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8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松兰 王俊霞 林熙
    2023(7).
    [摘要](51) [HTML](0) [PDF 89.07 K](88)
    摘要: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引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占领的技术高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突破口。本文基于中国2006-2018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制造业创新链作为中介渠道,分析人工智能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各省份经济高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创新链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人工智能对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与2013年之前相比,人工智能的影响集中于2013年以及之后的时期。此外,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制造业创新链的投入和产出环节,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市场应用环节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2  高校图书馆资源调节下高校技术转移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
    岳景艳 李娜 王维
    2023(7).
    [摘要](24) [HTML](0) [PDF 91.30 K](54)
    摘要:
    从高校图书馆资源视角出发,以“211工程”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考察了高校技术转移、高校图书馆资源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校政府科技投入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高校技术转移在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间承接中介作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在高校政府科技投入与高校技术转移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3  人工智能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工业机器人为例
    高志刚 田丰 韩延玲
    2023(7).
    [摘要](104) [HTML](0) [PDF 204.13 K](103)
    摘要: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以全球视角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动力。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理,并采用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不同区域中,人工智能对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东北、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小;在人工智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效应中,资本形成累积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传导效果明显,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传导效果不明显。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鼓励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
    4  质量信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技术可供性的中介作用与技术特征的调节作用
    温科 李常洪 徐晓肆
    2023(7).
    [摘要](52) [HTML](0) [PDF 199.97 K](48)
    摘要:
    拓展以质量信号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信号理论和以技术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转移理论,分别引入技术可供性和技术特征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选取2010-2020年A股上市的313家制造类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实证研究质量信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质量信号与技术可供性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随着质量信号的加强,技术可供性也有所增强;技术可供性在质量信号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技术宽度、技术深度以及技术重叠度等技术特征对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并且负向调节质量信号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从所有制、区域以及创新行为等视角就质量信号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展开异质性分析,即相对于非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质量信号增强更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与东部企业的创新绩效;相对于突破式创新,质量信号增强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展开渐进式创新。为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出重视质量信号的发送与接受,提升技术可供性,有效把握与预知技术创新或变革所可能带来的市场效果与认可度,保持适当的技术宽度、技术深度以及技术重叠度等对策建议。
    5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评价研究 :以京津冀为例
    尹士
    2023(7).
    [摘要](33) [HTML](0) [PDF 301.11 K](55)
    摘要:
    评判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效果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机制。本文依据五大发展理念,设立了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效竞争、风险控制5个维度层,构建了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本文运用FAHP-熵权模型分别对不同地区设立组合权重,综合评价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效果。结果表明:(1)污染排放和数字基础设施是影响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供应链风控、创新影响和数字互联网载体、创新贡献和信用风控分别是影响北京、天津、河北的核心因素。(2)近十年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五个方面占比呈现协调融合态势,优劣顺序是北京、天津、河北。数字经济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与河北和北京在风险控制方面相比,天津则应重点关注高效竞争方面。(3)近十年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态势良好。河北综合水平增速最快;北京综合水平虽仍在稳步上升,但与河北相比,增速较慢;天津制综合水平不容乐观。
    6  基于专利及文献数据的产业基地知识与人员双网络构建研究—以中国钛谷为例
    袁雅娜 陈江 柴华奇 班丹俐
    2023(7).
    [摘要](30) [HTML](0) [PDF 724.50 K](97)
    摘要:
    产业基地是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硬条件,研究产业基地知识与人员双网络构建,对促进产业基地输出创新成果、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以中国钛谷为例,使用专利和科研论文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中国钛谷产业基地的知识网络和人员网络,并分别对两个网络进行网络中心度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钛谷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创新成果集中在钛产业链的中游,而对产业链下游的钛产品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在人员网络中,创新主体集中在企业,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度不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相关管理启示。
    7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胡俊南 胡瑾
    2023(7).
    [摘要](19) [HTML](0) [PDF 1.56 M](88)
    摘要: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两阶段模型,结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特色构建了由研发、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组成的四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设定主、客观权重,通过归一法处理后形成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从发展趋势、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三个角度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2016-2019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2016-2019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研发绩效增长显著,但转化绩效欠佳;(2)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存在“薄弱产业”和“洼地”。针对以上发现,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提升建议。
    8  “双碳”目标下区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黄琼 程村聪
    2023(7).
    [摘要](23) [HTML](0) [PDF 143.01 K](72)
    摘要: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9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杨丹丹 罗锋
    2023(7).
    [摘要](103) [HTML](0) [PDF 228.39 K](104)
    摘要:
    基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2000-2020年的进出口贸易与产业发展相关数据,运用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评价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居于竞争劣势,仅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光电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本地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环境是影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0  关系学习与颠覆性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中国芯片企业的比较分析
    张光宇 黄家慧
    2023(7).
    [摘要](29) [HTML](0) [PDF 108.12 K](47)
    摘要:
    随着部门间边界模糊和关系活动的变化,推动了全球芯片产业价值分配格局的重塑,中国芯片产业面临路径创新的重要战略性机遇。为推动本土芯片企业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选取芯片产业链中海思(设计业)、中芯国际(制造业)、长电科技(封测业)三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关系学习与颠覆性创新视角下可选择的战略方案集,研究发现关系学习与颠覆性创新路径有6条,包括:知识突破-高端市场渗透、知识突破-低端市场导入、知识突破-新市场开发、知识集成-高端市场渗透、知识集成-低端市场导入、知识集成-新市场开发。关系学习导致企业差异化的颠覆性创新路径,且企业存在创新路径组合,研究结果可完善关系学习与颠覆性创新路径的理论系统,为中国芯片企业实现突围提供启示。
    11  绩效落差下的企业网络战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关系研究
    程松松 赵芳
    2023(7).
    [摘要](36) [HTML](0) [PDF 111.45 K](77)
    摘要:
    按照绩效落差时空差异划分为4个情境,研究不同情境下网络战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情境Ⅰ中(绩效落差强度低且持续性低),网络深化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存在促进作用,网络拓宽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存在抑制作用;情境Ⅱ中(绩效落差强度高且持续性低),网络深化比网络拓宽更能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情境Ⅲ中(绩效落差强度低且持续性高),网络拓宽比网络深化更能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情境Ⅳ中(绩效落差强度高且持续性高),网络拓宽对双元创新协同性具有促进作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结果表明,企业绩效落差与网络战略可通过三条组态路径实现高双元创新协同性。最后,提出企业应当正视绩效落差、重视网络战略效用、在不同绩效落差情境下选择不同的网络战略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
    12  元宇宙是什么?——一个分析性的概念框架
    高腾飞 董浩宇
    2023(7).
    [摘要](38) [HTML](0) [PDF 350.00 K](56)
    摘要: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厘清概念内涵,明确概念边界,在推进元宇宙研究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本文首先综述式地呈现了已有研究中精准提出的38个元宇宙概念,并分解出了138个关键词,进而基于要素组合的方式,分类、抽象与提炼出了15个子要素与3大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构建了一个元宇宙的概念框架。本文认为:技术性要素、文明性要素、连接性要素可以成为洞察元宇宙本质的三个可行的方面;其中,技术性要素是构建元宇宙的核心基石,元宇宙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文明性要素是衡量元宇宙发展的重要标准,高度繁荣的数字文明是元宇宙演化的必要条件;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性要素则是元宇宙的真正价值所在,虚实共生、虚实相融将是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未来趋势。本文提出的元宇宙概念框架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
    13  数智情境下智力资本与制造企业价值创造:基于网络嵌入和职业可持续性视角
    胡倩倩 覃大嘉 宁振安 黄泽平
    2023(7).
    [摘要](48) [HTML](0) [PDF 113.53 K](77)
    摘要:
    随着数智技术向制造业各环节的广泛渗透与融合,传统知识要素影响组织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有可能产生改变,因而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考察。鉴于此,本文分别从组织内外关键知识载体的视角出发,基于知识资源观和社会网络视角,首先探索智力资本、外部网络嵌入与企业价值创造间关系机理,再进一步剖析组织内部员工职业可持续性的调节作用机制。以2010—2020年1 265家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力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价值创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网络嵌入在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中起到中介作用,职业可持续性在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企业智力资本系统构建、企业战略优化及企业价值创造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14  实施CCUS对省域碳排放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能源成本视角的研究
    李伟 高舒慈 卢灿
    2023(7).
    [摘要](25) [HTML](0) [PDF 141.09 K](56)
    摘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该技术成本高昂,因此本文从能源成本角度,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0-2019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以江苏、河北、甘肃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CCUS对省域碳排放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CUS的实施使三省的碳排放效率增加;采用CCS实现相同的碳捕集比例,江苏省碳排放效率增幅及经济效率降幅均最大。采用地质利用方法,在270元/tCO2捕集成本下,河北与甘肃的经济效率略有增加,而江苏省的经济效率则略有下降。CCUS的实施对各省碳排放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影响与各省单位能源成本、GDP和碳排放相关。
    15  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分析及问题浅析
    申喜凤 李美婷 南嘉乐 张维宁 孙媛媛 车美龄 高东平
    2023(7).
    [摘要](148) [HTML](0) [PDF 99.98 K](91)
    摘要:
    为探究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以及我国医学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从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产品三个维度分析进行态势分析,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和全球医学人工智能发表论文数量均呈迅速增长趋势,发文数量及高被引论文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前列;人工智能临床试验开展数量和面向疾病种类较多,但临床试验注册质量有待提高;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数量逐年增加,医疗人工智能产品认证稳步推进。在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在理论层面、技术层面、伦理法律层面以及应用层面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6  产业链韧性在人工智能产业链评估中的应用探讨
    吴斌 柏双伟 张新
    2023(7).
    [摘要](56) [HTML](0) [PDF 1.50 M](103)
    摘要:
    基于对韧性理论、产业链理论研究现状的回顾,本文论述将产业链韧性引入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模型,并从产业链分布、识别扰动因素、产业链韧性评估与测度方面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了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关键指标体系和韧性曲线的产业韧性测度是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7  数字贸易发展背景下跨境数据流动国际治理及我国的探索
    朱勤 刘玥
    2023(7).
    [摘要](28) [HTML](0) [PDF 142.17 K](61)
    摘要:
    伴随着数字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境数据流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当前,由于不同经济体数字形态不同,因此实施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差异较大,跨境数据流动的全球治理尚为各国区域监管政策的拼凑,无法适应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及可执行的数据流国际治理体系,正成为全球贸易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新议题。对此,本文考察了数字贸易发展的背景,研究了跨境数据流动的界定标准;通过对当前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国际比较,探讨了形成跨境数据流动国际治理体系的共识,分析了其基本框架和重点议题。最后,本文展望了中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应在跨境数据国际治理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及采取的举措,为我国高质量参与全球数字贸易合作带来启发。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科技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促进机理研究
    张楚 张泽豪 贾国柱
    2023(7).
    [摘要](37) [HTML](0) [PDF 247.92 K](87)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了科技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路径和机理,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科技研发服务和市场咨询服务对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9  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画像构建及用户创新需求识别
    王松 王卫霞
    2023(7).
    [摘要](29) [HTML](0) [PDF 1.89 M](53)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参与创新行为,采集用户知识共享的不同特征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从而识别不同类别用户参与平台知识创新的功能和角色。此外,基于用户的异质性,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创新需求差异和需求点的分布。通过对小米社区的实证研究识别出了核心用户、积极创新用户、积极社交用户、潜在创意用户、边缘用户这5个类型用户并进行画像,同时从必备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沉默型需求这4个角度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创新需求点进行分析,体现了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创新需求差异。通过用户画像构建以及用户创新需求识别,达到社区管理与用户之间的高匹配度及用户的创新需求与企业产品创新方向之间的一致性。
    20  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基于犹豫模糊熵权与TOPSIS模型的实证分析
    曾洪鑫 李海浪 王铁旦
    2023(7).
    [摘要](27) [HTML](0) [PDF 436.60 K](89)
    摘要:
    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寻找新动力和新方向,以2012-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2个出口制造行业为样本,从产业发展视角提出以结构优化、质量进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模型,运用犹豫模糊熵权和TOPSIS法进行量化评测,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优劣势以及实现升级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呈现一定的波动增长态势,其中行业结构水平成为该区域的优势项,但同时也存在行业发展不平衡、市场感知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提升空间大、代工思维影响遗留较强等问题;鞋类、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的行业结构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口制造业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等。
    21  农产品供应链区块链技术采纳决策研究
    胡森森 周林媛 解婷[]
    2023(7).
    [摘要](77) [HTML](0) [PDF 527.58 K](79)
    摘要:
    区块链赋能是当前数字化农业运营的一种新趋势。除了链上系统的投资,技能学习、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巨大投资也构成了区块链技术采纳的障碍。区块链技术对农业是否有赋能效应,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构建了“农企——电商零售平台”的二级供应链绩效模型,聚焦农企和平台选择采纳区块链技术的条件。研究表明,平台采纳区块链技术会导致农企提升批发价,产品零售价也随之增加,同时产品需求量也增大。然而,采纳区块链技术对电商平台和农企却并不一定能实现双赢。只有满足农企学习效率为高水平,或农企学习效率和电商平台的追溯效率均为低水平时,采纳区块链技术可使农企和电商平台共同受益,实现双赢。反之,采纳区块链技术只能使电商平台受益。本文的研究强调了区块链技术采纳的最佳条件,同时也为区块链应用早期阶段的农业企业和电商平台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22  基于组合赋权与云物元模型的专利质量评估
    唐健廷 卢志平
    2023(7).
    [摘要](22) [HTML](0) [PDF 177.97 K](88)
    摘要:
    专利质量的等级可作为专利权人对专利作出维持、放弃或转化的决策选择的参考,专利质量评估过程结合涉及专家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模型的定量分析能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解释性。为此,基于专利使用者的视角,通过专家咨询法构建包含技术、法律、市场和主体特征等多维度的专利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机器学习技术领域的专利为评估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计算特征指标权重,同时引入物元分析理论,计算待评估专利各个指标对于质量等级的最大隶属度实现对专利质量的评估,并选取与电数据数字处理技术相关的某一件专利进行评估测度。结果表明,该专利在技术维度、法律维度、主体维度的价值为Ⅰ级,市场维度的价值为Ⅲ级,综合质量为Ⅰ级。评估得到的专利质量等级与实际质量结果吻合,证明基于组合赋权与云物元的评估模型在专利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后续研究可利用该模型对专利组合进行评估。
    23  知识网络结块的演化过程研究—基于河南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的案例分析
    王斌 邢祥蕊
    2023(7).
    [摘要](18) [HTML](0) [PDF 143.13 K](89)
    摘要:
    运用知识网络理论,发现知识网络中存在结块现象,提出知识网络结块的演化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分析知识共振、知识转译和知识排序的构成及形成。以河南长垣起重机械知识网络为例,认为知识共振、知识转译和知识排序三种因素影响着知识网络结块的演化方向。通过案例讨论,发现在三种作用力不同程度的影响下,知识网络结块的演化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经历了局部结块、结块、局部分块、分块和再结块五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从而促进知识网络的不断升级。
    24  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
    潘玲
    2023(7).
    [摘要](25) [HTML](0) [PDF 120.11 K](50)
    摘要:
    基于专利文献及产业情报视角,研究识别出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并研究分析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特征、发展态势、产业分布、专利分布及变化趋势,以期为贵州省识别、监测和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提供情报支撑和决策参考。研究发现: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保持了较好延续性,发明专利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而各产业发明专利密集度则有所波动,专利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满足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条件的行业减少,范围呈集中趋势;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与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好协同性,行业种类较国家层面更为广泛;贵州省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契合度高,但其产业总产值与专利支撑程度反差巨大,专利对产业的贡献未充分体现,应着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协同发展。
    25  团队稳定性、学科多样性和团队绩效
    刘俊婉 郁丛菡
    2023(7).
    [摘要](73) [HTML](0) [PDF 313.34 K](68)
    摘要:
    不同于以往研究,从团队层面对科研团队稳定性进行测度,同时聚焦学科多样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2009年和2010年的69个美国国家科学院生物学领域院士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在通过作者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主要成员和团队的基础上,以团队生产力和团队影响力衡量团队绩效,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团队稳定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以及学科多样性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团队稳定性对团队绩效呈倒“U”型影响,表明团队并非越稳定越好,适当的团队成员流动更有利于团队绩效的提高;团队的学科多样性对团队稳定性和生产力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因为学科多样性可以降低团队成员流动带来的学习成本和磨合时间成本,使成员流动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更显著;而学科多样性因容易造成团队的知识冲突以及团队资源分配分散等问题,导致对团队稳定性和影响力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为提高科研团队绩效,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流动情况,优化团队进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开展更多的跨学科人才合作。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