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科技创新视角下美国创客运动的价值潜能分析及启示
    占亚剑
    2023(10).
    [摘要](2) [HTML](0) [PDF 97.20 K](34)
    摘要:
    美国创客运动在短时间内引领世界众创风潮,然而目前学界缺乏从科技创新视角对其价值与功用的探讨,为此,运用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系统分析美国创客运动的历史流变与功能演绎,揭示其蕴藏的价值潜能、解构其宣扬众创的国家隐喻,为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启示。分析表明,美国创客运动历经车库DIY、黑客创新和“草根”创新3个发展阶段,蕴含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再到全面众创的演化路径,开创了具有“草根”特色的创新范式;通过嵌入国家创新战略,构建开源生态重塑创新价值体系,拓展区域创新网络共生边界,赋能科学与工程劳动力开发,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民众引擎,已然超出全社会众创行动的范畴,更承载着推进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使命。借鉴美国创客运动的发展经验,可以从培植开源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众创空间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等三方面加快中国“双创”高质量发展。
    2  面向开放式创新的设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研究
    金银
    2023(10).
    [摘要](39) [HTML](0) [PDF 360.67 K](50)
    摘要:
    分析设计过程的知识流动模型,通过将流动中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形成设计产业的知识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创造过程、知识成果、知识使用、知识引进和知识输出等5个方面研究设计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设计产业开放式创新模式,以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供给、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提出了以具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为中心的设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建立了有效、可行的管理规范与操作流程,为解决开放式创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
    3  基于决策实验室-解释结构模型法的交叉科学研究成果影响因素分析
    章俊梅 阮观梅 聂映玉
    2023(10).
    [摘要](22) [HTML](0) [PDF 337.99 K](36)
    摘要:
    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调研,从6个维度分析总结了影响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23个因素。基于DEMATEL-ISM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交叉研究成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成果重要性和创新性评价标准、评审专家选择是影响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直接因素,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和模式、研究机构的组织方式、成果/贡献认定是影响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中间因素,个人知识技能、个人性格与科研风格、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是影响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根本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成果产出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4  浅析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周海晨 陈云伟
    2023(10).
    [摘要](7) [HTML](0) [PDF 59.97 K](83)
    摘要:
    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随着以科技竞争力为核心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为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本文梳理分析当前科技强国在基础研究中的六点共性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六点对策建议。
    5  中欧联合资助计划的资助绩效、形势分析及启示建议
    南方 沈云怡 韩炳阳 周小林 杨云
    2023(10).
    [摘要](2) [HTML](0) [PDF 923.08 K](61)
    摘要:
    本文通过对科技部、欧盟科研与创新总司联合资助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估和研究,结合对“十三五”时期中欧科技关系转变的分析,对中欧科技合作的成果成效,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总结凝练,并结合最新中欧科技合作形势,就中欧未来合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6  网络嵌入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
    李涛 高悦
    2023(10).
    [摘要](5) [HTML](0) [PDF 65.01 K](27)
    摘要:
    “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技术标准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合作网络视角,以2001-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发布标准的企业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网络嵌入性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并研究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和推广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网络密度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呈负相关、与推广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关系强度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推广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关系强度负向调节中心度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以及负向调节网络密度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关系,但对网络密度与标准推广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
    7  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进入的影响
    孟雪辰 占迎 周吉峙
    2023(10).
    [摘要](15) [HTML](0) [PDF 120.82 K](38)
    摘要: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8  环境不确定性视角下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进程中专利商业化的策略选择:理论逻辑与案例证据
    陈朝晖 谢薇 翁英英 胡月
    2023(10).
    [摘要](4) [HTML](0) [PDF 255.18 K](37)
    摘要:
    环境不确定性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环境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从制度、市场和技术等维度加以认识。环境不确定性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受到情境因素、个体属性和认知推理的影响,反映了感知者不同的动机、态度和风险倾向。由此,根据不确定性两分法思想,把环境不确定性扩展为四种状态,以展示对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专利商业化决策的影响。本文以典型中国汽车企业为研究样本,把走出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通过不同市场进入方式下企业基本价值活动的分解,结合专利商业化策略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分析了不同状态的环境不确定性对产品策略、许可策略和组合策略的作用与演化机理,从理论逻辑与案例研究两个方面揭示了专利商业化策略的选择机理。主要结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是一个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认知从模糊不清到清晰明确的过程,专利商业化策略选择是企业对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的行为反应,合理的策略及其组合有助于企业完善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对冲机制,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创新绩效。
    9  规模效应还是"硅谷悖论":我国科技衍生企业股权集中对创新的影响
    肖建华 冉晨欣
    2023(10).
    [摘要](15) [HTML](0) [PDF 90.42 K](40)
    摘要:
    科技衍生企业从创生起就因与母体科研组织的关联关系而具有先天的创新优势。然而,随着规模壮大,外来资本进入,我国科技衍生企业的创新优势并未凸显,甚至不断爆出标杆企业陷入破产危机的案例。其中,公司治理问题导致创新不足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为此,以我国189家上市科技衍生企业为样本,探讨公司治理中股权集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创新投入和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代表企业创新,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代表企业股权集中度,运用Stata 15.0软件工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与企业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创新投入具有规模效应而非存在“硅谷悖论”现象,表明决策权力相对集中更有利于我国科技衍生企业创新;母体关联关系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但仍主要停留在创新投入层面。
    10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赋能互补者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
    张培 刘世静
    2023(10).
    [摘要](24) [HTML](0) [PDF 502.36 K](53)
    摘要: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且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的赋能机制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11  促进还是倒逼: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邢 霂 陈 东 张红梅
    2023(10).
    [摘要](14) [HTML](0) [PDF 231.80 K](38)
    摘要:
    本文以沪深A股2016-2020年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影响路径结果得出,环境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创新投资和创新效率下降,但这种消极效应在重污染行业中并不显著。作用机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家信心,同时还会提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削弱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抵御环境不确定性给企业绿色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
    12  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数字乡村的演进机理、动力机制与建设路径
    田真平 谢印成
    2023(10).
    [摘要](19) [HTML](0) [PDF 121.47 K](33)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叠加体现。数字经济驱动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数字乡村演进的最根本推动因素。本文结合数字乡村动态演化的特点,提出以数字经济驱动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动力机制理论,并以江苏沭阳堰下村和浙江德清五四村为研究案例,具体解剖数字经济驱动在数字乡村演进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数字乡村初始发展阶段,数据要素与产业转型作用显著,提供了演进的内外动力,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演进关键,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演进支撑;在转型发展阶段,治理机制与公共服务作用显著,提供了演进的内外动力,公共服务质量决定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治理机制完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在成熟发展阶段,多种数字经济驱动组合共同作用。数据要素和治理机制组合推动数字乡村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和公共服务组合拉动数字乡村持续发展。
    13  国家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经费配置视角
    王腾 关忠诚 郑海军
    2023(10).
    [摘要](12) [HTML](0) [PDF 661.96 K](45)
    摘要:
    政府的科技资源配置策略将直接影响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行为,两方行为策略组合的本质特征是各基础研究参与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互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到在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协调政府与科研机构间的策略选择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因此,从博弈视角分析政府经费配置策略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为此,综合考虑我国经费配置机制变革与经费总量提升对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行为的影响,构建政府与科研机构行为互动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影响演化稳定策略的主要因素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构建有效的稳定支持机制而非简单增加经费总量是科研机构聚焦主责主业的必要条件;政府不同干预手段对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存在异质性影响,研发补贴的影响有限,其敏感性弱于预算扣减与科研奖励;政府初始意愿和科研机构间协同创新程度等因素也均会显著影响博弈系统演化收敛至理想状态的速度。由此启示我国政府应对科研机构实行与研究型大学差异化的经费资助模式,充分发挥惩罚性激励与国家科技奖等科研奖励对研究主体的激励作用,促进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的良性交互。
    14  双碳目标下我国政府-公众双重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彭宁 周茜 冷品逸 郭梦冉 阮颖诗 翟天一
    2023(10).
    [摘要](3) [HTML](0) [PDF 509.79 K](33)
    摘要: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重全民参与和“政府--公众”协同治理成为新趋势。本文基于空间溢出视角,使用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观察政府、公众及政府—公众协同减排效果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目前政府治理手段存在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公众治理行为的减碳作用还存在局限;政府—公众协同治理可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但这一机制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尚不显著;中央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与公众的联合减排效应。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碳减排主导作用,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疏通公众参与碳减排渠道,促进双碳人才深层次参与;合理加强中央政府监管力度,落实低碳管控措施;完善多元低碳治理政策,因地制宜最大化碳减排优势。
    15  “双一流”建设政策对高校科研力的影响效应评估
    冉嘉睿
    2023(10).
    [摘要](7) [HTML](0) [PDF 156.43 K](41)
    摘要:
    为探究“双一流”建设政策对我国高校科研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将“双一流”建设政策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资源与功能研究框架,基于2015-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双一流”建设政策对我国106所高校科研力的影响,并研究政策对不同地域及不同类型高校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促使高校综合竞争力与科研成果显著提升,但对成果转化与科研奖励的影响不显著;对东部高校综合竞争力、科研成果具有正向作用,对中西部高校的科研能力提升作用不显著;对综合类、理工类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科研成果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为此,提出政府在后续的相关政策制定中,要同时关注发展优势显著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
    16  WSR框架下数字化赋能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行为策略
    王亚男 王雪原 李雪琪 黄佳赛
    2023(10).
    [摘要](2) [HTML](0) [PDF 239.33 K](29)
    摘要: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揭示数字化赋能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过程;采用组态分析方法确定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与数字化行为组合间的适配关系;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确定不同组态下数字化行为开展优先序。结果表明:伴随融合梯度升级,区域数字化赋能行为应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变物理因素,逐渐转向数字化政策出台重点改变人理因素,进而转向数字化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重点改变事理因素。数字化行为的交互作用存在双因子增强关系,区域应加强数字化行为组合应用以实现更好赋能效果;以数字化应用与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组态下,数字化行为交互作用力强,体现了高阶数字化组合高融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区域应当根据其融合梯度水平,采用适当数字化组合及数字化行为顺序,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17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上市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缪鑫 傅晏 刘建伟 陈思 习文强 吴思睿
    2023(10).
    [摘要](4) [HTML](0) [PDF 416.81 K](50)
    摘要:
    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共享投入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52家上市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上市建筑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逐年提高,且两者间差距逐渐缩小,而科技研发效率却逐年降低;从整体创新效率来看,我国房屋建筑业领域的效率水平最高,土木工程建筑业领域的效率水平最低;从两阶段效率来看,仅专业工程建筑业的科技研发效率均值大于成果转化效率均值;不同科技创新效率类型企业占比差异较大,其中低研发高转化型企业占比最高,可达51.9%,高研发高转化企业占比最低,仅为9.7%。
    18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吴继英 李 琪
    2023(10).
    [摘要](9) [HTML](0) [PDF 737.50 K](54)
    摘要:
    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探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表现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有空间集聚特征;②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③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
    19  云制造服务组合评价方法与仿真研究综述
    张晓冬 任大伟
    2023(10).
    [摘要](19) [HTML](0) [PDF 351.03 K](53)
    摘要:
    【意义/目的】服务组合制造模式的优化,寻求支持服务组合的评价方法,是云制造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入,云制造已经从单元数字化制造发展到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建模与仿真技术作为集成计算机、模型和云制造服务组合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在云制造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国内外云制造服务组合评价与仿真研究的情况,本文介绍了云制造服务组合研究背景、特点以及服务组合流程的NP-hard问题。同时,讨论了云制造服务组合理论与评价方法,并总结了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服务组合中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促进云制造服务组合的进一步发展。【方法】首先,针对云制造服务组合评价理论存在的问题,提炼了云服务组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然后,从指标、算法和模型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合理的观点和建议。最后,总结了仿真模型的现存技术和应用,以及较合理的仿真建模方法。【结论/发现】云制造服务组合主要存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评价、服务信誉评价、其他服务评价三种评价体系。基于这三种评价体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构建了传统和复杂环境下云制造服务组合评价模型,这些模型在服务组合优化、物联网服务优化、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发现了多主体仿真建模方法更适合描述云制造服务组合的分布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20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及应用
    邓林龙 刘顺涛 王 青 张强
    2023(10).
    [摘要](51) [HTML](0) [PDF 106.94 K](55)
    摘要:
    针对我国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存在标准尚未完全规范、项目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从准时、质量、经济、公共资源、成长等5个关键维度构建包含26个指标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并结合我国航空工业主要型号研制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提出模糊综合评价和指标体系分值直接计算两种方法计算管理成熟度等级。以目前处于产品研制阶段的我国Y型号无人机项目为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指标体系分值直接计算得出的项目管理成熟度分别为2.66分和2.70分,均属于L2级,介于已管理级与已定义级之间,其中项目管理的进度、质量、流程与信息化等方面的整体成熟度较低,而费用、公共资源、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较高,特别是公共资源复用率、材料资源复用率的成熟度等级较高,与该项目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新技术的现实相符;根据评价结果找到改进方向并对其进行优化,次年评价结果显示为L3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提高了1个等级。
    21  合成生物学科技风险的管理与规制:国际防范逻辑与中国应对策略
    朱菊隐 展进涛
    2023(10).
    [摘要](53) [HTML](0) [PDF 62.84 K](45)
    摘要:
    以合成生物学为前沿的生物科技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由此带来的风险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各国政府的治理行动和学术界的讨论关注。研究以欧美主要国家的治理策略为例讨论了合成生物学科技伦理治理的策动要素、具体路径及其管理机制,进而针对中国的监管现状提出健全法制化体系、建立常态化和长效性治理机制、建立合成生物学科研领域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全过程全环节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合成生物学的科技伦理政策研究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等建议。
    22  中美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
    靳军宝 郑玉荣 白光祖 吴新年 李莉
    2023(10).
    [摘要](5) [HTML](0) [PDF 284.28 K](40)
    摘要:
    原创颠覆性技术更多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我国鲜有原创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与环境的不尽相同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此,以基因编辑技术这一典型颠覆性技术为例,从创新体系(主体)、技术转移扩散模式、技术创新阶段、立法监管、投融资环境、合作网络、创新成果质量和核心专利等8个方面,对中美两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未充分体现;美国产学研结合非常紧密,颠覆性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十分迅速;美国投融资体系相对更健全,初创公司的上市融资政策体系也相对更为完善;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立法监管等较为严格,我国则相对宽松,因此我国往往在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得到启示:我国要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颠覆性技术发现与遴选机制,并完善对颠覆性技术的投融资支持机制。
    23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周胜男 申俊龙 李洁
    2023(10).
    [摘要](11) [HTML](0) [PDF 386.70 K](56)
    摘要: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24  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田璞玉 万忠 王建军 张丹婷 王三军 陶清清
    2023(10).
    [摘要](31) [HTML](0) [PDF 102.18 K](71)
    摘要:
    为总结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构建包含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和农民富足六大6个维度和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20年广东省各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并甄别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领域。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得分为51.44分,距离2035年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人居环境得分最高,基础设施得分最低,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广州的总得分最高,珠三角地区平均得分最高但人居环境建设仍需加强,粤西地区平均得分最低,特别需要关注乡村治理和农民富足;各地市产业兴旺差异最较大,得分最高与最低的城市间分差达到65.03。从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农村民生投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推动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5  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软系统方法论
    常晓然 王梦琰 王嘉珏
    2023(10).
    [摘要](8) [HTML](0) [PDF 112.82 K](40)
    摘要:
    创新要素在国际市场快速流动的背景下,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化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鉴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多主体联合共治、多功能融合等特性及其国际化的复杂性,基于软系统方法论,从顶层战略出发,逐步逐层地分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行为,并从产出(Efficac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为关键行为构建指标,最终提炼出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型研发机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者提供监管、考核依据,从而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
    26  基于专利视角下的企业潜在竞争与合作关系预测 ——以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为例
    周志刚 窦路遥
    2023(10).
    [摘要](3) [HTML](0) [PDF 6.33 M](42)
    摘要:
    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判断基础之一在于专利。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专利数量激增,企业潜在关系预测既要合理运用方法缩小检索范围,又要结合时序概念进行层次推荐。以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为例,基于word2vec词向量模型与LDA模型对专利文本进行数据挖掘与语料库扩充,在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采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预测企业间竞合关系,构建梯度系数进行竞合强度判断。研究结果表明:在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领域,基于时间维度上的协同过滤思想适用于企业间潜在关系判断,算法的预测结果也通过了实证检验;同时,基于专利视角,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分为潜在强合作型、潜在弱合作型、潜在强竞争型和潜在弱竞合型。研究厘清企业间存在的潜在竞合关系,为今后企业检索潜在关系对象提供新的方法。
    27  中国金融科技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刘克富 郝云平 牟卫卫
    2023(10).
    [摘要](17) [HTML](0) [PDF 212.35 K](37)
    摘要:
    基于2011-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协调性逐渐增强,整体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各区域间的金融科技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最大。(2)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中国各省份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从中国整体视角来看,考察样本期间内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均存在明显的差距。
    28  科技期刊私域流量建设创新探索
    温优华 朱本华
    2023(10).
    [摘要](3) [HTML](0) [PDF 227.08 K](45)
    摘要: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to further adapt to the new publishing industry of full media integration and enhance their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concept of "private domain traffic" is introduced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private domain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vate domain traffic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danger" and "opportunity" coexist. The private domain traffic thinking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digital marketing model,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aders' need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lexity, niche and accura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communication needs provide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Howe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have just started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private domain traffic, and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content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In this regard, we suggest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should build a private domain traffic operation platform, strengthen content construction, enhance user stickiness, and build an operation tea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sues to do their best to provide accurate journal delivery and quality services.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