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2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公共科技管理
    • 产学研融合赋能“双循环”发展路径与对策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

      2023(22).

      摘要 (9) HTML (0) PDF 129.54 K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产学研融合与区域创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发挥的作用,结合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国际产学研融合经验,探讨产学研融合赋能区域创新“双循环”发展的路径,并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劣势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在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共生演进的良性循环网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通过以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主动适应和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赋能“双循环”发展;我国在基础研究能力、科技人才结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产学研融合生态、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畅通国内创新大循环、强化技术供给能力,深度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赋能“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广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影响及贡献程度分析

      2023(22).

      摘要 (12) HTML (0) PDF 822.26 K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借鉴相关理论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广东在2001-2020年之间的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其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按照VAR模型分析程序,本研究选取用于表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4个指标进行了平稳检验、协整检验,能够在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构建起长期、稳定的VAR模型关系。由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分析表明,广东科技投入整体上对区域经济增长呈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贡献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贡献大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以上分析,同时考虑广东实际,本研究认为未来应当保持科技投入间的均衡性,为此提出了改进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方法、突出科技人员培养以及引进、强化科技成果创造以及转化等3项对策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合作网络视角下企业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医药制造业为例

      2023(22).

      摘要 (16) HTML (0) PDF 2.58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别于现有相关研究多关注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特征及其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主体不同而构成的性质不同的合作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专利资源丰富且创新合作广泛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为对象,选择2010-2021年间在我国A股主板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企业联合专利申请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企业”“企业-高校”和“企业-研究院所”专利合作网络,并以负二项回归方式验证各类合作网络中网络结构指标的效力。结果表明: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高校”子网络中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当企业结构洞的限制度达到0.526时,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并在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医药企业要对自身创新需求及其所处的网络位置和网络性质有清晰认识,以便充分利用不同性质网络的特征更好地开展创新合作、提高创新绩效。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效果评估——来自高校的证据

      2023(22).

      摘要 (4) HTML (0) PDF 65.62 K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效果以及揭示政策的作用机制,对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断点回归方法,选取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2011-2020年相关数据,评估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下文简称新《转化法》)的实施效果,并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理论进一步研究政策作用机理。研究显示,新《转化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新《转化法》通过调节科技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网络资源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系正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结论与启示。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2023(22).

      摘要 (10) HTML (0) PDF 147.38 K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如何配置资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利用制造企业样本数据,刻画资源资源配置新颖性深度和宽度两个维度,结合创新视角,检验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宽度和深度都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并且,企业资源新颖性宽度和深度均通过提升创新质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深度和宽度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更显著。同时,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深度影响效果更强,企业资源配置新颖性宽度影响效果较弱。本文研究为现阶段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成功提供参考。

    • 董事绿色联结与绿色技术创新——基于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实证研究

      2023(22).

      摘要 (19) HTML (0) PDF 173.59 K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12-2020年我国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董事绿色联结对绿色并购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这一关系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1)董事绿色联结显著促进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后的绿色技术创新;(2)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负向调节董事绿色联结与企业绿色并购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U型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董事绿色联结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后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研发投入企业以及高竞争度行业更为显著。因此在进行绿色并购重大决策时,企业应重视董事绿色联结这一非正式制度,发挥其企业间信息通道的作用,促进重污染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双元能力提升组态路径研究——基于TOE框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3(22).

      摘要 (40) HTML (0) PDF 168.42 K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数字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而双元能力在缓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以1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样本,基于TOE框架,通过fsQCA分析影响“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双元能力的组态结果表明:(1)数字化水平、企业家精神、创新资源、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都不是“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双元能力的必要条件,创新资源具有普适作用;(2)“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3种:创新资源主导型、技术与管理协同驱动型和政府支持下的自我驱动型;(3)导致“专精特新”企业非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4种,均包含创新资源缺失。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产业扶持政策区域执行策略选择差异研究

      2023(22).

      摘要 (3) HTML (0) PDF 123.31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为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探究区域政策执行策略差异成为迫切需要。本文以各区域执行中央产业政策时产业的具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高技术产业数据,对29个省市产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增长率、新增资源在产业子行业中的集中度、产业相对优势行业及产业效果进行测算分析;基于资源拼凑、编排等理论,结合测算结果将不同区域执行中央产业政策过程中所选择的行动策略划分为四类,并基于研究结论对中央政策制定等提出相应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战略“三角观”视角下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研究

      2023(22).

      摘要 (23) HTML (0) PDF 171.86 K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传统的创新理论无法解释制度环境差异巨大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为更为全面和细致地考察中国企业创新的竞争优势,基于企业战略“三角观”(资源观、制度观和行业观)理论,使用2007-2019年国泰安数据库的中国企业相关数据,运用Tobit面板模型,分析制度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内部能力与制度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以及技术前沿距离与内部能力、制度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三重交互效应。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政府支持弥补了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基础设施不足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企业创新;企业内部能力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但削弱了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技术前沿距离放大了内部能力、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且降低了内部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新发展时期的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和提升企业内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将政府角色由原来的经济干预者向秩序维护者转换,以适应中国技术进步新阶段的特点。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欠发达城市工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脱钩效应——以广西14地市为例

      2023(22).

      摘要 (23) HTML (0) PDF 320.22 K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欠发达城市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脱钩效应,与发达城市形成对照,有利于认识城市工业碳排放特征规律,引导城市工业碳排放有序脱钩发展。以广西14地市为例,利用2001-2021年城市层面能源消费、工业产品产量等统计数据,核算各地市工业碳排放并分析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工业碳排放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揭示欠发达城市工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广西14地市工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并呈“重点突出、多点发散”演变态势;城市工业碳排放脱钩状态从以扩张连接、负脱钩为主向弱脱钩、强脱钩演化;能源强度下降是促进欠发达城市工业碳排放脱钩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有效推动了基础较好型城市工业碳排放脱钩,而科技创新水平则有助于发展进步型、基础薄弱型城市的工业碳排放脱钩。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推动欠发达城市工业碳排放脱钩发展的政策建议。

    • >其它
    • “政产学研金行介”深度融合下各创新主体对科技人才培育的影响作用研究

      2023(22).

      摘要 (14) HTML (0) PDF 109.26 K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深入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产学研金行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探讨“政产学研金行介”各创新主体对科技人才培育的影响作用机制。拓宽政产学研的合作边界,加入“金行介”3个创新主体;基于对不同类别组织培育科技人才的影响作用,构建“政产学研金行介”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属组织的不同类型,利用我国2012年-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及2013年-2019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对科技人才培育作用显著;“产”“学”“研”各自的作用力度及范围有限,需加强发挥产学研协同作用;金融机构资金能够起到正向作用,特别是银行贷款;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对上市公司显著,其桥梁纽带作用需得到重视及拓展;科技中介对各类组织培育科技人才的影响力均显著,应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充分参与到科技人才培育过程中。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元宇宙产业发展的技术、模式与专利战略

      2023(22).

      摘要 (38) HTML (0) PDF 50.11 K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于从专利数据视角对元宇宙产业技术发展进行梳理的研究较少,通过阐述支撑元宇宙发展的区块链、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运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大蚂蚁”技术架构以及社交元宇宙、商业元宇宙、工业元宇宙和全景元宇宙等应用模式,基于648件元宇宙相关专利,从技术和应用两个维度概括分析了全球的元宇宙专利态势,并据此提出我国元宇宙产业发展的专利战略。研究表明:元宇宙专利最为集中的是与数字孪生、虚实相融场景搭建密切相关的交互技术,尤其是在元宇宙产业兴起之前基础较好的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专利应用最多也最为成熟的是游戏产业,其次是娱乐表演行业;应以我国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和元宇宙专利的现状为基础制定国家层面的元宇宙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在技术上侧重于智能合约、增强和混合现实、脑机接口、游戏编辑工具、高级人工智能、网络及运算和物联网领域,在应用上注意强化社交和商业元宇宙的用户基础优势,寻求工业元宇宙和全景元宇宙的行业突破。

    • >知识产权管理
    • 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数据资产评估研究 —基于盈利模式差异的视角

      2023(22).

      摘要 (39) HTML (0) PDF 346.61 K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下,数据资产已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数据战略资产价值识别、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本文以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为研究对象,识别该行业数据资产价值影响因素,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基础模型。将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的盈利模式分为广告推荐模式、服务付费模式、数据产品模式,根据企业盈利模式的特点修正基础模型,以华扬联众的营销数据、上海钢联的订阅服务数据和新华网的新华睿思数据中心为例,运用改进后的模型评估数据资产的价值,以期为实务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欧洲数字健康政策研究与启示

      2023(22).

      摘要 (21) HTML (0) PDF 52.22 K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健康是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欧洲在数字健康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欧洲数字健康政策为研究对象,对欧盟、法国、英国、瑞士和丹麦制定的数字健康政策内容进行研究,其政策特点主要体现在数据建设、技术应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和组织保障5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欧洲重视建立健康数据空间及共享模式,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和利用,促进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医疗解决方案,建设数字健康基础设施,支持数据利用,加强健康和数字素养,提高数字化适应能力,设立数字健康相关机构及委员会,为数字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借鉴欧洲经验,得出启示:加强数字健康的数据要素建设,加快数字健康的成熟技术应用,加强数字健康的基础设施支撑,提高全民数字健康素养,强化组织管理和引导,从而推动数字健康创新发展。

    • 中国耕地碳汇建设实施路径与制度完善

      2023(22).

      摘要 (10) HTML (0) PDF 106.68 K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承载着粮食安全和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耕地碳汇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衍生产品离不开体系完备的耕地碳汇交易机制。本文在耕地碳汇原理基础之上界定其概念,分析得出耕地碳汇是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架接起耕地生态价值市场化的重要桥梁纽带,将其与生态补偿相衔接可助力耕地碳汇生态价值实现,有着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协同助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有益价值。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等方法,总结国内外耕地碳汇实施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经验,提出中国耕地碳汇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进而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从耕地碳汇建设与粮食安全协同,创新耕地碳汇管理制度,耕地碳汇科学技术研发等制度层面展开完善,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耕地碳汇制度体系。

    • >大学研发创新管理
    • 区块链视角下的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博弈研究*

      2023(22).

      摘要 (26) HTML (0) PDF 322.77 K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意义】探讨区块链视角下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激励机制的构建问题,旨在解决科研人员在数据共享方面意识薄弱、动机不强、意愿不足等问题,以推动科研数据管理有序发展。【方法/过程】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科研人员数据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探索性地将通证收益率、数据共享风险态度、奖惩力度等因素引入博弈模型中,对主体的数据共享行为演化关系进行推导和仿真验算,进而得出影响数据共享的关键因素。【结果/结论】博弈系统存在两个策略均衡点。博弈双方的初始策略选择、通证收益率、数据共享风险态度、奖惩力度等是影响数据共享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设计动态激励机制、加强平台推广的运营管理、加强平台监管力度等建议。

    • >科技项目管理
    • 基于科研与科普融合的科技馆实验室建设探讨

      2023(22).

      摘要 (18) HTML (0) PDF 54.28 K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实验室开展科学教育是科技馆的主要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科技馆实现良好科学传播效果的有力手段。以日本科学未来馆驻馆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室开展科研与科普结合项目的具体行动展开基本梳理与归纳,提炼分析此类科研项目的特征,围绕参观实验室、组织公众研讨会、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共创模式等不同科普形式,从搭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平台、推进合作共享机制等层面考察项目协同模式及成效,并结合我国情境讨论可行策略,提出争取更多资源设立科普科研结合的实验室项目,协同推进多方合作平台建设,为全面提升依托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效果和发展提供借鉴。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区域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升:一个产学研三方协同视角

      2023(22).

      摘要 (26) HTML (0) PDF 191.72 K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学研协同机制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厘清包含科研评价、双创生态与新业态监管在内的协同机制,可以为科技创新治理提供保障。从产学研三方协同视角出发,构建科技创新治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测度2011—2020年各省市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整体呈现渐进式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不足:1)纵向上,各省份发展趋势均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增速低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2)横向上,各省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强弱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呈现显著差异性,并随年份逐渐加剧。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从深化科研评价体系、优化双创生态环境、强化新业态监管体制三个角度阐述,提出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加强多元创新主体合作等建议。

    • >科技投资与金融
    •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3(22).

      摘要 (46) HTML (0) PDF 75.86 K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思路,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明晰,为此,基于我国58家商业银行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前沿分析法,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结构和银行创新能力在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其中介作用依此由大到小;(3)金融科技对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对上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多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更大。因此,优化金融科技发展环境、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我国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的分析

      2023(22).

      摘要 (19) HTML (0) PDF 83.20 K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为更全面、深入分析我国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考虑环境因素影响,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利用我国86家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6-2020年相关数据,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噪声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比之前都有显著上升,表明大部分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都被低估,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为企业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政府补助力度。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机制及加大研发投入等相关政策建议。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科技政策生态模型基础框架及三环齿轮机制——基于美国量子信息政策的启示[*]

      2023(22).

      摘要 (14) HTML (0) PDF 356.74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政策是科技治理的根基与保障,深入剖析科技政策生态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不仅可激发政策价值、为后续改革提供建议,还能促进科学技术共享共建提高科研效益。结合前人研究,在构建科技政策生态模型的基础上,以美国量子信息科技政策为例,详尽剖析了科技政策生态系统与其三环齿轮运行机制。研究表明科技政策生态是一个以科技政策为核心,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实现政策价值、保障科技安全、促进科技发展为最终目标,以草拟、颁布、实施、改革为政策生命周期,以政策、人员、场域为基本组成框架的赋予科技政策生命的复杂的多元协同的政策生态系统工程。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的行业就业水平演化效应

      2023(22).

      摘要 (45) HTML (0) PDF 198.83 K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论上讲,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部分替代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引致对新技能劳动需求的上升,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并因此改变商业银行内部劳动就业水平。本文基于188家商业银行2010-2021年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对其劳动就业水平的影响,并以银行规模、从业人员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分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降低了劳动就业水平,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对于低教育程度、低技能型员工会带来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但对于高技术型劳动的替代效应不明显;城商行和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中,金融科技赋能带来的劳动就业水平的冲击效应更明显。本文研究结论对于银行业劳动就业水平和结构演化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 >公共科技管理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破路径对策 ——基于广东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实证分析

      2023(22).

      摘要 (13) HTML (0) PDF 91.59 K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东省5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剖析广东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探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路径。针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转化意识弱、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水平专业化的转化人才不足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营造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职教环境、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体系的提升路径。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大数据视角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2023(22).

      摘要 (24) HTML (0) PDF 90.65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改变传统的科技创新评价中过于偏重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综合评价思路,关注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生态影响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为此,基于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立足我国科技创新新阶段,融合大数据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方法,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5个维度构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评估2012-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层度、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西低、中平、东高”的格局;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企业创新指数均有所提升,而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呈现波动趋势。根据研究发现,提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强化科技发展区域协同以及绿色科技体系创新建设等。

    • >公共科技管理
    • 科技孵化器育成优质企业的影响因素及内在作用机制

      2023(22).

      摘要 (15) HTML (0) PDF 90.14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加速孵化育成更多优秀科技企业,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本文利用广州2019—2021年的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育成能力关键要素,实证分析孵化器育成优质企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拥有专业服务人才、孵化基金引导投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创业创业活动是促进孵化器育成优质企业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进一步异质性效应分析发现,专业型孵化器、国有孵化器、高新区内孵化器育成优质企业数量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孵化器。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典范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视角

      2023(22).

      摘要 (8) HTML (0) PDF 247.31 K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保科技发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本文通过专利信息检索、企业数据库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方式,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环保技术进展和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分析了大湾区环保专利技术成果的申请特点,重大科研成果的协作特征和转化潜力,以及高新环保企业的技术成果应用情况,总结了大湾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制定大湾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措施、推动环保产业及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周期性演进及其政策建议

      2023(22).

      摘要 (19) HTML (0) PDF 196.06 K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物理技术与自然技术同演化的结果,期间自然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动态变革方式、互动创新形式有所不同。一方面,自然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根本动力,它通常先于社会技术变迁,这意味着在大力支持自然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政策平台、制度等社会技术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自然技术创新期间,社会技术创新在很多程度上可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支撑和强有力保障,这意味着要重视配套制度、政策、机制、标准等社会技术的跟进与调整,推动自然技术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完成及其产业化。基于技术共演化视角,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相应需提供完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以及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共演化的政策。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