时冷热点呈现出“极核化”的发展趋势,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江浙沪地区;中国的互联网空间结构逐渐由简单线性结构变为更为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各个地区之间的互联网空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空间联系总量的重心坐标呈现出自北向南,由东到西的“W型”漂移特征;区域创新水平在省份间也展现出非随机的空间聚集效应,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区域创新能力逐渐增强,R&D人员全时当量、政府供给导向均对区域创新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19  黄河流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路径识别及空间治理
    朱泽原 庞庆华 张丽娜
    2021(22).
    [摘要](247) [HTML](0) [PDF 456.17 K](51)
    摘要:
    探究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协同发展问题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相关耦合特征对流域各省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了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了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省域差异较为显著;省域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十二五”规划的实行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各省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了关于黄河流域产业结构提升与生态治理的政策建议。
    20  安徽省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Windows的实证研究
    曹幸如 杨剑
    2021(22).
    [摘要](217) [HTML](0) [PDF 114.72 K](51)
    摘要:
    科学评价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于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对于转化效率的影响,测算了安徽省十六个地级市2014-2019年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发现,政府的财政支持、地区的R&D活动企业数、GDP总额、高校在校人数以及实际利用外资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21  全方位视角下基金项目成果应用贯通机制解析
    吴卫红 王晓雨 张莉娜 张爱美
    2021(22).
    [摘要](237) [HTML](0) [PDF 72.93 K](49)
    摘要: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为例,在全方位成果管理视角下分析成果应用贯通的环节、对象和利益相关者,探索建立包含成果需求谋划、成果产生、成果收集、成果统计与分析、成果挖掘、成果共享与传播、成果宣传展示与推介、成果转化与应用和成果评估与反馈等9个环节的成果应用贯通机制闭环,提出成果应用贯通机制的六大运行条件,包括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指南制定、多元集成和分类应用的成果数据管理、服务于应用贯通的成果识别与挖掘、强调政府引导的成果宣传展示与推介、“政产学研金介”协同的成果转化和服务于基金资助管理的多维度的成果评估,以满足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科学界、企业和联合资助方不同贯通对象的贯通需求,并提出加强建立需求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建设科学研究成果数据库和成果跟踪评估等对策建议。
    22  日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实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慧泉 毛世平
    2021(22).
    [摘要](388) [HTML](0) [PDF 167.65 K](58)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在“科技立国”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的现实特征,为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日本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多层次农协组织与多元化技术转移机构共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突出科技创新,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制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紧密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启示:加强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性调整,以及强化企业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23  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
    方曦 梁天娇 尤宇 刘跃
    2021(22).
    [摘要](295) [HTML](0) [PDF 207.43 K](56)
    摘要:
    对于处于共性技术需求强的产业内的企业,组建专利池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专利池的形成使池内企业通过技术交流、共享,突破技术瓶颈,并依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防止垄断现象发生。现有研究大多以专利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为研究导向,并未对专利池从形成-共享-分配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进行剖析。为此,文章提出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提炼出关键要素。以专利池运转机制为切入点,结合外部环境及内部影响要素,深入研究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影响机制。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起影响机制的因果回路图与流图,更直接的呈现出专利池全过程影响机制的优点与不足。本文研究发现互兼容互操作的产业更适合构建专利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维持专利池持续运转;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专利池提供环境支持。
    24  产业集群视角下LED产业专利联盟组建和治理路径研究
    王华 张奔
    2021(22).
    [摘要](195) [HTML](0) [PDF 494.50 K](54)
    摘要:
    为了解决国内产业专利联盟结盟的困境,本研究从产业集群理论和集群产业知识产权治理视角探讨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指导专利联盟组建和治理的适宜性。研发回溯了LED产业专利联盟(LPA)组建历程,研究发现LED产业专利联盟发挥了产业集群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降低了产业进行专利联盟协议缔结、核心专利筛选和利益分配博弈的复杂程度,优先瞄准解决共性问题。联盟秘书处开展的理清产业价值链、完善内部网络制定、建立服务生态系统、建立培训服务体系和设立产业专利数据库的活动,成为集群企业参加专利联盟、完善内部治理的主要因素。
    25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分析
    杨武 胡倩
    2021(22).
    [摘要](309) [HTML](0) [PDF 1.53 M](62)
    摘要: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揭示专利合作网络主体及空间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智能制造装备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专利合作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智能制造装备的专利合作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广东和上海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跨区域合作的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26  不同类型的组织双元性如何影响企业生态创新?——基于650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鑫 卢福财
    2021(22).
    [摘要](311) [HTML](0) [PDF 84.54 K](73)
    摘要:
    为探明组织双元性对企业生态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具体影响机制,结合领导型双元、结构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3种组织双元类型,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双元性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环境动态性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650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领导型双元和结构型双元对于企业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情境型双元的影响不显著,结构型双元在领导型双元和企业生态创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结构型双元与企业生态创新的关系以及结构型双元的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构建组织双元性是有序推进企业生态创新的重要保障,实现领导型双元是整合不同类型组织双元性的前提,建立结构型双元是促进企业生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27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背景下 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系统建设
    江炎骏 刘伟
    2021(22).
    [摘要](264) [HTML](0) [PDF 123.33 K](48)
    摘要:
    拓展创新系统研究对象,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建设问题。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例,运用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机制等分析工具,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研究框架,深入(删除:深入)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价值链,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搭建链条完整、运行畅通(删除:、运行畅通)的创新系统;全面解析畅通创新链条的协同机制、汇聚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提炼国内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创新链条(删除:创新链条)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协同机制开放性不够、保障机制作用不足、动力机制激励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增加:要)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保障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等对策建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