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4卷第1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科技资源配置驱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606.1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以西部地区中的广西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仿真建立贴近历史变化趋势的科技资源配置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演绎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协同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动态过程,基于系统动力学模拟结果展望策略。通过结合工业发展现存问题与模型模拟结果,提出工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建议: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科研资金规制监管、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参与。

    • >科技项目管理
    • 中国学者论文被引频次与基金项目资助关系探究

      2024, 44(15).

      摘要 (5) HTML (0) PDF 91.8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论文被引频次与基金资助之间的关系,选取中国学者2017年发表在CSCD和SCI-E数据库收录期刊的论文,分析了不同基金项目资助条件下论文被引频次的幂律分布规律。基金论文的被引频次确实高于非基金论文,提升程度在发表在国内外期刊的论文和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上有一定差异,但论文没有必要挂多个基金项目,也未见基金论文比与期刊被引频次之间的正相关性。应客观看待基金项目的作用,加强期刊评价研究,全面评价论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合理利用基金论文但不过分追求基金论文比,同时真实、规范标注基金项目,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加快发展并成为支持国家科技进步的坚实平台。受模型和数据限制,零被引的长尾论文及人文学科论文的分布规律没有得到有效揭示,有待后续研究跟进。

    • >大学研发创新管理
    • 地方高校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作用发挥及路径研究 ——以东莞理工学院全面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例

      2024, 44(15).

      摘要 (7) HTML (0) PDF 94.3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国家竞争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战略载体,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在其中必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现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过程中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梳理,以东莞理工学院全面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占本科院校90%以上的地方高校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如何有效参与支持服务的载体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地方高校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有所借鉴与参考。

    • >其它
    •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下人工智能发展时空差异及成因识别

      2024, 44(15).

      摘要 (9) HTML (0) PDF 14.3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差距贡献、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阶梯分布特征显著,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区域间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有所减弱,但绝对差异仍然较大,长三角与黄河流域区域间差距最为明显,长三角区域内差距最大,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3)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均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黄河流域由“两极”分化逐步强化为“多极”分化,层级结构明显;(4)由于人工智能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溢出效应,其发展的“马太效应”有所缓解,各等级发展水平向上转移态势明显,但无法实现“跨越式”转移;(5)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创新活跃度、创业活跃度、科技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均能够显著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提升,为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基础研究创新潜力理论及其评估体系研究前瞻与思考

      2024, 44(15).

      摘要 (7) HTML (0) PDF 56.2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础研究以其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逐渐为国家所重视。文章基于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基础研究创新潜力”这一概念。基于此,前瞻性地讨论了基础研究创新潜力理论及评估体系的构建对完善我国基础研究评估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创新潜力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开展基础研究创新潜力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知识产权管理
    • 高校图书馆协同学术发明人培育高价值专利路径

      2024, 44(15).

      摘要 (4) HTML (0) PDF 84.1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高校图书馆协同学术发明人培育高价值专利路径,促进研究价值产业化。图书馆专家馆员引导学术发明人挖掘专利数据、增加实施范例以提升专利技术成熟度,构建专利法律价值度、拓展经济价值域从而跃迁专利产业价值。搭建高校图书馆协同发明创新主体培育高价值专利的无代理申请路径,拓展图书馆服务产学研新赛道,为图书馆参与学科创新提供答案。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高技术企业如何配置大数据分析属性实现创新双元性?-基于中国236家高技术企业的fsQCA分析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395.5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于数字经济背景,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以236家高技术企业为对象,探讨多维度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内部动态能力联动实现双元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大数据人员能力是创新双元性的核心条件。(2)存在两类驱动路径,即基础决策型、管理优化型的时间双元模式与分析协同型的结构双元模式。(3)知识协同辅助下,大数据管理及人员能力是实现创新双元性的关键。大数据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存在驱动与抑制效应的替代关系。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整合利用不同类型数字能力帮助高技术企业兼顾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区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与动力升级研究——以贵州县域为例

      2024, 44(15).

      摘要 (4) HTML (0) PDF 2.4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推动以县域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现实却是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通常来说,西部县域的创新能力建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实现西部县域创新能力的进步,对于全国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县域作为西部欠发达县域的典型代表,兼具城镇化质量发展较差、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等特点,还具有典型的山地地区特征,其本土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据贵州的73.6%,极具地方特色。贵州省政府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提出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促进贵州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贵州县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驱动创新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驱动力暂且未知?所以,本文以贵州2011—2021年间8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衡量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应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方法,研究贵州县域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驱动创新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驱动力。结果表明:第一,贵州创新能力在2011—2021年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存在空间相关性。第二,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技术水平等要素可以显著驱动贵州县域创新能力。第三,贵州县域创新能力的驱动力发展和驱动力进步情况存在时空差异。进行四象限分类得出,“高-高”值象限的贵州县域数量最多。本文以贵州县域为研究对象,为实现西部县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来自贵州县域的经验,以期为国家县域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提供来自贵州县域的西部智慧。

    • 产业智能化对省域创新韧性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311.7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智能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支持,实现产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智能协同和资源互补,并帮助产业提高差异化生产的能力,但其对省域创新韧性的影响机制仍有待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智能化对省域创新韧性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地区异质性,并探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创新人才集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业智能化显著提升了省域创新韧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智能化对省域创新韧性均存在显著提升作用,而在西部地区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在产业智能化影响省域创新韧性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创新人才集聚增强了产业智能化对省域创新韧性的影响。为此,要加速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引导生产要素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资本和密集型产业等的投资力度。

    • 省际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8.7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探究我国省际科技成果转移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省际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运用空间趋势面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层次探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我国省际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省域差异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向东的“人”字型演化趋势、由北向南的倒“U”型演化趋势。在空间趋势面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北降南升”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探索性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科技支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fsQCA方法的组态分析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107.5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支撑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引擎,如何通过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从TOE框架出发,基于NCA和fsQCA分析法,探究科技支撑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生物医疗创新、数字技术创新、监测预警能力、成果转化产业环境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的必要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处置水平组态存在4类驱动路径,即科技—政策驱动、数字创新驱动、制度创新驱动和预警驱动型,这些路径有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保护公众健康,促进社会的稳定,推动“健康中国”新发展。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基于异构网络的企业科研合作者推荐研究

      2024, 44(15).

      摘要 (5) HTML (0) PDF 864.1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文研究产学研领域面向企业的科研合作者推荐问题。引入异构网络融合企业、科研人员、专利和论文等多元节点信息以及企业技术需求和社交关联等多元关联信息;分析不同语义关系下连通企业与科研合作者的元路径;以各元路径下的路径实例为语料,利用SkipGram模型进行网络嵌入训练;采用向量余弦相似度表示节点之间的关联程度;最后融合不同路径下的推荐结果得到最终的科研合作者推荐列表。基于Scholarmate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可识别出面向企业推荐的主要有效路径,这些路径在准确率等指标上具有良好的表现;灵敏度分析也说明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 >其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创意产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336.3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家工业设计质量提升牵引的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数字产业发展不均衡、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数字创意产业生态差异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产业-人才-教育-城市”互动的内在机理,提出基于产业需求的多元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思路,根据成渝地区数字产业特点差异,紧扣产业需求,构建“产教地政”相结合的特色人才模式,形成区域经济的人才供应链优势互补,为成渝地区高校、企业及政府之间展开协同育人活动,实现数字创意的设计人才培养资源共创共享合作提供参考方法。

    • >知识产权管理
    • 论科技创新激励效应下的实质性派生品种监管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50.0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实质性派生品种的监管模式,分析种质资源创新价值的最优配置方案。研究表明,以利益衡量作为实质性派生品种的监管基准有利于实现创新保护中的帕累托最优,有助于平衡种业科技创新市场中的创新利益。进一步探明,在实质性派生品种培育人和原始品种培育人之间设置公平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作为对原始品种培育人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回报,有利于切实保证原始创新的原动力;细化法律制度用于回应育种科技创新,并提高法律制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匹配性,有利于形成正向的科技创新激励效应;创设强制开发制度赋予实质性派生品种培育人基于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强制使用权,有利于构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利益分配体系。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价值共创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2024, 44(15).

      摘要 (5) HTML (0) PDF 270.8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障“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长效持续运行是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抓手,价值共创作为该网络稳定运行的内生动力,识别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必要前提。基于共生网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机制”四个子系统,提炼24项指标因素并重新归集,形成指标体系,并开展专家问卷调查以获取初始数据,设计了Fuzzy-DEMATEL-ANP-FCM集成模型对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系统的贡献度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识别出核心影响因素并量化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现有共生关系示范带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共生关系持久度、利益相关者协同程度是实现价值共创的核心因素,其中现有共生关系示范带动对系统贡献度最大,提升共生关系持久度的政策扩散效应最强;此外,共生双方优势互补程度、行业竞争强度以及共生额外效益等因素对于实现价值共创发挥着中介作用。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财政支持视阈下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问题研究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72.3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问题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山东省省级层面着手,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规模、空间布局、产业配置和人才资源集聚现状,其次以财政支持为研究视角,分析了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和政策工具,指出了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注重机构自主发展、着重突出投资效益、重点坚持系统观念、逐步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为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 >大学研发创新管理
    • 创业型大学视域下科技创新的多维治理——基于知识、育人和组织的逻辑统一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185.2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推动着大学治理范式的变迁,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教育优先的新格局使建设新时代创业型大学成为必然趋势。瞄准大学根基与体制冲突,立体剖析创业型大学语境下科技创新发展,横向平衡大学精神、管理价值和国家战略,纵向结合理论模型、国家政策和转型实践,将多重知识、多面育人和多元组织的逻辑统一贯穿其中。解构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中参与共治的宏观、中观、微观和外延主体,明确其角色赋予的责任担当;科技联盟各自发挥动能优势、聚力提升体系效能,探寻全链条耦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创新治理。

    • >科技研发创新组织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及其细分维度的影响

      2024, 44(15).

      摘要 (4) HTML (0) PDF 142.1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借助数字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以2009-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企业创新绩效进一步划分为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探究数字化转型究竟会影响何种难度的创新,同时,分析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控制质量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对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均有显著影响;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控制质量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及其细分维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明专利授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建议企业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企业内部业务的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运营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企业创新活动。

    • >知识产权管理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024, 44(15).

      摘要 (5) HTML (0) PDF 1.5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回顾和把握中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的发展情况,文章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中的核心期刊、CSSCI、CSSCD收录的重要文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始至今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和合作机构以及前沿主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萌芽期(1996~2005年)、蓬勃发展期(2006~2013年)、稳定发展期(2014~2022年),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都呈现出与国家政策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特征。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和重点。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2024, 44(15).

      摘要 (8) HTML (0) PDF 143.9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知识、人才、资本分析框架,检验人工智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可以促进知识溢出、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创新要素配置优化,这些效应共同对企业创新施加了积极影响。(3)人工智能对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均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大。(4)进一步检验表明,提升效应具有异质性,在技术属性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非高科技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媒体关注度层面,对于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强度层面,对于高研发投入企业具有创新促进作用。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我国科技评价政策主题演化研究

      2024, 44(15).

      摘要 (7) HTML (0) PDF 591.3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我国科技评价政策主题演化趋势,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本文共纳入114篇政策文件,将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利用DTM模型挖掘政策主题的分布特征,引入基于距离的相似度指标(hellinger距离)分析主题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评价政策主题聚焦在9个方面。随着科技评价制度的完善,科技评价政策主题更加多元化。“科技监督与治理”、“人才评价”和“科技绩效评价”的主题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可能是未来科技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政策主题的演化方向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呈现强延续性、强衍生性的特点。

    • >公共科技管理
    •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2024, 44(15).

      摘要 (7) HTML (0) PDF 909.5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既是开放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大数据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构建了由科学数据的需求者、开放共享平台和提供者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系统探究了各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并通过Matlab软件仿真了系统策略的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直接收益、科学数据寻求时间成本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收益3个关键变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需求者为自身所需科学数据付费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关键策略;平台监督机制以及给予提供者奖励与罚金的高低是影响科学数据提供方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可以通过建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合理的付费机制,加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建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奖惩制度可以提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推动中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进程。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资本联合投资策略研究 ——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2024, 44(15).

      摘要 (6) HTML (0) PDF 544.6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风险投资实务中,联合投资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策略选择行为。本文通过梳理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资本联合投资的内在机理,构建双边投资策略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模拟基于主体价值最大化的双边投资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联合投资概率的最优调节方法。研究发现:第一,缓解资金缺口、风险规避、资源互补是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资本构成辛迪加联合投资的内在动因;第二,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资本联合投的演化博弈系统具有复杂的路径依赖性,演化稳定状态取决于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初始状态和关键参数调整机制。第三,进一步地通过控制参数中投资项目的合作收益、合作成本、风险系数、违约系数、政府补贴等因素提出了有效促进联合投资的建议。研究不仅丰富了新型研发机构资源配置与风险管控研究,与为对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低碳技术如何引领乡村振兴:光伏产业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2024, 44(15).

      摘要 (7) HTML (0) PDF 228.5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快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与可用土地面积,为光伏等绿色低碳技术的落地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宁夏光伏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例开展案例研究,从光伏产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光伏企业、村集体组织的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光伏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光伏技术通过三大作用机理赋能乡村振兴:一是赋能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及能源结构转型;二是创造就业岗位为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与提高乡村文化活力。据此提出“光伏+”理念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振兴路径;确保技能人才供给与光伏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振兴路径;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光伏项目管理的组织振兴路径。

    • >其它
    • (学术研讨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杨传喜 6 11

      2024, 44(15).

      摘要 (4) HTML (0) PDF 192.4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塑造农业发展生产力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运用熵值法、对数双引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全国30个省(区、市,港澳台、西藏除外)2010-2020年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技资源流动表现出异质性特征,人才主要向西部和东北部省份聚集,资本则是向西部和中部省份倾斜;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资本流动会削弱区域创新能力进而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完善涉农领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地区人才吸引力,消除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障碍等政策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学术研讨会)+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 44(15).

      摘要 (8) HTML (0) PDF 83.1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俨然成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1—2021年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此结论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显著赋能企业发展,具体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高供应链效率企业以及产融结合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这有助于理解数字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