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
    李小青 何玮萱 霍雨丹
    2022(16).
    [摘要](193) [HTML](0) [PDF 228.90 K](50)
    摘要:
    为突破数字技术应用难关,在实现对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评价分指标特性与目标层得分综合考察的同时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量化性与精确度,基于投入与产出视角,从数字化创新专利产出、人才储备、资金获取、资源整合、经济基础5个维度构建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并以京津冀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实证评价,同时分析识别影响其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因素。结果发现:数字化创新人才储备对数字化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最大,资金获取次之,资源整合和经济基础的影响相对较小;现阶段京津冀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产出能力整体较弱,远低于数字化创新投入能力,且传统制造业与高技术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普遍低于北京市。由此,建议京津冀地区从优化基础条件、提升人员素养、加强资源整合流动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
    2  知识产权环境与区域创新——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
    杜伟岸 张宇浩
    2022(16).
    [摘要](150) [HTML](0) [PDF 89.47 K](32)
    摘要:
    知识产权环境一般分为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意识。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知识产权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环境的优劣与区域创新产出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存在金融发展、研发投入的中介调节效应,可以通过增强金融对研发投入的刺激作用、抑制金融对于创新实体的挤出效应来促进创新。因此,在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3  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国际化水平测度分析
    刘玉强 赵鸿博
    2022(16).
    [摘要](143) [HTML](0) [PDF 194.92 K](34)
    摘要:
    针对中国科技社团国际化水平测度研究缺失问题探索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基于对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的国际化现状总结分析,提出由科技外交、学术引领、科学普及、人才服务等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科技社团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180个全国学会为对象,按学科门类分为五大类,利用其2015-2019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本学会的各指标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国际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层级指标水平存在两极化趋势,尤其一级指标得分普遍较低;从综合得分来看,医科类学会各项指标数值均较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最高,而交叉学科类位列末位,在科技外交、学术引领和科学普及三方面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步。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全国学会应从完善立法、打造标杆、分类推进等方面加强国际化工作。
    4  国际化视野下的联合基金管理实践与思考
    李志兰 蒋红珍 刘住洲
    2022(16).
    [摘要](180) [HTML](0) [PDF 44.16 K](42)
    摘要:
    我国的联合基金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投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作为单一委托方的科学基金,在制度上存有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流程优化等需求。以国际上类似联合基金为考察对象,发现其存有以下管理经验:(1)在组织架构上强调联合基金以公司化或者研究中心方式运作;(2)在流程管理上强调基金管理流程的制度创新,重视管理的规范依据与沟通机制的作用;(3)在成果分享上强调科研与商业化并重。我国的联合基金管理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同时,可以借鉴他国有益制度,推进精准化管理观念,以联合基金管理实施细则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构建出符合我国联合基金管理属性的系统化规则。
    5  数字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要素及融合过程
    吕鲲 于志勇 李北伟
    2022(16).
    [摘要](147) [HTML](0) [PDF 1.05 M](35)
    摘要:
    针对关于数字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研究体系不够完整的现状,以数字企业作为扎根研究对象,提取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者融合的要素,运用小世界网络模型模拟两者的融合过程,分析各要素对创新融合过程的影响程度,并对创新融合过程进行MATLAB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数字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要素包括企业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平台等5个创新要素以及数字产品市场、政府扶持、资金与融资等6个资源要素;根据融合强度和广度,可以将各要素分为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和低广度低深度4种类型;在创新融合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影响力较强,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同创新平台等要素的影响力适中,数字产品市场、政府扶持等要素的影响力较弱。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合理调配顾客资源等对策建议。
    6  面向航天产品的知识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贾 倩 王小辉 赵山杉
    2022(16).
    [摘要](132) [HTML](0) [PDF 1.26 M](45)
    摘要:
    航天产品研制中面临知识资源分散、结构化程度不高、体系化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需要对知识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规范的知识模型,以实现后续的知识识别、解析、挖掘等。知识模型的构建与所属领域紧密相关,本文面向航天领域的知识资源,从知识分类、知识要素提取、要素间关系分析等维度,提出知识模型构建原则和方法,以文档类知识、软件类知识、图纸类知识为典型类别,基于本体思想,分析知识模型构建流程,并提出构建实例,为产品研发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
    7  智库专家职业表现的影响因素 ——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为例
    张琳
    2022(16).
    [摘要](113) [HTML](0) [PDF 254.79 K](43)
    摘要:
    为解决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中有关人才方面的重大难点,探索中国学术研究学者成长为智库专家的职业成长影响因素,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智库专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人口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经历(最高学位)、工作背景(驻会情况、职称等级)、研究领域等维度分析其发表成果情况,从而总结出其职业表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成果绩效表现方面,男性专家略优于女性专家,年龄越大的专家越有优势,最高学位为博士的专家优于硕士或学士学位专家,驻会专家是主要力量,高级研究员职称专家具有显著优势。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对促进中国新型智库专家职业成长从人才队伍和环境建设两方面提出建议。
    8  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汤少梁 刘美娴 钱雨昕 杨彤玲 叶超宇
    2022(16).
    [摘要](143) [HTML](0) [PDF 1.74 M](46)
    摘要:
    为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专业化建设,基于该区域内2004-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分析其医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并以6年为时间窗格,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医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21年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合作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合作密度较高的网络,并在不同时期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演化趋势,网络规模与合作频次不断增加,子网络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增长趋势;上海、江苏和浙江发挥排头兵作用,其中以浙江大学为首的高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院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和研究所占据网络的核心地位并逐渐形成多中心合作子网络,而医药大企业并未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发现,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激发核心节点带动作用、加强企业主导地位和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度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9  基于结构分解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行业影响分析 ——以广东为例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2022(16).
    [摘要](155) [HTML](0) [PDF 519.29 K](64)
    摘要: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10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选择机制
    王怀豫 肖尧 李奕辰 冯璐
    2022(16).
    [摘要](152) [HTML](0) [PDF 503.62 K](52)
    摘要: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科技合作选择机制以推动提升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增强发展策略有效性,以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对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各国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构建东盟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东盟主要国家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水平以及中国与其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盟主要国家划分为5类,基于分类管理原则提出中国加强与东盟主要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等。结果显示:中国与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泰国和越南加强稻米产业科技合作,尤其是提升优质稻米产业的数字化供应链水平;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加强农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合作;与马来西亚侧重技术密集型农业领域合作;而与文莱则以加强科技交流为主。最后,从农业领域培育特色优势经济增长点、建设区别化合作平台和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11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韧性:网络嵌入与创新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顾建平 房颖莉
    2022(16).
    [摘要](230) [HTML](0) [PDF 110.30 K](44)
    摘要:
    为帮助管理者进一步理解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化危为机的作用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能力以及管理和组织能力,探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韧性的内在影响机制以及相关中介作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网络嵌入、创新能力和组织韧性为变量的理论模型,利用对长三角地区 362 家科技型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韧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在遭遇危机后较快恢复至原有水平;(2)网络嵌入和创新能力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韧性分别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即企业能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开拓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提升创新意愿和能力,从而增强组织韧性;(3)网络嵌入和创新能力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韧性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摒弃传统的社会责任观,重视并积极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同时重视建立稳定密切的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
    12  长三角与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三阶段DEA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的三阶段DEA分析杨剑 夏慧良
    2022(16).
    [摘要](139) [HTML](0) [PDF 542.03 K](57)
    摘要:
    高新区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中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结合DEA和SFA分析的三阶段 DEA 模型,测量了2013-2018年长三角和中部地区3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考察了环境因素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剔除前后的效率值。研究发现,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规模效率造成的,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创新效率最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值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总体上尚有提升空间。
    1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及诱发机理研究
    吴卫红 蔡海波 冯兴奎 Aimei
    2022(16).
    [摘要](177) [HTML](0) [PDF 93.54 K](65)
    摘要:
    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同群效应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及其诱发机理理论分析框架,识别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群效应发生的关键诱发因素,并以中国化工行业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结合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及其诱发机理。研究发现: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显著存在;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群效应的发生受到行业竞争强度、企业信息披露程度、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信息解读能力的显著影响。
    14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环境竞争性的调节作用
    奚 雷 彭 灿 李德强
    2022(16).
    [摘要](154) [HTML](0) [PDF 337.50 K](70)
    摘要:
    本文研究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含资源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协调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竞争性和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以2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样本,结果表明:资源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协调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均能够促进双元创新;与协调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资源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双元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环境竞争性能够正向调节资源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而环境竞争性仅正向调节协调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
    15  基于区块链的1+N分布式创客空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刘海鸥
    2022(16).
    [摘要](155) [HTML](0) [PDF 416.74 K](56)
    摘要: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经济业态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库、哈希函数、时间戳、共识机制及非对称加密等技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1+N分布式创客空间,由此形成高校学生、创业导师、学校、学院、校外合作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环链式创客空间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学生个体双创思维不足、双创主体系统性问题、体系结构矛盾以及效益纠纷等问题,最后以Y大学1+N分布式创客空间为例验证该模式下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效果。
    16  众包竞赛用户竞争网络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猪八戒网站为例
    李亚鑫 杨中华 李般若 卫武
    2022(16).
    [摘要](135) [HTML](0) [PDF 1.28 M](67)
    摘要:
    厘清众包竞赛中用户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利于了解用户的组织和创新方式,提高众包竞赛的创新效率。以社会网络与随机统计理论为基础,将竞争网络演化驱动因素归纳网络结构属性、节点属性及网络关系属性三个维度,基于猪八戒网相关数据构建用户竞争网络,分析用户竞争网络演化特征,并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众包竞赛用户竞争网络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竞争网络呈现“高密度,短路径”的特点,小世界特性显著,且竞争网络结构趋于稳定;竞争网络倾向于形成星型结构与闭合三角结构;众包竞赛用户的成交额、竞争强度及结构洞属性有助于网络形成与演化;用户之间的技术结构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在竞争网络关系形成中发挥显著作用,而经济距离负向影响竞争网络的形成。
    17  碳约束下省域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黄超然 周国华
    2022(16).
    [摘要](176) [HTML](0) [PDF 252.91 K](41)
    摘要:
    关注区域间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系,以我国30个省份为对象,从全要素角度考虑碳约束下物流能源效率,将物流碳排放与物流资本、能耗和劳动力联系起来,利用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其能源效率;并从整体空间关联角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演变特征,构建二次指派程序模型实证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份物流能源效率整体网络结构基本稳定,省域之间已形成了良好的可达性,2005-2019年间物流能源网络效率均在0.648~0.717之间浮动,网络层级从2005年的0.475下降到2019年的0.437;北京、上海、江苏、天津及浙江处于网络的中心并起着主导性作用;整体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净受益、净溢出和经纪人四大功能板块,其中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的省份均担任着净溢出的角色;经济发展、城镇化率、科研发展投入以及环境建设投资与物流能源效率空间关联呈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对空间关联影响不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挥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辐射作用和加强区域间物流能效协同管理等政策建议。
    18  支持企业创新的省域政策研究
    成 肖
    2022(16).
    [摘要](158) [HTML](0) [PDF 160.36 K](40)
    摘要:
    企业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但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为整体把握企业创新支持政策的现状,明晰政策共性与特性,文章以2011-2020年115份省域企业创新支持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省际差异显著,部分省域围绕地方特色、发展需求积极展开政策创新;针对所有企业的普适型政策和针对特定企业的专一型政策旗鼓相当,专一型政策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创新政策主题按标题划分为四大类,其中任务类政策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其次是引领类政策和环境类政策,要素类政策数量最少;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在省域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主要体现为普适型政策和引导类政策;政策措施重点强调扶持政策、研发机构与研发平台、企业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服务机制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各地政策措施既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19  基于网络评论文本挖掘的技术预见方法研究
    赵明辉 张玲玲 顾基发
    2022(16).
    [摘要](142) [HTML](0) [PDF 236.38 K](54)
    摘要:
    在网络社区兴起的背景下,鉴于网络社区的海量评论数据中蕴含着大量专家用户群体智慧,本文提出基于网络评论文本挖掘的技术预见新型方法,以促进技术预见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准确可信的最终结果。首先从多源数据中获得种子科技主题,并将其投放至开放网络社区,吸引专家用户进行充分讨论形成交互数据,经过数据爬取、清洗、存储等环节得到网络评论数据集,再利用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方法对网络评论中蕴含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挖掘,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研判,最终得到辅助技术预见决策的有价值信息。通过新型方法,可以使技术预见活动大幅降低成本、打破时空限制,便于大规模专家参与其中,并最大限度降低少数专家主观色彩浓厚的负面影响。
    20  基于四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马骏 艳秋
    2022(16).
    [摘要](131) [HTML](0) [PDF 584.42 K](49)
    摘要:
    本文利用四阶段DEA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2019年的生态补偿效率,通过Tobit模型剔除外生环境因素对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使各省份在面临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测得的生态补偿效率值更加贴合实际,将调整前后的效率值进行比较,判断不同因素对不同年份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程度。再利用均值聚类分析对11省市进行分类,其中属于相对高效型的省市有3个,属于规模高效型的有6个,属于完全低效型的有2个,表明各省市的生态补偿效率存在差异,生态补偿工作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加强管理。最后用malmquist指数研究不同时间区间的效率动态变化,结果说明通过提升治理技术,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配置进行外部条件改善,可以使效率值发生变化。
    21  基于可雇佣能力视角的员工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及组织引导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新生代员工可雇佣能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机理及组织干预策略研究”(71862007)。]
    凌玲
    2022(16).
    [摘要](198) [HTML](0) [PDF 179.22 K](50)
    摘要:
    本文基于可雇佣能力的视角,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在可雇佣能力的各维度中融入创新要素的内容,推导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将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与员工的可雇佣能力密切相关,外在因素与组织创新氛围紧密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引导员工创新的策略。本文开辟了员工创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为组织实施创新激励政策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组织识别、开发、培养员工的创新潜质提供对策建议。
    22  高校基础研究绩效评价及投入产出结构合理性测量 ——基于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面板数据观测
    王慧敏 许敏
    2022(16).
    [摘要](159) [HTML](0) [PDF 1.39 M](55)
    摘要:
    基础研究是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头,是解决技术问题的总钥匙。“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的中坚力量。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64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研究绩效水平,并通过投影值分析基础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期间,各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绩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不合理的高校比例较高,基础研究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现象同时存在。有效的科研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是优化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结构、提升基础研究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
    23  科技创新平台如何实现价值创造?——基于宁波材料所的嵌入式案例研究
    盛亚 刘越 施宇
    2022(16).
    [摘要](139) [HTML](0) [PDF 797.64 K](62)
    摘要: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科技创新平台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其价值创造过程仍处于“黑箱”状态,严重制约其发展。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感知需求-获取机会-重构配置资源”三个阶段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创造过程的分析框架,对4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其中的作用因素和价值创造的路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实现的路径因平台属性的不同而异,且其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微观因素的影响,通过提升多种微观基础,可实现平台的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4  基于企业用户需求的科技服务资源综合推荐算法研究
    徐尚英 刘晶 陈冬林 王蕾
    2022(16).
    [摘要](146) [HTML](0) [PDF 497.37 K](80)
    摘要:
    [研究目的]现有科技服务平台中科技服务资源数量指数级增长、服务质量多样化,以及企业用户需求难以量化。为解决科技服务平台企业用户与服务资源间的精准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企业用户需求的科技服务资源综合推荐算法(EURSTS)。[研究方法]综合考虑科技服务特殊属性和企业背景信息,采用模糊模型量化信息和综合相似度求解,对企业用户和科技服务资源进行匹配推荐。[研究结论]通过与CB算法、基于服务QoS算法的对比说明EURSTS算法能显著的改善推荐效果,其准确率平均提升了30.1%~37.1%,召回率平均提升了0.1%~7.9%,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5  基于创新空间生产的城市更新策略: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
    刘炜 郭传民
    2022(16).
    [摘要](153) [HTML](0) [PDF 10.04 M](50)
    摘要:
    在创新活动回归中心城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创新空间生产成为城市更新的必要途径与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创新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协同互促的现实要求,从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的角度,根据“城市-科技-产业-人”的演变趋势、互动影响与现实需求,分析了创新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系构成、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并构建发展框架,最后总结了国际典型模式及案例经验,为塑造高质量的创新型城市提供借鉴。
    26  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徐倩 陈红敏
    2022(16).
    [摘要](166) [HTML](0) [PDF 172.22 K](64)
    摘要:
    考察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下城镇化发展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我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别从区域和城市规模两个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正“U”型影响关系,拐点为74.96%,城市规模越大则城镇化水平越早达到拐点,从而实现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
    27  基于熵权法的高校专利分级评价研究
    花之蕾
    2022(16).
    [摘要](169) [HTML](0) [PDF 731.53 K](61)
    摘要:
    专利评价体系是对专利进行分级管理、推进专利转化、提升高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熵权理论,从专利技术性、法律性和申请人主体三个维度筛选评价指标,选取了适用于中国高校专利状况的15项专利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提出熵权法权重计算模型,并对17所高校在2011、2015、2019年提交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分析了专利质量指标权重演化,并基于时间轴和院校间横向得分对比,得出高校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及目标高校专利呈现分化等结论。构建的评价体系可为高校专利分级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思路参考。
    28  破解数字化重构的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柔性的力量
    杨洋
    2022(16).
    [摘要](199) [HTML](0) [PDF 209.09 K](73)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基于数字化创新的商业模式,已然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而随着产业数字化趋势越发明显,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以及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影响其在市场上能否获得先发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大势所趋”下,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影响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463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理论模型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柔性中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数字化显著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柔性之间的关系,也显著调节商业模式创新经由战略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表现为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战略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就越强。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战略柔性,以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提升企业绩效。
    29  种业振兴背景下作物育种区域协同创新测度与评价*
    尹春凤 徐宣国 崔丙群
    2022(16).
    [摘要](139) [HTML](0) [PDF 407.77 K](44)
    摘要:
    在种业振兴战略背景下,重点关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文章利用2013-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种子企业公开年报,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种子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物育种两个子系统及其协同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并对其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两系统的大多序参量有序度逐年增长,其中种子龙头企业普遍高于农业科技园区,育种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对子系统有序度贡献率最大;中部地区种子龙头企业、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但两系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水平偏低,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因此,我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子系统各要素的配合,促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30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北京为例
    孙雁 高晴 霍竹 张保国
    2022(16).
    [摘要](237) [HTML](0) [PDF 81.05 K](71)
    摘要:
    鉴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且北京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研究较少,为系统把握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和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总结分析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或挑战。分析显示: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在顶层设计、创新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在机构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和人才集聚方面仍有不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等对政策建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