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1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创背景下影响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以上海市科研人员为考察对象的探索性研究
    李文娟 朱春奎
    2022(15).
    [摘要](172) [HTML](0) [PDF 73.03 K](43)
    摘要:
    创业意愿和行为研究是创新创业领域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上海市软科学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层面因素(海外经历、社会资本和自我效能感)和环境层面因素(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人员总体创业意愿不强;自我效能感和政策知晓度对科研人员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海外经历、社会资本、自我效能感、行政手续便利性、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市场环境和创业意愿均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创业。基于研究结果及调研,建议地方政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创业培训指导,提升科研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创业政策知晓度;简化或者优化行政手续,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改善地方市场环境、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为科研人员创业和企业经营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2  企业地产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动机分析
    黄大禹 谢获宝 孟祥瑜 邹梦婷
    2022(15).
    [摘要](147) [HTML](0) [PDF 790.86 K](41)
    摘要:
    当前,中国实体企业利润持续收窄,实体企业纷纷转向投资房地产。本文发现:地方政府经济考核压力以及财政需求,是驱动实体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因素。此外,宽松的货币供给,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偏好,为从事地产投资的实体企业提供了充足的金融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实体企业强化房地产投资的强度。从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影响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来看,本文发现:房地产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挤占效应“,而无法对企业的资源起到”挤入“的功效。本文基于“驱动—传导”机制,对“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
    3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U型”规律与金融激励机制的影响——来自世界的经验
    梁任敏 巴曙松
    2022(15).
    [摘要](107) [HTML](0) [PDF 184.98 K](39)
    摘要: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有研究多有讨论,但较少涉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非线性U型规律的探讨,并对金融激励机制在这一规律中的作用予以研究,得出相应的假设。论文选择世界100个国家或地区1995-2017年23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资料对这一规律的机理予以说明并开展检验,通过最小二乘法(OLS)、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弱工具变量问题不敏感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对异方差更有效率的广义矩估计法(GMM),以及迭代广义矩估计法(迭代GMM)分别对模型进行估计,对其可能存在的金融激励影响机制以及异质性开展了检验。通过多个内生性与稳健性的方法检验后发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满足U型规律且金融激励机制发挥了杠杆作用,放大了这一规律的作用效果,使其更为明显。得出了恰当地选择创新项目的对象并开展合理投资,以及持续支持创新的政策启示,对打破“收入陷阱”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4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集成电路创新政策演化研究
    邱德胜 尹姜旭珊
    2022(15).
    [摘要](102) [HTML](0) [PDF 440.74 K](35)
    摘要:
    集成电路创新水平对于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集成电路创新政策则是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创新能力的指挥棒。本文基于我国在1987—2020年间所出台的123份国家级集成电路的政策文件,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工具理论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研究得到政策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的演化趋势,其中具体政策工具的使用以环境面政策为主;发现目标规划政策对政策整体数量和结构有着决定性影响。最后,本文以加强市场管理和加大自主创新两个方面从政策工具角度为我国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政策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外部性如何影响区域创新?—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张慧一 祝滨滨
    2022(15).
    [摘要](180) [HTML](0) [PDF 75.07 K](33)
    摘要: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6  近十五年内国内全球气候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
    王硕 王海荣
    2022(15).
    [摘要](127) [HTML](0) [PDF 1.98 M](31)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议题逐渐占据世界外交的中心视野,中国学者在政策导向下对其研究比例跃升。以CNKI数据库所收录2006—2021年有关“全球气候治理”主题的337篇C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为工具绘制知识图谱,直观分析国内全球气候治理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经分析,可知国内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在十九大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期刊和机构组成了主体支持力量;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境及原因、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等是主要热点议题;“双碳”主题下的碳交易机制复杂化、数字碳中和以及新时代碳外交等子议题是未来发展趋势。
    7  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机制研究—以脑电技术为例
    刘晓君 李丽丽 王萌萌 郭晓彤
    2022(15).
    [摘要](186) [HTML](0) [PDF 21.90 M](51)
    摘要:
    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脑电技术为例,通过时序分析纵向探索知识的交叉路径,通过共词分析横向探索知识的融合主题,从而深入挖掘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与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机制,总结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内在规律。结果发现,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1970年至今,脑电技术已促成了认知神经科学与12个人文社科领域交叉融合,且学科交叉数量在1990年后稳步增长;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一般发生在已有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脑电技术的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人文社科领域对个体认知层面上的决策动机、情绪影响及注意力分配等研究的不足。
    8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赵顺龙 董昕依
    2022(15).
    [摘要](113) [HTML](0) [PDF 1.79 M](52)
    摘要:
    基于我国工业企业区域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探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政府研发资助的不同方式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直接资助对新产品产出导向的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政府税收优惠的效果不显著,且开放式创新对政府直接资助与创新效率关系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政府直接资助对专利产出导向的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具有地区局限性,且在国有企业占比较低地区,政府直接资助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随着开放式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减弱。研究结论为提升创新效率提供参考建议。
    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沪江浙皖绿色创新竞争力动态仿真研究
    朱会霞 耿德传
    2022(15).
    [摘要](156) [HTML](0) [PDF 165.43 K](40)
    摘要: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结合的绿色创新理念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江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比较关键变量,明确四省(市)绿色创新竞争力的差异与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均有利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的提升,整体指标状况优良,绿色创新效益显著。江苏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浙江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与上海市基本相近,安徽省处于最低位置。四省(市)在绿色创新竞争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占据优势。
    10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蔺 洁 王 婷 陈亚平
    2022(15).
    [摘要](253) [HTML](0) [PDF 182.47 K](56)
    摘要:
    美国基础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准确把握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新动向,有利于为我国新时期基础研究政策调整和制定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对拜登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和基础研究政策的新动向进行分析发现,拜登政府重新审视了“科技应有地位”的政策,不仅大幅提升了科学顾问团队地位,拓展了联邦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而且推广ARPA模式来组织基础研究。在政策上,拜登政府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强化应用导向和成果转化导向,并十分重视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而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经费投入强度较低、战略需求导向布局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人才成长受到制约等问题。对此,要积极借鉴拜登政府的有益做法,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健全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发展观,完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
    11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DARPA颠覆性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研究
    开庆 窦永香 王天宇
    2022(15).
    [摘要](148) [HTML](0) [PDF 252.87 K](46)
    摘要: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态势,近年来多个国家将颠覆性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自设立之初便聚焦于颠覆性创新并在几十年间创造出众多广为人知的颠覆性技术,其独特的管理机制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首先梳理了DARPA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生态的构成,然后剖析了DARPA颠覆性创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创新生态成员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并深度分析了DARPA颠覆性创新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从项目经理的聘用、风险管理、采办机制、沟通机制、审查机制和创新生态系统六方面探讨了DARPA项目管理机制对我国开展颠覆性创新项目的启示。
    12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贾晓峰 胡志民
    2022(15).
    [摘要](266) [HTML](0) [PDF 70.88 K](58)
    摘要:
    当前科技创新政策呈体系化发展,已逐渐成为独立的政策部类。研究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并推动形成共识,是支撑政策研究和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政策制定、交流、评价和实施的保障。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在公共政策范畴中,围绕研发系统和技术经济系统厘清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范畴及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关联;并探讨从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四视角提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结构,(1)从政策分析视角,按照政策类型分为强制性政策、宏观战略和落地实施政策;(2)从政策制定视角,按照政策工具类型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3)从政策执行视角,按照创新主体类型分为政府、企业、公共研发机构等类型政策;(4)从政策目标视角,按照价值导向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导向政策。
    13  智能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双爆炸效应分析
    高锡荣 任娇娇 温平川
    2022(15).
    [摘要](119) [HTML](0) [PDF 84.25 K](77)
    摘要:
    针对日益迫近的智能制造发展需求,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分解、剖析智能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膨胀特征;对比智能制造系统和传统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差异,揭示智能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双爆炸效应。基于投入产出双爆炸效应,提出智能制造系统的公共化建造与使用策略,运用具体案例进行验证分析,据此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加速进入实用阶段。
    14  团队心理资本对个体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杨倩 焦特 雷亚萍
    2022(15).
    [摘要](133) [HTML](0) [PDF 223.50 K](29)
    摘要:
    构建团队心理资本对个体双元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模型,以60个团队476个成员为研究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团队心理资本与双元创新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个体反馈寻求行为在团队心理资本与个体双元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团队认同正向调节团队心理资本与个体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团队认同对个体反馈寻求行为在团队心理资本与个体双元创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结论为促进科研创新人才以高水平的双元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15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刘婧玥 吴维旭
    2022(15).
    [摘要](169) [HTML](0) [PDF 393.50 K](48)
    摘要:
    每个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在融合路径上具有个性特征,而影响不同产业实现两链融合背后机制又具有共性特征。为此,本文从两链融合路径及机制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融合路径主要包括3种,即创新链向产业链端延伸、产业链端向创新链端延伸、搭建两链融合桥梁;融合机制则主要包括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基于这个理论框架,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链融合发展情况为例,提出促进两链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16  多伙伴研发合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地理区域的调节作用
    梁杰 于娜娜 张岭 赵龙峰
    2022(15).
    [摘要](106) [HTML](0) [PDF 317.00 K](41)
    摘要:
    近年来学者们已经识别了企业与多伙伴研发合作的平均关系强度和关系强度离散两种关系特征,但却缺乏对两种关系特征如何同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对比。针对这一局限,探讨了两种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地理区域对主效应的调节机制。基于中国医药制造行业52家上市公司2007-2020年273个研发联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伙伴平均关系强度的增加阻碍了企业创新绩效,而关系强度离散程度的增加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地理区域由东部向西部负向调节平均关系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正向影响关系强度离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17  碳市场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异期DID模型
    黄怡
    2022(15).
    [摘要](134) [HTML](0) [PDF 149.93 K](38)
    摘要:
    本文以降低资源依赖度作为切入点,以中国资源型城市为样本,鉴于不同碳交易试点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的时间不一致,采用异期双重差分法(DID)考察碳交易市场试点对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碳交易能够较为显著地降低资源型城市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但此种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且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结果均能够支持这一实证结果。本研究结论对于增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信心、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8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产出——兼论区域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胡艳 代晶晶 张安伟
    2022(15).
    [摘要](120) [HTML](0) [PDF 232.00 K](30)
    摘要: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新人员及创新资本空间关联矩阵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及数字经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产出的提高,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19  殊途同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与机制研究 ——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
    程雅馨 程延园 何勤
    2022(15).
    [摘要](153) [HTML](0) [PDF 270.25 K](61)
    摘要: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如何捕捉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转化成价值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价值创造正成为企业发展与价值创造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三家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企业作为案例,探索面临创新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包含认知迁移和双元能力塑造两个维度,企业通过认知横向与纵向迁移,应用式与内生式能力塑造实现价值创造;(2)企业价值创造可分为慢变型、先锋型和成长型三类路径模式,不同企业间价值创造模式与机制存在异质性;(3)企业通过内外部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内的稳定发展与扩散。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和企业技术应用决策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0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区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与评价研究
    宁凌 苏玉同 欧春尧
    2022(15).
    [摘要](173) [HTML](0) [PDF 254.05 K](68)
    摘要:
    通过梳理三螺旋理论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解构为“技术基础联结-技术组织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的螺旋过程,进而构建指标体系,并借助2012—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静态和动态效率。研究发现:7年间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传递效率为0.372,并且各沿海省市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在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21  增加供给,拉动需求还是完善环境?地方政府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工具选择
    刘春 李桐 李江
    2022(15).
    [摘要](185) [HTML](0) [PDF 304.25 K](71)
    摘要:
    [目的/意义]大数据战略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石之一。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所蕴含的战略价值已经引起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视,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如何精准掌握相关政策精神,是推动大数据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方法/过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依据罗斯威尔.罗伊(Rothwell.Roy)和沃尔特(Walter Zegveld)的政策工具理论以及政策制定机构两个维度进行编码、计量与分析,从地方政府视角对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使用三类政策工具比例不均衡且内部结构不甚合理,不同的政策制定主体在此三类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偏好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三个“优化”的政策建议。
    22  战略生态位管理视角下我国专利运营机制优化研究
    何 微 黄子洋 王 华 孟奇勋
    2022(15).
    [摘要](128) [HTML](0) [PDF 502.00 K](32)
    摘要: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将专利运营的重心前移,从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和范式生态位三个阶段指导专利运营机制优化路径,按照技术选择、实验选择、实验建立、实验扩大和保护撤离五大关键要素构建专利运营管理模型。本研究详细阐述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引入专利运营研究的合宜性,提出战略生态位管理为专利运营提供试验温床的保护功能,分别为专利运营提供庇护、培育和赋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战略生态位管理思想指导专利运营全流程模型和实施步骤,为专利技术商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3  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发展吗?
    张司飞 孙逸昕
    2022(15).
    [摘要](155) [HTML](0) [PDF 159.06 K](60)
    摘要: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何玉梅 易大智 陈颖
    2022(15).
    [摘要](122) [HTML](0) [PDF 157.04 K](43)
    摘要:
    数字经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日益凸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入世界前列的事实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发达国家的忧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肩负着数字经济引擎之使命。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5  面向2030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空间演化趋势探讨
    许大英
    2022(15).
    [摘要](137) [HTML](0) [PDF 81.39 K](35)
    摘要: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26  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策略 ——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
    周晓霞
    2022(15).
    [摘要](146) [HTML](0) [PDF 93.11 K](42)
    摘要:
    人才振兴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打通高校人才输送渠道是乡村振兴建设多方聚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将因此迎来新的挑战。以广西为例,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构建地域特色模式为抓手,从创新理念、平台搭建、完善体系、整合资源、推进合作五个方面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的策略,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保障。
    27  2030年碳强度目标约束下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省域分配及碳减排潜力评估
    宋敏 邹素娟
    2022(15).
    [摘要](186) [HTML](0) [PDF 419.50 K](41)
    摘要:
    科学合理分配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并评估其碳减排潜力事关流域各省区未来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了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②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③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28  基于三阶段DEA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彭有为 梁雪梅 尚东星
    2022(15).
    [摘要](129) [HTML](0) [PDF 100.36 K](58)
    摘要:
    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以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目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TFP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在剥离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规模效率偏低则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主要原因。通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可知,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改进由纯技术效率占据主导,但技术进步迟缓依旧是扼制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瓶颈。因此,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保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