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杨慧慧 刘? 晖
    2024, 44(2).
    [摘要](1459) [HTML](0) [PDF 117.12 K](1047)
    摘要: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出发,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在初期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人才集聚度的进一步提高,人才拥挤效应增强,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本地直接效应;工业化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效应则并未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因此,需要加强地区间科技人才跨区域交流和合作,进一步降低地区间科技人才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出科技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2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机制 ——基于技术创新预算软约束视角的实证检验研究
    王小彩
    2024, 44(2).
    [摘要](396) [HTML](0) [PDF 296.67 K](773)
    摘要:
    技术创新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与商业银行内部研发部门相比,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对研发项目具有较强的决策权和事后止损机制,并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检验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生产经营,但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效果还有待探究。为此,基于54家商业银行共10期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两阶段模型检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对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是硬化技术创新预算约束的直接手段,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自主研发能力和经营效率,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最优选择;现阶段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主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硬化技术创新预算约束的途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因此,应鼓励并规范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适时引入金融科技子公司牌照管理,促进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效率提高。
    3  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实证分析
    孙菲 刘颖 孙崇亮 孙海燕
    2024, 44(2).
    [摘要](577) [HTML](0) [PDF 110.68 K](767)
    摘要:
    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数字赋能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机理,评价数字赋能水平与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效果,进一步探讨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我国数字赋能水平较高的省份,往往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效果也较好;数字人才有利于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能够为产业转型创造价值;不同省份之间数字赋能水平和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存在较大差异,与各省份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情况、政府政策等存在着很大关系。
    4  日本产学官合作助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中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启示
    常乔丽 胡德鑫
    2024, 44(2).
    [摘要](341) [HTML](0) [PDF 559.57 K](727)
    摘要:
    日本自第四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启动以来,助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其产学官合作的核心目标。为全面系统把握日本“产学官”纵深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合作机制,从驱动因素、规划设计、落地实践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以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计划中被评为优秀等级的“筑波创新生态系统”项目的建设实施为案例,具体分析其运作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驱动方面,科技创新作为产学官合作主体的利益联结点推动了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持续深入地参与产学官合作活动;在制度举措方面,日本政府从构建“产学官”知识循环体系、提升产学官合作的规模与效能、加固并拓宽产学官合作桥梁、加速推进跨界主体的深度融合入手,对产学官合作政策进行了进阶优化。案例分析表明,立足区域优势规划设计、强化中介力量以推动跨界交互、促进协同运行以实现从知识生产到创新制造的循环迭代是日本产学官合作的实践特征。借鉴日本经验,未来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应在顶层设计上建立完善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在驱动主体方面推动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合作体、在动力核心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的知识生产作用、在运行保障方面注重引入中介协调力量。
    5  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宏亮 程梦雅
    2024, 44(2).
    [摘要](264) [HTML](0) [PDF 77.47 K](601)
    摘要:
    本文利用深交所2013-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调研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表现在机构调研的次数和参与调研的机构数量越多,企业的创新效率越高;相比于买方或卖方机构单独调研,买卖双方共同参与的联合调研对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证明,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通过发挥信息效应提高创新活动信息透明度、发挥监督效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发挥激励效应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三种机制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保险和其他投资机构,券商和基金调研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更明显,并且机构调研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强。
    6  基于专利特征的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识别及发展趋势分析 ——层次分析(AHP)-熵权法
    方曦 崔梁雨 刘云
    2024, 44(2).
    [摘要](358) [HTML](0) [PDF 211.18 K](856)
    摘要: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现状。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为数据源,从地域、申请人和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构建涵盖技术、法律和经济三维度的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的核心识别模型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识别。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逐渐形成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中国在体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有所突破,但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短板;识别得到的14项核心技术均为美国持有,集中在语音识别、通信传输、电数据处理、图像分析技术领域,美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技术研发重心逐渐扩散,已经涉及到医疗、交通、物流以及金融、工业等各个产业领域。筛选出的核心专利符合世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展现状,证明基于专利属性特征构建的三维度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企业和研发方向等方面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建议
    7  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识别及定量测度
    周之皓 汤育春 王广斌 陆莹 曹冬平
    2024, 44(2).
    [摘要](191) [HTML](0) [PDF 127.49 K](647)
    摘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专家访谈识别基于TOE理论框架的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评价要素并建立复杂性测度体系,对回收的94份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构建了重大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NP模型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提出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计算公式并进行案例验证。本研究从理论上明晰了重大工程项目及其复杂性的定义与内涵,突破性地建立了重大工程项目复杂性定量评价体系,实现了项目复杂性的客观评价,为项目管理人员精准把控项目复杂性提供有效方法。
    8  企业员工数字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周达
    2024, 44(2).
    [摘要](271) [HTML](0) [PDF 323.46 K](677)
    摘要:
    突破目前关于个体数字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以单一因素为主,且缺乏对企业员工数字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局限,考虑多因素对结果变量的联合作用,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优势,揭示影响企业员工数字能力的因素及途径。选取53名访谈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提炼影响企业员工数字能力的关键因素,再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开展影响路径构型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员工数字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个人、组织和技术3个层面,将这三方面因素作为条件变量得到自我驱动型、全面协同型、环境影响型和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的影响路径,其中自我驱动型和全面协同型路径的影响作用要远远大于环境影响型和技术驱动型路径。因此,在提升员工数字能力方面,企业应立足于员工自我驱动或有效发挥个人、组织和技术因素的协调整合作用,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员工队伍、组织和技术因素现状进行客观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9  数字基建驱动区域创新的理论机理和实证分析
    吴则粉 张骞 赵秋运 马卓如
    2024, 44(2).
    [摘要](184) [HTML](0) [PDF 3.81 M](595)
    摘要:
    分析数字基建驱动区域创新的理论机理,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基建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知识供给和创新转化的渠道实现;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东部创新的作用大于中部且对中部创新的作用大于西部、对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大于应用研究、对高质量创新的作用大于低质量创新;随着要素禀赋、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程度不断增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可推动创新模式由引进模仿向自主研发转进升级。进一步激发数字基建驱动创新的作用要加强配套建设并因地制宜、因结构施策。
    10  生命周期视域下电力企业科技成果培育策略研究
    夏彦卫 曾四鸣 罗蓬
    2024, 44(2).
    [摘要](193) [HTML](0) [PDF 1.53 M](684)
    摘要:
    电力科技是面向电力产品和市场的一整套科技体系,电力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是其构建先进科技体系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而通过科技规划和管控机制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及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此,为保证电力科技成果培育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及TRL技术评价等方法,结合科技成果的概念及培育体系的研究现状,提出对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培育周期采用技术调研阶段、技术研发阶段、产品研发阶段、产品市场化阶段的四阶段划分方法;同时,利用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企业科技成果培育的外部技术环境,通过内外部双周期理论模型及相关周期评价方法,引入面向电力企业重大科技成果的技术域概念,提出通过构建动态技术域地图支撑面向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定位和培育的策略制定的方法。
    11  生产性服务数智化赋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兼论政府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郝爱民 刘育廷 解梦菡
    2024, 44(2).
    [摘要](147) [HTML](0) [PDF 162.38 K](616)
    摘要:
    双碳背景下,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数字+智能”技术与生产性服务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并利用201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数智化改造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服务的数智化改造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呈现“当期有效”的特征,而科技信息服务数智化改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可以保持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的显著促进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强弱依次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政府环境治理能够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进程,构建以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为引领,拉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的长效增长机制;根据区域要素禀赋优势,实行农业生产性服务数智化改造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政府农业绿色发展“引路人”的作用,助力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引导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1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驱动因素及路径研究——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的组态分析
    王兴元 许智颖 王舒扬
    2024, 44(2).
    [摘要](182) [HTML](0) [PDF 172.02 K](624)
    摘要:
    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国之重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利用TOE框架,以QCA和NCA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驱动因素及攻关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数字化技术、R&D投入强度、市场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度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瓶颈。(2)存在3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分别是高数字技术下市场导向型、高组织集聚下产业导向型和高研发资助下政府导向型,且以技术层为基础,组织及环境层为支持。(3)产业协同能弥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要素匮乏,政府资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13  基于TOE-UTAUT的智慧工地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薛松 陈静妍 麦锦田
    2024, 44(2).
    [摘要](127) [HTML](0) [PDF 431.67 K](582)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建筑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加,智慧工地成为了国家“建筑业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智慧工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本文将TOE模型和UTAUT模型引入智慧工地发展研究中,系统归类后结合扎根理论识别出智慧工地发展的影响因子,综合使用DEMATEL-ISM方法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探究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并使其结构层次化。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工地的战略目标规划和人员专业化程度是影响智慧工地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提升智慧工地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智慧建筑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
    张光宇 陈嘉颖 胡仁杰 张瑶
    2024, 44(2).
    [摘要](170) [HTML](0) [PDF 77.49 K](588)
    摘要:
    我国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需深入研究适用于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其中,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合理化的激励机制是促使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利益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设计等问题,采取合作-非合作博弈分析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的各个参与主体行为,引入风险因子探讨不同主体主导下的况,并进一步研究政府补贴对各主体投入积极性的影响,进而以明晰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方案选择。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的过程中会存在创新投入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由政府牵头时整个颠覆性技术投入合作较其他主体主导下合作收益高;在政府主导下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可以有效激励各个颠覆性创新投入主体的积极性。为此,政府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参与合作时应设定恰当的成本补贴额度。
    15  我国储能技术发展的省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全国装机排名前五省份储能专利为例
    李力
    2024, 44(2).
    [摘要](136) [HTML](0) [PDF 279.89 K](560)
    摘要: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基础差异较大,为探究影响储能科技发展的相关因素,以近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居首位的5个省份,即山东、宁夏、广东、湖南、内蒙古为对象,利用其2001-2021年储能发明专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R&D经费促进储能发明专利数快速上升,储能发明专利数、技术市场交易额、R&D经费投入、风电光伏发电量初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五省份的储能发明专利数在2010年以后以较快速度增长,特别是经济总量在全国居前列的广东和山东增长快速,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战略转型;按照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广东、湖南可划分为科技促进型,山东属于科技交流促进型,内蒙古、宁夏属于电力输出促进型。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不同地区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储能技术发展,同时各省份应加强合作,建立跨区域的技术交易市场。
    16  面向全流程的科研机构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框架研究——以SY市12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例
    孙晨曦 周岩 郭宝荣
    2024, 44(2).
    [摘要](155) [HTML](0) [PDF 2.20 M](587)
    摘要:
    识别及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是科研机构评价活动的核心任务,但由于不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研究领域和管理体系的差异,跨机构的评价和经验共享存在诸多障碍。现有的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多以科研成果或行政流程为主要指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将知识作为核心管理资源,并将知识资源的相关管理流程作为评价知识管理能力的指标;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及德尔菲方法梳理出一套包含6环节、30项要素的全流程知识能力评价指标框架。该指标框架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通用的指标体系,既能从一个更完整、动态的角度了解科研机构的知识管理能力,还能为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评估和政策指导提供便利。最后,本文采用该指标框架对SY市12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行了横向评价,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管理及政策建议。
    17  模块化组织形式对工程项目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薄秋实 郭嘉丽
    2024, 44(2).
    [摘要](154) [HTML](0) [PDF 85.46 K](610)
    摘要:
    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难度不断上升,加之建设工程项目在发包过程中,项目各参建单位之间的组织架构呈现出模块化特性,因此从组织模块化的视角识别出建设工程项目组织形式在模块化程度方面的两个重要维度,包括界面设计规则和近似可分解两个角度,同时引入各参建单位的合作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基于196份问卷结果实证探究其对项目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工程项目组织形式模块化程度对项目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各参建单位的合作行为在组织形式模块化程度与项目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设计、采购和建造的EPC模式下,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工作分工更为明晰,参建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效率和协作情况也更为突出,较为符合高界面规则明确性和高近似可分解性的模块化组织形式,对项目创新绩效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参建单位的合作行为,还要对项目组织形式进行优化。
    18  基于产品数字孪生体的智能制造价值链协同研发框架构建
    袁峰 李清蕾 邱爱莲
    2024, 44(2).
    [摘要](184) [HTML](0) [PDF 584.45 K](675)
    摘要: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制造企业研发涉及更多价值主体,需要新技术推进系统集成创新和快速迭代,为全价值链的协同研发提供支持。为应对当前智能制造价值链延伸带来的研发决策离散问题,从全局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产品数字孪生体的智能制造价值链协同研发的理念。首先在界定产品数字孪生体和智能制造价值链的内涵基础上,推演基于产品数字孪生体的智能制造价值链的逻辑机制,包括形成研发闭环、实现功能重塑。其次,将产品数字孪生体与智能制造价值链相结合,借助数字孪生体的强大整合能力,基于动态采集、模型互操作、虚实空间双向感知的系统研发要求,构建具有互联、互操作、互感知特性的智能制造价值链协同研发框架。最后,从跨时空并行协同、快速迭代、研发生态3个角度,打造基于产品数字孪生体的智能制造价值链协同研发应用场景,使分布于不同时空的智能制造各价值链主体并行协同完成产品研发,以期为智能制造企业全价值链协同研发提供参考。
    19  基于双维压缩与综合活性的案例知识进化研究
    张建华 张淑唯 贺龙飞 李良辰
    2024, 44(2).
    [摘要](100) [HTML](0) [PDF 597.73 K](640)
    摘要:
    知识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其生命周期在加速缩短,导致知识低效、失效、冗余等问题日益突出。知识进化可有效缓解前述问题,可提升案例库质量、改善知识应用效用。基于双维压缩与综合活性的案例知识进化方法,首先采用C4.5-NRS算法约简案例属性集,完成案例库纵向压缩,减少后续计算的工作量和冗余属性的影响;其次,基于改进K-means聚类横向压缩案例空间,并结合聚类中心信息熵圈定待进化案例簇;而后,基于时效活性、应用活性、稀缺活性、熵活性等指标,得到待进化案例知识的综合活性;最后,依据既定阈值确定待进化案例的进化操作。算例结果表明,进化后案例库的平均活性和运行效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对进化空间实施双维空间压缩,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在保留和删除的二元化操作基础上增加更新、休眠操作,增强活性中等的案例的活性,确保案例库的存量与质量的协同发展。
    20  多中心产业共治视角下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策略研究——以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为例
    黄怡淳 孙锴 万晶晶 朱妍 邱丹逸 刘少芳
    2024, 44(2).
    [摘要](119) [HTML](0) [PDF 422.05 K](601)
    摘要:
    为应对新时期大国竞争对我国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探讨现代化集群治理手段以及构建产业多元主体的创新共同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提出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逻辑,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多中心产业共治建设区域现代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面向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层、发展层、支撑层等五大分层建设任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通过自发互动博弈形成分类主导的多中心产业共治模式。为进一步阐述及试验理论,研究以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主导咨询机构的集群治理为实践案例,提出了健全多中心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政企双中心共治提升产业安全度、多维支撑中心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牵引多中心集聚融通、数字治理创新助推区域产业集群智慧建设等共治效能提升的建议。研究明晰了多中心共治理论在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策略中的嵌入方式,有望为新时期多元治理主体推动我国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模式参考。
    21  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地方实践与启示——基于16省139份专利转化政策文件的实证
    张祥志 徐金辉 杨珍 张广弘
    2024, 44(2).
    [摘要](133) [HTML](0) [PDF 48.72 K](599)
    摘要:
    基于16省市的139份政策文件分析结果,并综合考察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地方实践后发现,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自2021年开展以来,16个获奖补省市针对“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不同主体,分别设定了相关支持项目,使奖补资金惠及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及金融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未来我国专利转化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需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升专利供给侧专利创造、管理与转化服务水平、强化专利需求侧专利培育与技术获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专利转化中介服务水平、完善专利转化金融服务支撑及基于地方区位、产业特征等开展特色项目为六大主要关注方向。
    22  应用人工智能优化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对策建议
    王书华 杨学成 曹静 郭景 隋越 李昊
    2024, 44(2).
    [摘要](163) [HTML](0) [PDF 372.83 K](624)
    摘要: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智能化设备和服务在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研究了当前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面临的挑战,结合对多地企业的调研与2018~2020年的省份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水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利投入规模是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的三个关键因素。本文从提高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视角,提出强化统筹规划、推广新兴技术、加快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促进制造业就业结构优化,保持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政策建议。
    23  碳中和背景下蓝碳保护与发展趋势及中国因应
    寇勇栎
    2024, 44(2).
    [摘要](185) [HTML](0) [PDF 44.13 K](170)
    摘要:
    蓝碳具有远强大于传统绿色碳汇的碳捕获和存储能力,保护与发展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中国蓝碳资源禀赋优越,蓝碳挖掘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当前,蓝碳保护与发展在国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球碳交易体系缺失等挑战,在国内层面面临着蓝碳生态系统危机重重、蓝碳监测与核算体系不完备、蓝碳交易体系不健全、缺乏成熟的法治保障等问题。从国际社会实践看,蓝色碳汇已然由科研概念阶段迈入实用工具阶段,未来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法律与框架将是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之必然。从国内实践看,我国对于蓝谈的研究已经由跟随转至逐渐引领,国内各项政策试点也在有序推进。面对国内外蓝碳发展局势,中国自价值、技术、制度、立法等多个方面做出因应,着力挖掘蓝碳资源固碳增汇潜力,是把握蓝碳发展机遇的必然,对于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24  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姜钰 李冉
    2024, 44(2).
    [摘要](218) [HTML](0) [PDF 1.46 M](178)
    摘要:
    技术进步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聚焦林业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为充分发挥林业技术进步的带动力提供量化支持,助力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全样本及四大区域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状态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技术进步偏向并不总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四大区域的林业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偏向于资本与林地;部分地区的林业全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状态未完全相适应,要素配置有待改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调整生产技术进步方向、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建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