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1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组织管理机制及国际比较
    王小黎 刘云 陈领弟
    2022(19).
    [摘要](155) [HTML](0) [PDF 1.50 M](38)
    摘要:
    本文以中国和典型国家的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板,从法律效力结构的角度运用政策计量工具,分析中国政府在制定此方面政策的组织管理机制;从促进节能环保、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采购国货等四个维度,开展中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分析,找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及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政策制定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遵循一定的周期性;绝大部分国家部委参与及主导次数均低于平均值,需要提高其制定政策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包括:建立中小型企业供应商数据库;制定分级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制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进口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等。
    2  人力资本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曹泽 刘兴
    2022(19).
    [摘要](120) [HTML](0) [PDF 159.18 K](36)
    摘要: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3  数字化投入对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郑季良 宋书也
    2022(19).
    [摘要](165) [HTML](0) [PDF 93.51 K](50)
    摘要:
    航空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多年来主要依赖于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以2010-2019年的航空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为样本,深入剖析数字化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航空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投入与其创新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知识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在企业数字化投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起着中介作用;政府资助正向调节数字化投入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并在数字化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调控数字化投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4  协同视阈下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演化机制研究
    孙大明 夏海力 董琨
    2022(19).
    [摘要](165) [HTML](0) [PDF 1019.71 K](46)
    摘要:
    创新共同体是加强城市群空间尺度上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共同体跨区域协同和溢出效应等特征,引入了空间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构建了协同视阈下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演化博弈模型,以案例仿真刻画动态演化过程和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政府介入对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因素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化具有正向作用,力度越大,系统收敛速度越快;地方保护主义和空间距离对系统向协同创新演化有负向作用,超过一定阈值后,难以结成创新共同体;学研方的学术质量对系统趋于协同创新方向演进具有正向作用,学术质量越高,系统收敛速度越快;企业和学研方的努力程度存在一定最优区间,区间内可促使博弈方向协同创新演进。本研究结论对全面认识创新共同体建设与演化,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  产业数字创新系统功能特征分析
    陈彩虹 徐雨森
    2022(19).
    [摘要](163) [HTML](0) [PDF 620.45 K](32)
    摘要:
    新一轮数字革命对产业创新产生了系统性的影响。论文基于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框架分析数字化促进产业创新的机理。研究表明数字化对于创新系统功能提升的作用维度是多元和综合的。论文将产业创新系统功能维度归纳为八个方面,并剖析数字化引发的产业创新的动态特征,主要结论有:知识创造活动体现为融合和再创造过程,知识扩散依赖基于产业知识凝练的算法和模型;数字化通过激发需求、破解产业瓶颈提供了众多创新的机会;平台通过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阻力问题来促进广泛的资源合作,同时通过产业基础设施和共性服务的供给赋能多元创新主体。最后梳理系统功能运行的薄弱与积极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  江苏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路径研究
    韩子睿 魏 晶
    2022(19).
    [摘要](121) [HTML](0) [PDF 107.79 K](52)
    摘要:
    对创新国际化的定义与特征进行研究性界定,以江苏为例,阐释全球科技创新新趋势新变化对创新国际化的主要影响,通过对标剖析江苏薄弱环节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的路径举措,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以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支撑、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以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等建议,更积极应对国际格局变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精准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和要素,为我国在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中迈出更加坚实开放创新步伐、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率先探索路径。
    7  知识流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以ICT产业为例
    郭建杰 谢富纪
    2022(19).
    [摘要](150) [HTML](0) [PDF 125.86 K](53)
    摘要:
    以ICT产业专利为数据基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2487家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从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两个维度探究专利引用网络结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剖析联系强度这一关系要素在知识流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广度和知识吸收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联系强度正向调节知识吸收深度与知识扩散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对知识吸收广度、知识扩散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预设的调节作用。
    8  农村居民公共文化云使用行为的研究
    杨艳华 陈建锋
    2022(19).
    [摘要](126) [HTML](0) [PDF 124.96 K](54)
    摘要:
    随着“数字乡村”的推进和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公共文化云日益成为农村居民获取文化资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UTAUT模型,引入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三个控制变量,探索农村居民公共文化云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公共文化云使用倾向;便利条件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公共文化云使用行为;使用倾向在模型中起中介效应,在绩效期望与使用行为之间的效应占比最大,在努力期望、社群影响与使用行为之间的效应占比次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公共文化云使用行为的可操作性建议。
    9  基于tsQCA方法的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多元提升路径研究
    曲小瑜 秦续天
    2022(19).
    [摘要](214) [HTML](0) [PDF 89.48 K](78)
    摘要: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战略引擎,亦是我国冲破资源束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要素。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案例,基于组态框架,运用tsQCA方法厘清影响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导致不同区域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与多元路径。研究表明:(1)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三种,包括人力-经济资源下资金基础主导型、多元综合主导型与经济-自然资源下技术转化主导型,经济资源投入是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2)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四种,人力资源短缺是抑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3)高与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存在非对称性。
    10  区域产业协同视角下广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
    陈黎 盛秀婷
    2022(19).
    [摘要](151) [HTML](0) [PDF 735.69 K](41)
    摘要:
    为强化广深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双城”联动,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协同理论,经综合分析两地该产业创新平台、企业、专利等相关数据,得出广深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两地专利合作量较低,专利合作意愿下降,产学研协同创新较少,应用场景及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有待深化等短板,通过深入分析制约该产业两地协同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战略协同、创新链协作、产业链耦合、应用场景共建共享等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广深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1  高校科研成果非学术影响评估的比较研究——基于对美、英、荷三国科研评估框架的考察
    王楠
    2022(19).
    [摘要](141) [HTML](0) [PDF 43.50 K](39)
    摘要:
    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评估目标、评估方法、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维度对美英荷三国近年来所开展的非学术影响评估进行了系统考察,基于从国际比较中获得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探索科研评估制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三点启示:第一,引入非学术影响评估,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生态体系;第二,进一步优化评估方案,强化非学术影响评估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第三,开展多维度的元评估,营造并形成良好的评估文化。
    12  基于互联网传播文本的地区环境形象评价方法
    段长宇 胡裕民 赵志杰 李晓亮
    2022(19).
    [摘要](156) [HTML](0) [PDF 684.16 K](39)
    摘要:
    利用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手段,开发基于互联网文本信息的地区环境形象评价方法。为满足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分析需求,划分了环境形象类别,分别从文体来源、情感极性和环境要素这三种角度评价地区环境形象。人工标注环境文本语料,对比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和卷积神经网络三种算法,最终构建了以卷积神经网络为核心算法的地区环境形象评价模型。方法的分类效果较好,三种分类的F1值均满足分析需求,环境要素的F1值在0.8~0.9之间,情感分析的F1值在0.8以上,文体来源的F1值在0.9左右。该方法应用在长三角城市,可实时处理地区热点环境舆情,分析地区环境形象,提供精准直观的环境形象评估结果,为区域环境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13  基于PEP-H四要素模型的科技型企业遴选方法研究——以国内A股上市企业为例
    崔笛 高影繁 李岩 刘志辉
    2022(19).
    [摘要](107) [HTML](0) [PDF 284.36 K](50)
    摘要:
    本研究以相关政策文件和事实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基于PEP-H四要素模型的科技型上市企业遴选方法,并以全部A股上市企业为遴选样本,借助企业市场竞争力评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科技型上市企业,本方法所遴选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整体上具备相对更高的收益水平、更快的资产增长速度,以及更强的财务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但仍然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又以通过核心要素遴选的企业具备更强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科技型上市企业遴选办法是简单、科学且有效的。
    14  瓦森纳安排管制清单分析及启示
    冯洁 王健 郭明 李慧 丁捷
    2022(19).
    [摘要](154) [HTML](0) [PDF 277.00 K](51)
    摘要:
    瓦森纳安排作为国际多边出口管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我国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1996年至2021年间27版瓦森纳安排的管制清单为数据源,挖掘瓦森纳安排管制清单的特点和信息,为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和出口管制体系完善提供决策建议。
    15  基于CBR的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治理策略研究
    罗岚 冯文强 王建望 何清华
    2022(19).
    [摘要](152) [HTML](0) [PDF 220.39 K](46)
    摘要:
    重大工程是极度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多维复杂性,包括组织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环境复杂性、制度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本文基于案例推理(CBR)法,在案例检索过程中,结合熵权法和网络分析法(ANP)优化案例属性权重,通过相似度计算得出目标项目的相似源案例,利用源案例的技术经验解决目标项目的技术复杂性难题。同时,从目标项目的组织复杂性和任务复杂性方面,总结相关的复杂性治理策略,为探寻适合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6  产学研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双案例的对比研究
    吕英 黎光明 郑茜
    2022(19).
    [摘要](107) [HTML](0) [PDF 172.83 K](39)
    摘要:
    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需求,也是当前各行业创新型人才智力支撑不足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对协同理论进行修正和优化,引入人才培养的要素单元,建立了“要素识别、模式建立、组织机制、协同路径”动态分析曲线,从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视角对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OBE”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知识异质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特点和内在规律,提出了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知识学习过程模型。本研究结论对于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及实施路径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7  互联网会展平台的数据赋能、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 ——基于H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胡慧源 年璐臻
    2022(19).
    [摘要](232) [HTML](0) [PDF 302.24 K](57)
    摘要:
    以B2B平台H为例,利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数据赋能视角下互联网会展平台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典型路径及动态演进机理。研究发现,首先数据赋能以其智能能力、连接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作用于效率、互补性、锁定和新颖性四个因素驱动互联网会展平台的价值创造;此外,数据赋能下,初创期的互联网会展平台凭借全新的业务模式,通过提高效率和互补性形成对用户的锁定;在成长期则借助锁定效应驱动平台业务创新、产品互补以及匹配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会展平台的商业模式得到不断拓展。
    18  促进还是阻碍?智能化工作场域中人机关系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程延园 程雅馨 何勤
    2022(19).
    [摘要](147) [HTML](0) [PDF 436.18 K](56)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与各行业的结合深刻影响了工作与生活。本研究关注智能化工作场域中人机关系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自我概念理论构建人机关系影响员工任务绩效的中介模型,对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的924名员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机关系越好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越强;人机关系引发的角色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员工任务绩效;混合情绪在人机关系与角色认同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人机关系可以重塑员工心理影响员工的任务绩效,智能化场域中员工的工作心理与行为亟需关注。本文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工作场景中丰富了任务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关注了人机关系的对员工的影响,企业合理激发员工工作绩效提供了启示。
    19  跨国并购母子公司意愿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
    高鹏 孟凡臣
    2022(19).
    [摘要](162) [HTML](0) [PDF 533.47 K](44)
    摘要:
    知识创新量与储备量的多寡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文章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分析知识获取型跨国并购情境下,母子公司需求与意愿对母公司知识创新与储备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对关系资本与认知资本有较高的灵敏度,母公司知识需求意愿对结构资本有较高的灵敏度;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积极影响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量,母公司知识需求意愿积极影响母公司知识吸收量。同时,知识转移总量与母公司知识吸收量的提升有助于母公司知识创新量与储备量的增加。
    20  政府R&D补贴分配策略探讨:创新“主力军”与“国家队”之争
    赵凯 郝一冰 王健
    2022(19).
    [摘要](140) [HTML](0) [PDF 610.00 K](43)
    摘要:
    本文针对如何将政府有限的R&D补贴资金在创新“主力军”(企业)与创新“国家队”(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最优”分配这一重要问题进行解答。通过构建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部门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理论探寻政府补贴最优分配策略,探究行业规模、产研合作、技术溢出等一系列因素对政府R&D补贴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研究证实:只有当溢出效应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时,政府才会对企业实施R&D补贴,并且伴随溢出效应的增大,政府会提升补贴预算资金中向企业投放的比例;产研合作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的意愿,还有益于企业利润、消费者福利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较高程度的产研合作会增强政府向科研机构实施R&D补贴的意愿而降低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21  利用区块链提高产品生态设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李婧婧
    2022(19).
    [摘要](154) [HTML](0) [PDF 134.68 K](43)
    摘要:
    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是产品生态设计的关键。承诺—信任理论为理解生态设计透明度的有关实践内容提供了重要途径。区块链技术通过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为产品生态设计做出贡献。为了实现产品生态设计的完全可追溯,本文提出了一个集成区块链特征及其生态系统的架构。在该架构中,区块链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生态设计的透明度:材料验证、合规审计、生命周期分析(LCA)、碳排放和回收利用。本文通过耐克案例研究,阐述了区块链集成架构如何促进信任和承诺。本文建立了独立的问责流程,为企业提高产品生态设计的透明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22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识别
    林德明 韩瑛瑛 康旭东 董伶俐
    2022(19).
    [摘要](228) [HTML](0) [PDF 121.39 K](53)
    摘要: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是一项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效推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政策制度问题逐渐被破解,风险带来的制约被日益凸显,成为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在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等“双一流”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参与人员(管理部门、科研团队、受让企业)作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地分析识别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风险,结果表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风险包括专利剩余有效期、专利被侵权、专利无效、学术道德失范、成果归属、证据保存、合同道德等法律风险,专利技术不成熟、专利新颖性、专利技术配套、专利的可转移价值、受让方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泄密等技术风险,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形资产定价、成本核算、资金投入、关联交易、竞争情报获取、中介业务能力不足、净收益分配等经济风险。
    23  考虑产学研协同的高校创新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地区差异的视角
    刘东霞
    2022(19).
    [摘要](144) [HTML](0) [PDF 356.98 K](43)
    摘要: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其创新效率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采用三阶段超效率EBM-Windows模型对我国2007-2018年29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的知识创新与知识转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校的知识创新效率均值为0.675,知识转化效率均值为0.543,均未实现DEA有效;东部地区高校知识转化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政府支持、资源禀赋与市场化水平等环境因素对东部地区高校知识创新与转化阶段投入冗余程度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综合分析各地区高校知识创新与转化效率值及年均增长率,设计了四种高校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最后,提出了改善高校知识创新与转化效率的对策建议。
    24  知识链战略协同对知识协同的影响研究
    程强 鞠红岩 万 洁
    2022(19).
    [摘要](96) [HTML](0) [PDF 415.92 K](50)
    摘要:
    为了了解知识链成员的战略差异对成员间的知识协同效果的影响。基于协同学原理,以目标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组织结构协同为战略协同的前置变量,构建基于战略协同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探究战略协同与知识协同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链战略协同以目标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组织结构协同为前置变量,平衡知识链各主体间的战略差异,促进知识链知识协同的实现。
    25  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实践道路与推动策略*
    崔凯
    2022(19).
    [摘要](173) [HTML](0) [PDF 609.00 K](35)
    摘要:
    本文围绕数字城乡融合发展这一前沿议题,立足唯物史观的辩证视角分析其逻辑基础,并考察中国特色的实践进程,旨在提出数字赋能城乡发展的新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表现为统筹新型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是辩证逻辑、演化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当前实践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协同,产业融合互促,公共服务普惠和治理手段升级等,要加快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特色模式、转换增长动力、营造服务空间和提升居民福祉等,形成技术进步与人文智慧结合的解决方案,让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能够在数字赋能空间中彼此交融,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6  龙头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
    郑明 崔笛 李岩 浦墨 高影繁
    2022(19).
    [摘要](191) [HTML](0) [PDF 574.69 K](73)
    摘要:
    结合分类模型和回归模型对龙头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方向的创新支出强度构建二维模型,将龙头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为自主创新路径、引进创新路径和复合创新路径,随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多数龙头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路径,传统行业和部分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仍需提高。盈利水平、国际化程度和政府补助均与龙头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负债水平则显著负相关,国际化程度和政府补助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更大。
    27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历史演变与经验启示
    李岚岚 王秀东 刘春青
    2022(19).
    [摘要](263) [HTML](0) [PDF 76.78 K](71)
    摘要:
    摘 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研究影响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变迁的供求因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梳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不同时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特征,进一步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美国、日本、欧洲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经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要素和植物新品种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产生;育种技术进步和新品种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美国和日本、欧洲的法律渊源不同,但各国法律和新品种规范性行为准则的改变促使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调整;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设计成本和制度安排实施的预期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推行。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设应适应农业发展、主动保证科技型种业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提高法律位阶、有效完善品种鉴定与检测认证的法规体系,落实司法保护、加大种业知识产权法定范围内惩罚性赔偿等政策启示。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