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2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全球化背景下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研究
    张辉菲 刘佐菁
    2021(24).
    [摘要](423) [HTML](0) [PDF 47.70 K](36)
    摘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分析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及其对技术转移转化的促进作用,发现目前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存在团队合作交流方式和渠道单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仍有不足等问题,同时广东省技术转移转化存在顶层设计不足、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广东省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大力开展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支持多学科跨领域团队合作,建立人才共享、灵活雇佣机制,培养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等建议。
    2  突击创新的形成及对创新成果作用机制研究
    俞立平
    2021(24).
    [摘要](234) [HTML](0) [PDF 738.34 K](46)
    摘要:
    突击创新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临时加大创新投入,从而取得创新成果的行为,是持续创新的重要补充,而相关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在界定突击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突击创新的形成机制以及对创新成果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并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突击创新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对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的作用机制;突击创新对创新成果绩效显著;创新成果较好的企业突击创新绩效最佳;随着突击创新水平的提高其绩效有所降低;应注意持续创新与突击创新的协调。本文开创了突击创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持续创新理论。
    3  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格局演变与动力机制
    吴国栋 温展杰
    2021(24).
    [摘要](241) [HTML](0) [PDF 215.50 K](36)
    摘要:
    本文使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广东省2006-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阶段、发展类型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向前、阶段性波折、峰谷值交替的特征,可分为粗放型发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3个阶段;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和波动型3种类型;根据演化的驱动因素,可分为资源驱动、技术驱动、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3种动力机制。根据分析结果,从布局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圈、科研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建构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4  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机制仿真分析
    郭爱芳 杨艺璇 王正龙 伍 蓓
    2021(24).
    [摘要](303) [HTML](0) [PDF 23.99 M](98)
    摘要: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搜寻行为进行细分,有助于企业寻求适配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的技术搜寻策略。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发现了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1)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具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2)伴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3)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技术搜寻策略,在技术搜寻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注意自身内部调整与外部环境平衡,以及制定实施积极的创新意愿引导策略等对策建议。
    5  国内外组织支持氛围研究述评与展望
    张传庆 袁东旭
    2021(24).
    [摘要](435) [HTML](0) [PDF 156.80 K](61)
    摘要:
    梳理国内外关于组织支持氛围作用机制的文献。首先从个体感知和团体成员共同感知的主体视角明确组织支持氛围的概念和结构维度,然后综述领导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等组织支持氛围的前因变量,同时通过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组织支持氛围的结果变量以及组织支持氛围的调节效应,最后总结组织支持氛围作用机制,并提出组织支持氛围的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结合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创新将是组织支持氛围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6  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陈柏彤 马叶琳 鲍新中
    2021(24).
    [摘要](420) [HTML](0) [PDF 442.01 K](32)
    摘要:
    在总结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典型模式的基础上,从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债权、专利许可三种证券化模式出发,选取了能分别代表上述三种模式的“文科一期ABS”“高新投知识产权一号ABS”和“凯得租赁ABS”三个以专利为标的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这三个项目的运行情况、参与主体和基础资产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从项目的运作模式、运作流程和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科技型企业利用专利资产证券化模式融资切实可行且必要,对于企业实施专利资产证券化融资时正确选择融资模式、运作流程和关键要素具有借鉴意义。
    7  数字金融能够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吗? ——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经验分析
    吕知新
    2021(24).
    [摘要](394) [HTML](0) [PDF 113.75 K](63)
    摘要:
    摘要: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本文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同时,无论是数字金融综合指数层面还是覆盖率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以及数字化程度指数层面,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工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工业企业融资效率进而提高其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创业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
    8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
    彭英 余小莉
    2021(24).
    [摘要](333) [HTML](0) [PDF 372.50 K](43)
    摘要:
    摘要:为促进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优化和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城市综合能力代替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创新空间关联实证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QAP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空间关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扮演主动者角色的是处于创新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以自身资源和优势带动其他城市创新发展;(2)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合作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间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城市之间流动,积极引导其他城市进行自主创新;(3)位于创新空间结构的非中心位置的城市应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并对江苏省创新发展提出对非中心位置城市实行创新帮扶和人才政策上的倾斜、推动创新中心城市与其合作,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通信等合作,以及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9  安全信息认知学学科构建研究
    陈沅江 王雅婷 冯伟
    2021(24).
    [摘要](259) [HTML](0) [PDF 302.72 K](31)
    摘要:
    [目的/意义]目前安全信息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趋于发展的态势,然而安全信息认知的学科理论尚未建立。因此,本文立足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过程/方法]首先,基于学科交叉特点,在安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基础上,给出了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定义与内涵、学科性质,然后,论述安全信息认知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构建依据、学科分支及分类、应用前景等学科基本问题,为安全信息认知学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框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信息认知学在构建上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事故预防与智慧安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0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骆灿 陆菊春
    2021(24).
    [摘要](363) [HTML](0) [PDF 263.34 K](41)
    摘要: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13 - 2019年长江经济带36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得到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从网络化视角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强度处于下降趋势,等级结构特征比较明显;②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在空间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中上游城市处于相对劣势地位。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集聚板块特征:板块内集聚,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关联。④城市环保、科研投入差异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城市距离、开放、创新水平差异则对其有负向影响。
    11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开发的理论分析与路径建议
    应验
    2021(24).
    [摘要](303) [HTML](0) [PDF 104.86 K](34)
    摘要: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重要的国家战略。2018年海南成为继福建、江西、贵州之后又一试点地区,被赋予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任务。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背景下,海南围绕蓝碳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实践探索。但是,对蓝碳开发价值、开发理论与开发对策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因此,本文梳理了蓝碳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地区合作等方面的战略价值与重要意义,创新性地从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运用公共物品、外部性、协同治理等理论对蓝碳开发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拓宽了蓝碳研究的理论视野、加深了研究的分析深度、提升了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关联度。最后,基于公共物品、外部性、协同治理等理论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地区合作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蓝碳开发对策建议。
    12  供应商参与绿色产品创新中公平感知对创新贡献的影响——基于多群组模型的比较研究
    李勃 王玉珏 龙昀光
    2021(24).
    [摘要](281) [HTML](0) [PDF 540.34 K](44)
    摘要:
    在揭示绿色产品协同创新中供应商公平感知与创新贡献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上述关系在供应商依赖/不依赖两种情境下的差异。基于多群组模型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供应商是否依赖制造企业,公平感知均能正向影响供应商的信任和承诺,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应商优先配置绿色资源,继而对供应商的创新贡献产生正向影响;但在分配公平感知与关系承诺、信任与优先配置绿色创新资源、信任与关系承诺以及关系承诺与优先配置绿色创新资源四条路径上仍存在不同形式的差异。
    13  中国区块链发展的控制路径
    何同亮
    2021(24).
    [摘要](306) [HTML](0) [PDF 108.72 K](38)
    摘要:
    随着区块链的快速崛起,如何兼顾利益的同时对区块链进行系统性控制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从政策、经济、社会关注和技术水平四方面对中国区块链发展情况进行通径分析。研究发现经济要素对整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技术要素同样发挥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政策和社会关注方面的要素对于促进整体控制效果实现耦合协调的贡献较少,还需进一步的调整。从经济活动出发的控制路径最有利于中国区块链的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或直接加大经济投入,优化从业人员,注意调节相关政策的影响,以及加大对区块链技术水平的研发等。
    14  基于ARDL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协整分析*
    王春娟 王琦 大海 王玺茜
    2021(24).
    [摘要](280) [HTML](0) [PDF 422.88 K](42)
    摘要:
    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本文基于2004—2018年相关数据,运用ARDL-ECM模型,分析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并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增加能够带来海洋生产总值的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发展有正向推动作用,海洋经济发展也是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相比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当前海洋科技创新产出对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据此,提出贯彻海洋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兼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建议。
    15  学术创业者双重身份整合影响创业绩效的探索性研究
    徐巍
    2021(24).
    [摘要](264) [HTML](0) [PDF 141.12 K](45)
    摘要:
    随着我国鼓励高校教师在岗创业系列政策的出台,如何平衡学术与创业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能是摆在众多学术创业者面前的难题。对此,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作为案例库,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多位正在进行学术创业且企业创办时间超过3年的学术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查阅、收集相关高校和所在地区的公开资料,进行多案例比较分析,构建了学术创业者双重身份整合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学术创业者双重身份整合通过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等战略导向的选择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术创业者对于外界创业环境的感知和自身内在的职业适应力发挥了调节作用。因此,学术创业者双重身份整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术创业的成功。鉴于扎根理论的局限性,未来仍需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16  跨组织即兴与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视角
    阮国祥
    2021(24).
    [摘要](225) [HTML](0) [PDF 188.16 K](43)
    摘要:
    供应链成员的跨组织即兴在合作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实证研究阐明了供应链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对跨组织即兴的影响,并且考察了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网络权力和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供应链网络惯例的规范共识维度对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网络惯例的行为默契维度以及网络权力正向影响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为提升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提供了指导。
    17  “三权下放”改革能否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基于PSM-DID的实证研究
    张俊艳 雷 玲 高 文
    2021(24).
    [摘要](299) [HTML](0) [PDF 119.83 K](42)
    摘要:
    高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改革是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举措。采用65所高校2009~2017年的科技统计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评估“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效果。研究发现:(1)“三权下放”改革试点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数量和转让收入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试点政策对专利转让数量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对专利转让收入存在动态效应;(3)试点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主要促进了双一流高校、东部高校和理工类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4)专利申请对于试点政策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具有中介作用,试点政策通过减少专利申请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绩效。
    18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刘念 简兆权 王鹏程
    2021(24).
    [摘要](410) [HTML](0) [PDF 250.50 K](47)
    摘要:
    围绕动态能力理论,挖掘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提升的前因变量,探究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285家制造企业数据检验研究假设。基于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不仅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也正向影响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均有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提升;资源拼凑与组织敏捷性在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为链式中介。
    19  国家实验室的跨机构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案例分析及启示
    班燕君 房超 游翰霖
    2021(24).
    [摘要](323) [HTML](0) [PDF 191.26 K](52)
    摘要:
    为探索我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管理制度建设路径,从资源管理模式入手,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研究美国“大学-国家实验室”合作交互模式。首先,选取麻省理工学院与林肯实验室、卡耐基梅隆大学与软件工程研究所以及加州大学与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3项典型案例,以财务、项目、人员为主要线索,分析资源管理路径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式特征;其次,对比分析3类资源管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讨论不同管理模式相对优势、选用原因与适用范围;最后,结合国外科研管理先进经验和我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管理制度建设实际,提出精准匹配大学与国家实验室资源、打通底层资源结算系统、多元化“大学-国家实验室”资源互动模式因事施策、打造基础研究与实战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人才梯队等启示建议。
    20  发展中的金融科技:影响与对策
    李跃然 陈忠阳
    2021(24).
    [摘要](319) [HTML](0) [PDF 109.57 K](39)
    摘要:
    金融科技是金融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利器。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中外金融科技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不同视角下的金融科技认知,比较了金融科技与相近概念的异同,解构了金融科技的主要类型和生态体系。本文还在勾勒历史演进和分析发展要素的基础上,厘清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征。最后,本文从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重要影响,并结合中国金融科技面临的四个方面挑战,给出了夯实技术基础、关注科技巨头、强化专利保护、发展监管科技等对策建议。
    21  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绩效评价
    赵国宇 周申蓓
    2021(24).
    [摘要](360) [HTML](0) [PDF 69.59 K](35)
    摘要:
    目前国内对高新区绩效的研究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为有效评价我国高新区绩效水平,基于高新区的“高新技术”和“政府引导”两个基本内涵和多元化的功能定位,以37个国家高新区为例,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其剔除环境和随机误差前后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报酬。结果表明:我国高新区整体绩效水平良好,而高新区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无效;运用传统DEA模型测算存在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被高估且被低估程度大于被高估程度的问题;对于高新区绩效,市场开放程度、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为正,而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的影响为负。为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新区资源配置,提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环境,对高新区的发展科学统筹规划,并加强引导和协调等政策建议。
    22  颠覆性技术遴选的指标体系与流程设计——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冯倩倩 张光宇 戴海闻 刘贻新
    2021(24).
    [摘要](316) [HTML](0) [PDF 2.24 M](36)
    摘要:
    基于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遴选的多案例研究,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展开文本数据分析,对颠覆性技术遴选的指标体系与流程进行设计,以弥补现有专家评审制度存在的缺陷。本文设计了先“质”后“量”的评审原则,设置了前期准备、初评、再评和现场评议的评审流程。在“质的判断”方面,运用德尔菲调查法,依靠专家直觉对项目是否具有颠覆性进行初步判断;在“量的判断”方面,邀请专家从技术颠覆、产业变革、经济价值、社会影响这四个维度进行打分,通过加权评分最终计算出各项目综合评分,层层递进以完成颠覆性技术的遴选。
    23  基于中台架构的科技政务数据治理模式研究——以广东为例
    邹倩瑜 郑宏松
    2021(24).
    [摘要](366) [HTML](0) [PDF 454.91 K](44)
    摘要:
    为促进提高科技政务数据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梳理科技政务数据概念、种类、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根据科技政务数据治理新需求,以广东为例,研究科技政务数据治理模式。科技政务数据可划分为科技管理数据、科学数据、科技互动数据和分散性科技公共数据4类。针对广东省科技政务数据资源分散、碎片化,资源协调推进机制尚未理顺,资源供需脱节、质量不高等问题,借鉴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数据中台管理机制,提出基于中台架构的“1+2+3+N”科技政务数据治理模式,从数据编目、数据汇聚、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与开放、数据应用等方面明确基于中台架构的科技政务数据治理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组建科技政务数据治理机构、建立统一科技政务数据平台和打造首席数据官等对策建议。
    24  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
    刘建明 颜学明
    2021(24).
    [摘要](301) [HTML](0) [PDF 67.10 K](44)
    摘要:
    为科学有效监测广东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借鉴国内外创新监测研究成果,立足广东科技创新新阶段,采用综合加权评价方法,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绩效5个方面构建广东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在“十三五”期间大幅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创新投入显著提高,创新产出硕果累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但仍存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较低、企业创新产出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广东下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创新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包括形成基础研究稳定投入机制、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25  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科技路径研究
    于文益 张佳銮
    2021(24).
    [摘要](340) [HTML](0) [PDF 86.73 K](49)
    摘要: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能源“双控”目标里,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到2025年需下降13.5%。在节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广东省亟需挖掘能源强度下降潜力并找到能源强度下降可行的科技路径。本文首先概述广东省能源利用情况并对广东能源强度水平进行分析;其次,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发,分析省能源强度下降潜力;最后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节能改造和新兴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三方面,给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科技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将是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26  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量化评价实证研究
    黄海滨 常菁 郑秋生 谢晓娟 张诗炀 张志强
    2021(24).
    [摘要](327) [HTML](0) [PDF 183.00 K](44)
    摘要:
    为构建适用于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进行跨年度比较的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创新特点和区域创新管理需求,从创新实力、培育潜力、区域贡献等维度构建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评价量化基础指数体系,评价指标由40个减少至27个,客观赋权形成指标权重,通过一级指数和3个二级指数从多维度量化评价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情况,而且可以延伸兼容多个年度时间序列周期,具有较强的研究分析价值和决策参考意义;进一步利用2008-201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进行量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指数持续快速提升,创新实力指数和区域贡献指数增长快,但是培育潜力指数下降,为此提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应由数量规模增长转变为规模效率提升,以及调整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导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供给、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组织等对策建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