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2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2(21).

      摘要 (159) HTML (0) PDF 376.89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耦合协调度、熵值加权法、相对价格法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创新投入、产出和协同三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实证考察了市场分割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发现: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细分维度来看,市场分割对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大于创新协同,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明显;市场分割的抑制效应主要通过锁定市场需求规模、抑制人力资本积累以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此外,随着区域创新能力由条件分布的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其抑制效应呈现先强化后弱化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地,地区特征对于两者之间关系表现出显著异质性效应,在技术市场发达、金融发展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负向影响得以缓解。

    •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空演变及与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2022(21).

      摘要 (106) HTML (0) PDF 1.11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主体,创新效率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2001-2017年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测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利用重心模型、重心移动距离模型、重心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及与经济重心的关系及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经济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创新效率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重叠度高,变动一致性高;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整体协调水平偏低。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成熟型和成长型企业科技向善触发路径研究——基于32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2(21).

      摘要 (153) HTML (0) PDF 75.60 K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科技向善作为企业实现科技与社会共生、增进社会福祉的重要准则,其重要性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关于触发成熟型和成长型企业科技向善的路径存在何种差异的研究较为滞后。在对已有企业科技向善内涵及触发因素探索系统性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多案例分析提取成熟型和成长型企业科技向善的多重触发因素,并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触发成熟型和成长型企业科技向善的异质性组态路径进行深入解析,提出企业愿景与使命引致模式、受众需求引致模式以及技术伦理引致模式是触发成熟型企业科技向善的三大主导路径模式,产品潜在风险引致模式以及技术伦理引致模式是触发成长型企业科技向善的两大主导路径模式。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国家高新区政策机制演进研究——一个基于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

      2022(21).

      摘要 (116) HTML (0) PDF 286.84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高新区发展变迁史也是一部政策机制演进史。本文将通过国家高新区政策机制的“D-A-T-P”理论分析模型,分析政策机制演进的逻辑和规律。研究表明,国家高新区政策机制演进呈现规律性特征:需求触发机制从国家战略向个体创新需求转变;目标导向机制从点上改革突破向面上辐射带动转变;工具实现机制从单型工具向多型工具转变;绩效跟踪机制从经济单一向度向高质量综合向度转变。本文结合国家高新区政策机制演进经验,从促进政策供求匹配、形成政策目标共识、优化政策工具结构、畅通政策绩效链路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科技项目管理
    • 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2022(21).

      摘要 (144) HTML (0) PDF 723.50 K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梳理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效率影响因素,建立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效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直接影响因素以及网络传播、项目间关系等复杂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并以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为样本,模拟治理项目方案的知识转移效率变化。主要结论有:(1)在项目间学习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效率逐步增长,积极促进作用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2)在知识转移中后期,正是知识吸收过程的转化能力和开发能力阶段,是网络传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时间,增长的知识转移效率会直接提高网络传播强度,形成正向反馈;更加紧密的项目间关系增加了转移情境强度,提高了知识转移效率;业务部门间紧密的直接联系对知识转移起到阻碍作用,代表着过多地干涉这一期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率提高有益的状态是业务部门间呈现更加松散的联系。(3)实证研究表明,联防联控机制代表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方案中最好的知识转化水平,转移情境、转移媒介以及项目双方知识增量、社会网络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也最显著。

    • >其它
    • 香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022(21).

      摘要 (161) HTML (0) PDF 3.33 M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83-2018年香港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在能源价格因素的影响下,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大陆进口电力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2)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是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助推作用逐渐减弱。(3)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替代效应是遏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强度的碳减排作用最为显著。香港控制碳排放应继续实施强有力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策略,重视未来能源价格波动的潜在影响,保持与珠三角以电力进口为主的跨境能源合作,拓宽天然气的国际和国内供应渠道。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基于专利分析的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2022(21).

      摘要 (154) HTML (0) PDF 450.76 K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充分发挥专利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聚焦“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甘肃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以专利视角分析论证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通过incoPat检索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专利数据,提取IPC技术构成和聚类主题进行分析,传统产业以装备制造为支撑,占比达62.0%,体量大,增速快;新兴产业专利资源布局相对均衡,以新材料专利资源产出最为活跃,占比17.2%,覆盖领域广,有色金属和化工材料领域技术优势突出。各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在“十三五”时期成倍增长,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幅达2.7倍。同时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各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 省际技术转移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邻近效应研究

      2022(21).

      摘要 (106) HTML (0) PDF 576.35 K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31省份之间专利权转让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技术转移的多维邻近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转移活动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流动方向多元化,东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频繁的技术流动,但西部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活动较少。多维邻近性的回归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关系邻近性均对省际间技术转移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邻近性与技术转移呈现倒U型关系;文化邻近性影响不显著。

    • >知识产权管理
    • 基于质量评价模型的专利质押价值评估体系修正研究

      2022(21).

      摘要 (137) HTML (0) PDF 235.74 K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量迅猛增长,商业银行在此类业务中需要解决的一大棘手问题就是如何筛选出优质专利来作为质押标的。本文以质押专利的质量内涵为切入点,构建包含法律维度、技术维度、企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来提升评价效率。同时,引入情景分析法得到质押专利的双情景估值,运用质量评价结果对评估价值进行修正。最后,选取案例企业RX公司的芯片专利作为研究案例,运用评估模型对芯片专利的质押价值进行评估,验证了该模型在质押专利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为专利权质押价值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 同源异流? 基于IAD框架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效果差异化机理研究

      2022(21).

      摘要 (164) HTML (0) PDF 510.72 K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职务科技成果因为其国有资产属性难以得到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成果转化主要场所,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却呈现差异化的改革成效。研究构建IAD框架对两者试点效果差异化原因展开分析,获得以下结论:行动情景内部,差异化的内生变量导致试点效果不同。高校内部形成明确分工和转化流程,改革形成强大合力。科研院所改革以临时成立的试点领导小组为主,规范性和执行性有待提高。高校采取的事前激励显著提高转化积极性。科研院所中部分参与者囿于身份特殊性无法获得股权激励,激励效果有限。高校改革属于自下而上的“基层首创”并触动顶层设计。科研院所改革属于自上而下的推动,获取的信息有限。在收益与成本关系上,高校部分成果有较大商业价值,转化收益具有可预见性。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存量小,从事的是公益和基础性质研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根据不同单位属性和成果类型,分类推进“混改”工作。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的“确权”程序、流程和比例。建立专业化转化服务平台,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调水工程的水资源调度数字化动态能力模型与实践

      2022(21).

      摘要 (145) HTML (0) PDF 400.50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应对数字化背景下调水工程水资源调度面临的多情境多主体共生带来的挑战,实现调水工程的价值协同。首先通过构建水资源调度知识生态系统来分析数字化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其次,面对水资源调度的常态及应急环境,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打开数字化动态能力生成逻辑的黑箱,进而揭示其运行机理。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进行验证,揭示调水工程通过数字化动态能力的演化达到水资源调度的层次协同、关系协同和生态系统协同,以此为调水工程内部数字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提出对策建议,为其他调水工程的智慧化建设提供经验及启示。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模拟

      2022(21).

      摘要 (178) HTML (0) PDF 930.83 K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本文从直接与间接排放源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以及能源对于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并对中国2010—2030年三种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了仿真模拟。未来,居民生活碳排放将保持上升的趋势,直接碳排放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间接碳排放将保持迅速攀升的趋势,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因地制宜进行低碳建设等措施将成为减排的重要保障。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基于软系统方法的大科学装置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2022(21).

      摘要 (187) HTML (0) PDF 706.00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大科学装置在国家科技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对装置的运行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常用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在逻辑性、贴合性及全面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引入软系统方法进行大科学装置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装置相关方的意见为指导,实现对装置“投入-转化-产出”全过程的综合考虑,并以同步辐射光源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明确指标间逻辑关系,更具系统性和灵活性,对大科学装置的运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循证视域下地方科技重大专项整体资助绩效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22(21).

      摘要 (150) HTML (0) PDF 522.50 K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重大专项具有“重、大、专”特点,对其开展客观公正地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现有研究成果未见循证评估在地方科技重大专项整体资助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基于循证评估理论,构建了基于“评估议题——关键问题——证据”的科技重大专项整体资助绩效评价框架,综合应用政策文本分析、数理统计和案例研究等评估方法,从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和影响效果等维度进行循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总体进展顺利,资助体系较为完整,过程管理科学有效,实施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关系稳定性条件研究

      2022(21).

      摘要 (145) HTML (0) PDF 327.58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促进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持续稳定,本文基于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来研究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关系的稳定性条件,并以长株潭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系统存在不稳定、鞍点均衡、长期稳定等多种状态;区域间协同影响系数的乘积小于1,是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系统稳定的关键条件。政府部门应针对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关系稳定性的不同状态,发挥区域不同优势,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区域间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分工,为协同发展关系维持稳定,甚至向更高层次演化提供重要指引。

    • 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与“十四五”展望

      2022(21).

      摘要 (130) HTML (0) PDF 53.22 K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科研信息化的内容和国外发展进程的阐述,分析凝练了当前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三大态势:一是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推动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科研信息化成为农业科研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三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科研活动交互融合。进而提出了“十四五”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五项建议:一是完善科研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二是加速推进新一代科研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农业科研大数据汇聚与计算能力,四是重视科研信息化应用效果,五是加强复合型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
    • 云制造下供应链协同运作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2022(21).

      摘要 (154) HTML (0) PDF 776.56 K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云制造环境下,供应链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首先分析了传统制造和云制造的行为模式,利用Vensim软件构建传统制造模型和云制造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一系列测试,证明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分析不同需求函数情况下主要参考变量的对比结果和不同情况下云制造订单承接比率发现,云制造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库存水平、提高订单满足率、充分利用企业剩余产能,促进供应链协同化运作。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方法与实践 ——以“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为例

      2022(21).

      摘要 (121) HTML (0) PDF 451.15 K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原理并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方法。通过对产业链及其技术组成的深入探讨,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分析,以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指引,以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专利、论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对人才资源在全球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考察,锁定人才据点,提出引进人才的系统化配置方案和建议。在构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例,对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进行了实例展示,并结合实践从一般性层面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应用的思考,在人才开发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WANO机组能力因子分类

      2022(21).

      摘要 (143) HTML (0) PDF 236.27 K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核电厂机组能力因子分类研究缺少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基于第一至第八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公约国家报告》中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性能指标的数据,提出一种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的机组能力因子分类方法,通过估算随机森林模型决策树的棵树、内部节点再划分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等,构建了最优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成功实现对能力因子的快速和精细分类,为第九次国家报告中定性掌握我国核电机组发电状况及行业内机组所处状况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选用解决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F分类算法的总体精度达到77.27%,Kappa系数为0.705 3达到高度一致性检验标准区间,明显高于Logistic回归的51.14%和0.110 1,RF表现出分类效果好、准确率高和性能稳定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机组能力因子分类的准确度。

    • >公共科技管理
    •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科研仪器研究知识结构分析

      2022(21).

      摘要 (179) HTML (0) PDF 457.19 K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科学时代科研仪器与高端科研成果产出存在紧密的联系,科研仪器作为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在科研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从文献计量视角对我国科研仪器研究文献展开分析,通过可视化工具及LDA模型进行文本挖掘揭示科研仪器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发现以科研仪器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作者合作密度较低,科研仪器研究主题覆盖范围在逐渐扩大,结合人工编码及LDA文本挖掘确定科研工作、科研基础、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人员4个主题,其中科研工作与科研基础主题在我国科研仪器研究知识结构中占比较多,科研设备与科研人员主题的研究力量薄弱。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外部知识搜寻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管理技能的调节作用

      2022(21).

      摘要 (159) HTML (0) PDF 85.64 K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以中国的323家企业为样本,考察了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对EBMI的影响机制。层次回归结果表明:(1)高层团队认知能力对EBM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外部知识搜寻在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和EBMI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大数据管理技能调节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和外部知识搜寻之间的关系,级大数据管理技能越高,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和外部知识搜寻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4)大数据管理技能调节外部知识搜寻在高管团队认知能力和EBMI之间的中介效应,即大数据管理技能越高,外部知识搜寻在两者之间的间接关系越强。本研究结论验证了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对EBMI的促进作用,拓展了EBMI前因变量的现有研究成果,对企业开展EBMI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基于SPIO模型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策略优化研究

      2022(21).

      摘要 (151) HTML (0) PDF 310.46 K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范式发生了改变,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成为趋势。新的时代背景下,亟需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关注“卡脖子”问题,进行原创性探索研究,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本研究基于SPIO(结构-过程-输入-结果)模型,从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结构、过程、输入、结果四个维度入手,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优化建议,为我国科研管理决策部门的实践探索和相关学者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科技投资与金融
    • 财政协同金融助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2(21).

      摘要 (169) HTML (0) PDF 61.52 K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文: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区域内财政和金融机构的协同水平。由于财政系统与金融系统的运行主体不同,业务流程的执行路径不一,部分地区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协同效率不高,致使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不能有效得到统筹安排,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难以形成合力,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结合协同理论,探索财政协同金融扩大资金供应路径,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大投资 ”的“蝴蝶效应”,缓解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约束,助推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 >科技研发创新组织
    •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机制、路径及对策研究

      2022(21).

      摘要 (331) HTML (0) PDF 92.99 K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试的缺失或弱化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卡脖子”问题。本研究基于当前实践情况认为,中试以及中试基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主体角色定位存在争议并且不能相互协调与配合。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多个主体协同建设中试基地,特别是在依靠市场无法充分建设中试基地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介入建设中试基地以弥补市场失灵。据此思路,本研究建议按照中试基地开放程度、功能多样化的差异,分别布局建设开放式、半开放式中试基地,并赋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以及政府牵头建设中试基地不同的功能导向。在深入分析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增强扶持政策灵活性、结合产业需求建设中试基地以及注重引进新技术等3项对策建议。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我国油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成熟度评估研究

      2022(21).

      摘要 (182) HTML (0) PDF 1.65 M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陆上油田大多已经进入高、特高含水期,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选择适合油藏特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于油田稳产增产日趋重要。本研究梳理了我国油田已应用和将要采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清单,提出油田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将技术成熟度等级和技术生命周期对应起来,绘制了技术成熟度曲线,并讨论了各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未来发展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蒸汽驱、聚合物驱等技术目前已基本成熟,在适宜油藏类型和地质特征的油田得到了较为广泛地推广应用;稠油开采技术需拓展矿场实验规模和类型;水驱技术需加强对地质油藏的认识程度和表征精度;化学驱技术需进攻关经济、环保、稳定的体系配方;注气技术需突破气源低成本供应瓶颈;微生物驱技术需扩大试验规模,增强实验效果;超前储备颠覆性技术需做大量基础研究、先导试验、技术攻关试验和矿场试验。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