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1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面向科普展览创新的科普生态构建与示范
    张 娜 邱银忠 周智恒 邹新伟
    2023(14).
    [摘要](11) [HTML](0) [PDF 79.61 K](40)
    摘要:
    立足世界最大科技馆/科学中心的科普展览创新实践从横向聚合、纵向深化、纵横拓展三个维度分析其中分别形成的跨域协同、系统集成、异质演进机制,以及基于上述机制的科普展馆、展览、展项的创新,为解决科技与科普“一体两翼”、科学与文化“美美与共”,公众接受、理解、参与科学等问题提供可借鉴指引。旨在建构全域科普共同体,并为其构建大科普发展生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让科普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代人类的生活指南。
    2  基于区块链的建筑工程质量协同治理博弈分析
    钟波涛 李晨希 丁烈云 唐冰
    2023(14).
    [摘要](11) [HTML](0) [PDF 792.54 K](66)
    摘要:
    区块链可以提升信息透明度、重塑信任,加速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建筑工程质量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本文构建了区块链平台上政府、建筑企业和公众建筑工程质量协同治理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系统动力学探讨不同因素对协同治理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块链平台建设成本与建筑企业上链时的损失不利于协同治理;监管效用系数、质量安全收益提升系数和建筑产品增值系数对协同治理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建筑产品增值系数是应聚焦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应通过区块链平台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企业声誉;政府和公众应充分发挥监管与监督作用。
    3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张寒旭 刘 洋 罗梦思 盘思桃
    2023(14).
    [摘要](6) [HTML](0) [PDF 159.09 K](55)
    摘要: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现实基础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以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为视角,阐述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提出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科技创新国内循环系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构建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系统,形成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从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探讨实现科技创新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4  “动机-机会-能力”(MOA)理论视角下重大工程承包商创新行为前因机制的探索性分析
    丁继勇 林慧
    2023(14).
    [摘要](32) [HTML](0) [PDF 155.64 K](68)
    摘要:
    重大工程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但由于创新过程复杂、投入大、风险高,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主的承包商作为核心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积极性不高,造成工程领域技术进步缓慢、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低,重大工程远未体现其创新驱动功能。为此,选取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杨房沟水电站为案例,结合专家访谈对重大工程创新实践进行挖掘,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A)理论,从动机、能力、机会3个维度对承包商创新行为关键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提炼,构建重大工程承包方创新行为的前因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制度压力和工程本身复杂性是承包方创新的直接驱动力,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为其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业主支持和创新网络结构则构成承包方创新行为的机会条件。因此,为有效激发重大工程中承包商创新行为,政府和业主方要遵循压力与动力并举的原则强化承包商创新动机,不断完善承包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加大对承包商创新行为的资源支持。
    5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研究
    彭绪庶 张宙材
    2023(14).
    [摘要](3) [HTML](0) [PDF 685.12 K](37)
    摘要:
    分析创新体系效能内涵,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在测算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空间分布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均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指数呈梯度分布和非均衡分布,且省域间和不同创新水平地区间创新体系效能差距不断扩大。相比创新指数领先地位,创新指数较低地区发生动态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均未发生跨区等级转移现象,显示由于省域创新体系效能加速分化,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空间分布与演进呈现以少数省域为代表的创新极化不断加强,以多数省域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趋于低水平固化的发展趋势。
    6  政府行为如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时差型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张司飞 韦吉
    2023(14).
    [摘要](3) [HTML](0) [PDF 122.11 K](40)
    摘要:
    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主体发挥着引领作用。目前关于政府行为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缺乏多重条件下复杂机制的探讨,本文基于政府组织行为中直接参与和间接推动的特点,使用时差型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了政府引领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径。研究发现:“十三五”时期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高水平发展的政府行为路径包括四类,分别为资源投入型、协同发展型、基础建设型和经济主导型。其中资源投入路径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快速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动态性揭示政府不同行为组合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为政府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施展“轻推之手”、寻求契合实际的创新路径提供政策启示。
    7  政策工具视角下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政策作用力评价与反思
    陶如钰 赵哲 刘彦伯
    2023(14).
    [摘要](8) [HTML](0) [PDF 724.88 K](51)
    摘要:
    针对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性改革力度不足仍然突出这一导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势能及其溢出效应尚未充分形成的主要源发性原因,反思制约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症结,搜集选择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222份公共政策文本,运用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生命周期-政策作用力”分析框架,探讨政策的使用结构、分布状态和作用力度。结果发现: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结构失衡及不同维度上的短板,且在政策生命周期的连续使用存在局限;政策生命周期中的政策文本分布状态失调;政策作用力的强制影响和主体关联不够充分。针对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政策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调整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优化政策周期分布状态、促进政策作用力集成、突破政策工具使用界限等对策建议。
    8  美国国土安全部科学技术局及其国土安全先进研究计划署项目管理创新研究和启示
    邱俊 顾心怡 袁建湘
    2023(14).
    [摘要](6) [HTML](0) [PDF 186.11 K](30)
    摘要:
    分析了美国国土安全科学与技术战略,并以美国国土安全科学技术局及其下设的国土安全先进研究署为例,对其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模式、立项管理流程、绩效评估模式和成果转化等管理创新经验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我国公共安全科技管理提出建议。
    9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融合研究资助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牛可心
    2023(14).
    [摘要](4) [HTML](0) [PDF 82.07 K](36)
    摘要:
    融合研究是一种以复杂问题驱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研究领域和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特征的全新科研范式。目前中国的融合研究资助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形成完善的遴选机制与科学的资助渠道。为此,选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典型案例,在分析融合研究概念内涵及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对NSF资助融合研究的战略定位和具体举措、融合研究项目和成果转化设计的资助政策等展开系统研究。分析表明:NSF通过战略规划和投入计划保证资助融合研究作为战略优先事项之一;通过“C-Accel计划”融合研究加速课程设置将融合研究的主题创意加速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增长的融合研究”和“C-Accel计划”促进融合研究成果转化。NSF对于融合研究从创意产生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资助机制对促进中国融合研究发展提供如下启示:融合研究项目的布局应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融合研究文化;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培养融合研究人才;增设融合加速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
    10  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
    陈堂 陈光 陈鹏羽
    2023(14).
    [摘要](1) [HTML](0) [PDF 335.23 K](32)
    摘要:
    在数字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从数字劳动力创新、数字资本创新、数字人力资本、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创新环境等维度,建立相对完整的数字鸿沟评价体系,选取2010至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空间面板数据,基于地理距离特征、经济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的条件下,进行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联系。地理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加剧了产业空间割据,数字禀赋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效应,数字鸿沟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抑制作用。经济距离因素是数字禀赋促进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因素是抑制域外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的区域开放程度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的城镇化加剧产业割据。静态空间面板模型产生过高的估计偏误,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可以修正静态模型。
    11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持续提升数据标准体系的战略思考
    孙丽伟 杨筱 胡婷 陈印政
    2023(14).
    [摘要](20) [HTML](0) [PDF 68.56 K](38)
    摘要:
    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提高知识产权数据供给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凸显,为此,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ST.96标准和中国《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2020版)》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水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ST.96标准在通用组件方面所涉及的元素类别和元素总量均更为丰富,在专利组件方面,涉及的元素类别比较多;原因可能在于《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2020版)》未充分抽取专利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公用元素并将它们纳入相应的通用组件。分析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存在数据标准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数据标准的元素丰富性不足、缺乏相关修订与更新机制、数据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相对应地,提出要搭建标准化、可兼容、可扩展的知识产权数据共享平台,通过超前谋划布局信息处理前沿技术,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12  最优差异化策略下数字平台的互补创新实现机制研究
    王海军 陈晓 牟岱 金姝彤
    2023(14).
    [摘要](27) [HTML](0) [PDF 971.61 K](43)
    摘要:
    数字平台如何实现互补创新是当前产业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鉴于此,从最优差异化视角出发,基于互补者战略建立模块化互补创新的研究框架,提炼出数字平台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的互补模块,并以此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平台互补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仿真结果的分析以及抖音案例的验证表明:(1)在同等限制条件下,互补者有更大的概率选择创新策略,且在核心平台模块运营较为固定的情况下,互补者的创新效果更明显。(2)不论是互补方还是核心平台,增加创新的积极性对平台企业来说都是有益的,但是双方创新的差异程度不宜过大。(3)当平台生态系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数字平台对互补伙伴的需求不同,因此互补者应该以合法性为前提优化创新机制,促进创新的积极作用。
    13  共同创造场景下消费者参与企业知识创新的孵化路径研究
    陶娜
    2023(14).
    [摘要](12) [HTML](0) [PDF 1.08 M](52)
    摘要:
    数字经济下高度的互联互通使得企业的创新边界逐渐模糊,处于完全开放创新生态中的企业对外部知识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本文在共同创造的场景下研究了消费者参与企业知识创新的孵化路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创新感知和人本感知有利于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价值活动,消费者的创新感知和消费者的人本感知通过消费者心理所有权的建设加强了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价值活动,用户关怀正向调节了消费者的创新感知和人本感知与消费者心理所有权的关系。消费者参与行为和公民行为及共同创造都与企业的知识创新是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消费者参与行为,公民行为及共同创造和企业知识创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通过两阶段孵化模型的构建,文章清晰地绘制了消费者参与企业知识创新的孵化路径,为企业更好地在无边界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机制。
    14  赵亚楠1 李京梅1? 逯进[2]
    赵亚楠 李京梅 逯进
    2023(14).
    [摘要](3) [HTML](0) [PDF 161.33 K](39)
    摘要: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区域。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导向。文章基于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影响环境污染的调节效应及传导途径。主要结论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倒U型特征,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第二,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且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呈现正向调节作用;第三,机制分析表明,在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下,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及“污染光环效应”发挥作用;第四,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环境污染的改善因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据此,长江经济带可在持续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和适应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充分优化并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吸收优质外资,以此持续改善本地区的环境污染。
    15  开发区升格、产城融合与城市创新水平
    杨亚平 许悦靖
    2023(14).
    [摘要](18) [HTML](0) [PDF 219.61 K](46)
    摘要:
    开发区政策对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开发区建设过程所存在的产城分离问题是否随着发展得到改善,产城融合程度是否影响其对城市创新作用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将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作为准自然实验,从产城融合视角验证了开发区升格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升格能有效促进其所在城市创新产出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产城融合是开发区升格所在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原因,其主要通过促进服务共享、要素畅通和协同创新等对城市创新起到正向影响。进一步地,受地理区位、发展水平影响,开发区升格带来的城市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促进效应有所差异;开发区升格政策还具有线性“叠加效应”,随着升格次数的增加对城市创新的推动作用增强。
    16  考虑工作连续性的重复性项目鲁棒调度优化
    张立辉 郭欣雨 邹鑫 曹蔷楠
    2023(14).
    [摘要](4) [HTML](0) [PDF 1.36 M](50)
    摘要:
    重复性项目经常受到不确定性事件的干扰而遭受工期延误和费用损失,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考虑重复性项目工作连续性要求,研究其鲁棒调度优化问题。首先,将时间缓冲区技术应用于重复性项目以保证其工作连续性要求,并根据重复性项目特点提出了鲁棒优化指标;然后,建立了鲁棒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程序;最后,进行工程实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非常适合工作连续情况的重复性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进度计划的解鲁棒性和质鲁棒性,可以帮助重复性项目管理者构建一个适合项目特点且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进度计划。
    17  基于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估值研究
    田庆锋 徐朗
    2023(14).
    [摘要](10) [HTML](0) [PDF 794.01 K](42)
    摘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科学合理估值有利于其募集资金从而健康发展,但传统估值方法的准确度和适用性均有待考量。鉴于此,利用文献分析与关键词提取方法,初步从相关文献中提取科技型中小企业估值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筛选得到能体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指标;进一步设计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TecNet)结构,基于大数据训练构建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估值模型;最后以10家样本企业为例,对其2017-2021年度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对误差进行拟合分析以及敏感度分析,以验证估值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拟合曲线与真值重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3.43%,且90%的样本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TecNet模型具有科学有效性;将关键指标提升5%时,硕士及以上比例、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以及专利数对估值结果浮动程度最高,分别为16.51%、16.10%和11.87%,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对这3项指标最为敏感。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应着眼于其关键指标,通过优化员工学历层次、加大研发投入等措施提高智力资本,并持续加强技术创新。
    18  中非合作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非洲科技园区发展特征与策略——基于21个样本园区的分析
    李迎成 吕巧 杨钰华 王兴平
    2023(14).
    [摘要](28) [HTML](0) [PDF 622.72 K](48)
    摘要:
    科技园区建设已成为中国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深化对非洲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认识,明确未来一段时期中非科技创新合作的战略重点,以“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21个科技园区为样本,从创新生态系统、主导产业、实际开发进程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科技园区都重视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对非洲本土资源特色与技术需求重视不足;同时,大部分科技园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政府管理和公司管理模式为主,存在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不全、投资与执行力不足导致实际开发进程缓慢等问题。提出通过中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鼓励和支持非洲国家设立离岸创新飞地、深化中非产能合作、输出中国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经验等。
    19  基于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数据实证的区域技术创新时空演变研究——以云南为例
    吴斌 邓艺 龚金梅 邬平
    2023(14).
    [摘要](18) [HTML](0) [PDF 547.50 K](38)
    摘要:
    [目的/意义] 大型科研仪器作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核心基础载体,承担着繁重的科学测试分析与理论实证的重任,其分析测试内容能反映区域的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因此对大量的分析测试内容进行分析从而绘制区域技术创新空间格局的演变图谱,不仅为管理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指引路标,而且还能发现科研领域相互倾扎的现象,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方法/过程] 对区域内的大型科研仪器分析测试服务数据进行语义文本聚类、概念树以及连接强度矩阵,构建技术主题演化模型,尝试对区域内技术创新时空格局演变进行观测,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摸清技术创新发展规律。[结果/结论] 分析结果与当前区域内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一致,能摸清现阶段内区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对于科技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具有较好的指向性与指导性。
    20  美国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基于美国“国防开拓”项目的分析
    田庆锋 李瑶
    2023(14).
    [摘要](37) [HTML](0) [PDF 1.44 M](68)
    摘要:
    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资源,但国内关于这类人才的研究不足,同时也缺乏对国外关于这类人才培养成功模式的研究,而美国的“国防开拓”(H4D)项目为培养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新模式,因此,在梳理H4D项目背景和发展现状基础上,厘清其人才培养框架和过程,总结凝练美国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可见,H4D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基于坚持问题导向的特色国防创新文化支撑来培养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运行机制覆盖多部门协同的中观层面和团队创新的微观层面,遵循开放逻辑和融合逻辑,通过“团队组建-问题明确-问题解决-方案评估”过程培养人才。H4D项目由核心目标、运行机制和创新文化构成的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框架,与中、微观双层运行机制和两大逻辑的三重耦合,推动H4D项目高效运行,实现国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美国经验给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得到的启示包括:健全有组织科研体系、完善需求牵引与利益分配协同的动力机制、畅通军民双向互动渠道等。
    21  基于“数治”技术赋能的电商平台监管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
    朱永明 宣咏琪 牛蓝霄
    2023(14).
    [摘要](2) [HTML](0) [PDF 686.50 K](38)
    摘要:
    电商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平台商户机会主义行为未得到有效治理,虚假宣传、假货泛滥等问题依然严峻。为提高电商平台各监督管理方治理效果,在分析问题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平台商户、电商平台、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不同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得出三方主体长期演化均衡策略组合。研究表明:从节省社会成本的视角出发,政府严格监管下电商平台宽松管理可达到理想效果,整个电商生态系统以最小的社会成本稳定发展。进一步,针对政府严格监管面临的困境,提出以“数治”技术赋能政府监管,将智慧监管理论引入电商平台监管领域,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及云计算等技术有效整合各种监管信息和系统,实现智慧监管;同时形成电商平台管理前置、政府监管主导、行业协会协作的监管范式,以监管创新倒逼平台创新。
    22  基于联盟链的农业知识产权确权研究
    司海平 宋佳珍 李艳玲 李雨杰 李伟霞 孙昌霞
    2023(14).
    [摘要](6) [HTML](0) [PDF 1.88 M](37)
    摘要:
    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系统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确权耗时长、成本高、侵权举证困难、证据固定耗时久等问题,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及不可篡改等技术特征,结合智能合约、IPFS、加密算法以及数字水印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联盟链的农业知识产权确权模型,通过设计知识产权登记和权利转让的预置机制智能合约,实现农业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确权和转让过程。以国内农业种植技术领域专利为研究对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对模型进行功能模块实现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良好的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可实现农业知识产权的可信确权与版权溯源。
    23  基于GDDM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谭裕华
    2023(14).
    [摘要](5) [HTML](0) [PDF 231.42 K](40)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城市间紧密关联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学术界目前欠缺对大湾区11座城市的各自竞争优势的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以GDDM为理论框架,构建评价城市竞争优势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大湾区十一座城市进行全景深度扫描分析。研究发现每一座城市都具有独特的核心优势,并且可以协同发展。城市钻石彼此相连,形成一体化的大湾区的钻石链。
    24  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模型研究
    朱虹 岳高峰 王志强
    2023(14).
    [摘要](9) [HTML](0) [PDF 1.22 M](35)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局势,加强知识产权与标准的融合,对于破解我国知识产权“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局面、提升我国标准的供给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剖析我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方面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的内外部因素构成,并构建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概念模型,最后提出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5  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评价——以广东为例
    冯达伟 池春阳
    2023(14).
    [摘要](20) [HTML](0) [PDF 251.85 K](55)
    摘要:
    目前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向于智能化转型升级,广东省经济发达且智能制造产业起步较早,因此选取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统计2017-2022年的产业数据,梳理并评述2015年来广东省颁布的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政策。研究发现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企业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仍有限,通过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缺陷,部分政策工具效力较低,区域发展分化严重,创新链政策工具投入比例有待优化。本文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税服务系统与建设人才信息系统三个层面,为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与优化途径。
    26  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薛磊 宋巍 赵海波 高玮 王超
    2023(14).
    [摘要](17) [HTML](0) [PDF 508.15 K](41)
    摘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并亟待升级调整。电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容并进趋势的必由之路。为解决电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对于转型成熟度评估的需求,本文在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基础上,结合“二三四四”方法论,搭建了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架构,并以此构造了用于评估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指标体系逻辑框架,最后基于架构图和逻辑框架图设计了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电网企业对自身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提供参考。
    27  基于主路径分析的科技演化模式研究——以基因工程疫苗领域为例
    宋爱伟 刘心蕊 孙昊宇 夏焕章 袁红梅
    2023(14).
    [摘要](4) [HTML](0) [PDF 504.62 K](43)
    摘要:
    同时分析科学与技术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互动关系可以具体揭示二者关联规律,但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同时难以发现领域内核心主题。鉴于此,提出一种识别科技演化模式的方法,利用搜索路径节点对算法分别对科学文献和专利文献提取全局主路径,通过潜在狄利克雷分配主题模型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文本挖掘,提取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的重点主题,并基于主路径分析结果分别形成科学文献和专利文献的发展路径时间轴,通过计算主题间余弦相似度来衡量相似主题;此外,对科学文献与专利文献的相似主题基于主题词共现词频进行连接,以桑基图的形式呈现,从主题的角度识别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探讨领域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科学与技术价值、挖掘核心技术。以基于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实证结果显示,该领域领域大体上呈现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相互促进的模式,基因工程的基础技术发展促使基因工程疫苗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领域,特别是抗感染领域,mRNA疫苗是新的研究热点。
    28  知识产权强国背景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完善策略探析
    王少安 苏泽儒 余友斌
    2023(14).
    [摘要](9) [HTML](0) [PDF 54.58 K](47)
    摘要:
    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行的法律机制和功能定位尚未得到充分探讨的现状,基于对相关政策环境和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从知识产权法、民法和金融法三大维度对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法理分析,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源于权利质押,其发展可以划分为基础构建、系统发展、深化改革三大阶段,其中基础构建阶段形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所需的基础法律依据,系统发展阶段大范围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示范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重点工作内容在深化改革阶段得到进一步细化;但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质押工作仍存在融资估值难、财产变现难、融资风险高等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国外3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认为应明确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功能定位是促进社会科技创新、降低科技型企业资金融通难题并保证全程风险可控的创新机制。由此提出未来应努力通过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强化风险管控等途径,促进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事业的发展及其治理工作。
    29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动因、手段与应对策略
    周洋 梁少玲 吴家芝
    2023(14).
    [摘要](78) [HTML](0) [PDF 66.09 K](43)
    摘要:
    近年来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成为美国对中国采取多种科技限制政策的直接原因。梳理美国对华实行科技围堵的动因和具体表现,旨在明确美国对华科技战略逻辑重点并针对此制定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美国发起科技围堵的根源在于美国对自身霸权衰落的焦虑。美国通过出台系列法案限制中国科技企业技术出口、拉拢盟友建立“技术联盟”、加强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资产审查和严格限制敏感技术对华出口等一系列围堵手段,导致中国进口尖端科技产品的难度加大,科创产品外企着手撤出中国,需要特别警惕中美科技竞赛外溢到其他领域的风险。为此,中国可从三方面缓解美国对华科技限制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建立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科技发展模式;利用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留住和吸引外资科创企业;扩大两国技术领域的合作增长点,主动塑造中美科技竞争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30  超大城市推动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与路径——以广州为例
    柳立子
    2023(14).
    [摘要](11) [HTML](0) [PDF 55.89 K](42)
    摘要:
    目前我国超大城市正在经历文化与科技从单向融合走向立体融合的新一轮深度融合,探索文化与科技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迫在眉睫。以广州为例,对广州的优势条件和面临挑战展开分析,认为广州文化产业持续稳发展,具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产业园区和技术设施载体建设较完善等优势,但同时文化产业总体还处在企业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专业度不精、创新能力不强的初级阶段,存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体系不成熟、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广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向与策略,包括统筹推进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打通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拓展文化与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撬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发掘商贸会展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增强政府推动新一轮深度融合的引导力度以及健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服务体系等。
    31  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外籍战略科学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曹艺凡 盛创新 童锋
    2023(14).
    [摘要](6) [HTML](0) [PDF 58.19 K](37)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从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而言,关键在于引进和汇聚一批外籍战略科学家。然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引进和汇聚外籍战略科学家方面存在:个人所得税税率高,退休养老风险大,博士生指标少,子女享受优质和购房购车难等引进障碍。深入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的根源,系统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外籍战略科学家引进机制的政策、路径。
    32  标准化支撑数字政府建设作用研究
    张欣亮 郑鹰
    2023(14).
    [摘要](2) [HTML](0) [PDF 829.22 K](87)
    摘要:
    当前,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我国数字建国、质量强国的创新性、系统性工程,标准化作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及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政务服务的便利化及智能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数字政府国内外建设及标准化发展的状况,明晰了标准化支撑数字政府的作用体现,并通过标准化支撑数字政府建设作用相关构建度、应用度和保障度评估研究及地方数字政府标准化经典实践案例阐述,归纳提出了标准化支撑数字政府建设路径建议。关键词: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标准化作用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