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4卷第2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环境规制对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机制分析 ——以低碳试点政策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例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673.1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地评估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效应对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低碳试点政策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05-2018年中国各区域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绿色能源效率等指标,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效应,同时还探究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建筑业节能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环境规制对建筑业有显著的节能效应,对建筑业的减排效应不显著;低碳试点政策对邻近地区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效率的正向显著作用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发展水平高、建筑产业占比高及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高的地区。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建议: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其他城市;利用试点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周边地区人才和资源共享;环境规制应根据试点地区不同特性制定差异化的实施方案。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国外有组织科研管理的整合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4, 44(22).

      摘要 (4) HTML (0) PDF 100.7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浪潮中,有组织科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赢得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路径。然而,在有组织科研实践中,由于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对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规律并不完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鉴于此,研究聚焦有组织科研管理,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有组织科研管理的核心特点,基于此构建了涵盖宏观-中观-中微观-微观四个层面,投入、评价、激励、协同、知识共享五项机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明晰实现有组织科研目标的系统性管理手段和组织化工作方式,以期为科研管理者和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 >科技研发创新组织
    •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的知识架构与时空向度透视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3.82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驱动创新的有效载体,与世界主要科技创新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存在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主体间关联性和依存度不足等问题,有必要对已有文献研究经验进行批判性学习。结合经典平台理论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56年—2021年国外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并探析其研究趋势。发现,国外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经历了资源整合(1956年—1981年),到关注资源承载者的多边架构(1982年—2007年),再到协调平台多参与者的创新生态(2008年—至今)三个阶段。结合新近的平台研究,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挖掘科技创新平台的“平台”意涵,识别平台的模块化架构、网络效应以及多层平台的属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平台治理研究,包括基于模块化经典理论、社会学习的视角等探寻平台的构建策略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元组织视角以及平台生命周期视角探讨平台的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关注面向公众开放的DIY实验室、数字赋能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等体现创新民主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形式。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中国数据本地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启示 ——基于欧盟、俄罗斯和印度相关政策的对比分析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77.9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据本地化是全球数据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俄罗斯、印度和欧盟在跨境数据流动中都设有本地化要求。欧盟推行的是“开放式”的数据本地化,俄印分别执行的是宽松的数据本地化模式与严苛的数据本地化模式。印度的数据本地化要求最为严格,偏向强烈的数据防御主义,绝对性的数据本地化要求较多。欧盟的数据本地化更为开放,且相对灵活,更偏向数据自由流动。三方都重视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且都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监管机构。欧盟和俄罗斯在实施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同时都较为重视国际合作,以此协调与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政策立场,印度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持较为保守立场,但为了增强数字经济实力,以及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走向合作治理是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俄欧印的数据本地化政策对我国数据本地化制度的完善有诸多启示意义。

    • >科技研发创新组织
    • 制度化学习、知识融合与网络信任: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的复杂机制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89.5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度化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企业组织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聚焦于制度化学习如何影响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了显性知识融合、隐性知识融合以及网络信任的可调节中介效应。基于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知识融合和隐性知识融合在制度化学习与组织创新之间起到了正向的中介作用。同时,网络信任不仅正向调节显性知识融合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还正向调节隐性知识融合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在网络信任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制度化学习的积累能够显著提升其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通过制度化学习、知识融合和网络信任的复杂协同过程,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组织创新的实现。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制造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208.3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基础。新一代技术革命背景下,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集群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类型将制造业产业集群划分为共生型产业集群、附生型产业集群、寄生型产业集群,并总结了各种类型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此外,从市场需求、政府制度、技术创新、核心企业四方面揭示了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驱动机制和转型模式的认识,为制定数字化赋能集群的转型升级策略提供了参考。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政策协同评价——以工业互联网政策为例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241.6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政策协同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更有效的政策协同,更好地发挥政策效能。基于PMC指数模型衡量政策文本一致性的功能和政策协同实现一致性的内涵,设计政策协同评价方法,构建政策协同指数评价协同状态,使用地方发文趋势评价协同速度,结合协同状态与协同速度划分地方协同类型,实现政策协同评价。以中国工业互联网政策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实证,将省际协同划分为了6种不同的类型,对不同协同类型的地方进行分析,为工业互联网政策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建议。研究拓展了PMC指数模型的分析范畴,是政策文献量化视角下政策协同评价的有益探索。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回溯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实证研究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758.9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带来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冲破原有路径依赖,本研究采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三类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分类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探索构建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回溯路径的理论模型,合理评价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本研究揭示了研发过程回溯与阶段性评估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明晰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回溯路径的方向与机制特征,推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平台所有者进入的“鲶鱼效应”:“双重动机”下的平台互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136.6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台互补企业的创新贡献为产业平台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现有研究对平台所有者进入互补市场情境下互补企业创新诱发机理还缺乏充分认识。本文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框架和自我决定(SDT)理论为基础,探讨“平台所有者进入互补市场(刺激)—互补企业感知(机体认知)—互补企业创新行为(反应)”的影响机理,并从平台氛围视角(平台支持)探讨了进入策略影响互补企业感知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互补企业感知(需求机会感知、情境威胁感知)在平台所有者进入与互补企业创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平台支持会调节进入策略与互补企业需求机会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产业平台有效诱导互补企业创新行为具有借鉴意义。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运行模式、分布及发展趋势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722.6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关键力量。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现状,认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战略性科技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科技人才构成。使用B样条基函数拟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创新能力指标曲线,分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战略科技平台为载体,以战略科技活动为目的,战略人力资源是引领者,战略组织结构呈现出“小核心、大网络”特征;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区域布局和梯次联动、基础研究领域、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顶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较,科技领军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指标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科技领军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突出,但其技术需求与国内科教和科研成果产出不匹配。基于此,从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改善区域布局,由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基础研发投入增强基础研究,以及持续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三方面视角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议。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成因与分类突破模式研究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152.1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内部自主创新不足”和“外部技术垄断封锁”的双重困境。大量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失,传统创新模式在中国制造业中不起作用,这要求深入分析其成因,设计新的创新突破模式。在回顾现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状况有两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现状的分析,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重大战略技术三类,其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主体错位、路径依赖和资源错配。最后,针对中国制造业的三类关键核心技术提出了具体适用的创新突破模式: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采用“螺旋递进”模式,前沿技术突破采用“丛林竞争”模式,重大战略技术突破采用“主局布控”模式。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了依据。

    • >知识产权管理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外研究演进脉络与整体框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843.3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国外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重点主题,提出了相应的整体性框架。首先,为呈现展示该主题研究的历史全貌,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用演进脉络图直观展示了多个研究主题的全景及其文献引证关系,揭示了研究发展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其次,本文深入剖析了各研究主题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对研究内容加以评述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外研究的整体性框架,理清了相关主要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总结了知识产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机制。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企业基础研究意愿影响因素测度—能力与动力视角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400.2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企业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基于2023年度1923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分析模型,研发发现,影响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主要内生动力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转化能力,主要外生动力为拥有基础研究合作伙伴、同行竞争压力、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购买新技术的难度。研究还发现,影响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国有企业的内部创新软环境、民营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和吸收转化能力、外资企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条件分别是其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识和信心;拓宽企业基础研究“朋友圈”,增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外生动力;激励企业夯实开展基础研究条件基础,激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源动力;构建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立体化政策体系,解决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后顾之忧”。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升级路径研究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368.4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技术正在深度嵌入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升级成为事关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分层模块化视角分析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理论框架,结合纵向单案例方法与生命周期理论思想,基于智能语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升级过程,构建“核心模块数字化突破-数字化平台智能化互联-架构规则数智化联动”三条升级路径,分析不同路径的特征和差异。研究表明:遵循“基础设施层数字化-技术研究及服务层智能化-应用程序层数智化”的分层模块化架构数字化创新逻辑构建的三条路径分别适合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升级的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要根据具体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升级路径。研究旨在将企业和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经验拓展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层面,为我国新兴产业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创新生态系统内节点企业知识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共享和网络嵌入视角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实践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502.1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节点企业利用深度网络嵌入优势与参与主体进行知识共享,成为提升其知识创新绩效、建立创新竞争优势、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绩效的关键。基于资源基础观及社会网络等理论构建节点企业知识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引入表征知识共享过程、知识创新投入、网络嵌入等具体指标,构建节点企业知识创新绩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创新生态系统内知识共享对节点企业知识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机理及网络嵌入在影响机制中的动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网络嵌入有利于提升节点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及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生态绩效;创新知识量增速减缓形成知识创新绩效的边际递减效应;创新生态系统制度嵌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弱化知识创新绩效的边际递减效应;合理提升知识创新投入有利于提高知识创新绩效。据此提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流程、动态优化节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制度嵌入水平、动态调整知识创新投入比例、灵活匹配知识合作方的政策建议。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区域类脑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研究---以北京为例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274.0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技术路线图研究方法,构建区域类脑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研究的三级要素/领域研究框架,并以北京市为例,对类脑智能未来发展在技术层、产品层和环境层三个层面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发现北京类脑智能在基础研究、核心算法及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类脑芯片领域优势明显,类脑机器人等终端设备未来研发乐观,但产业创新配套、政策落实及科技治理监管需进一步加强。研究认为未来区域类脑智能发展,需结合区域优势条件,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数字创业生态系统要素耦合对区域创业质效水平的影响机制 ——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165.5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全面挖掘创业潜能,激发创业活力和动力,因此如何处理好创业主体和创业环境间复杂的耦合关系是优化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和提升创业质效的关键所在。基于组态视角,结合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利用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206个城市案例数据为样本,探究系统内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规模、创业文化、市场规模、数字技术六大要素与城市创业质效水平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单因素不构成产生高创业质效水平的必要条件;有3条产生高创业质效的路径,分别是市场-技术“双轮”驱动型、数字技术与市场双重主导下文化-资本驱动型、文化主导逻辑下技术-金融驱动型,且均包含数字技术要素,证实数字技术对创业质效水平具有关键作用;产生非高创业质效水平的路径有两大类,且与导致高创业质效水平的路径呈因果非对称关系。由于多个因素可从不同方式实现区域高创业质效水平,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其自身优势选择适应当地发展特点的推动策略,有针对性地集中资源促进关键要素发展。

    • >知识产权管理
    • 基于ARSER深度匹配模型的专利检索策略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307.4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专利匹配是专利检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如何快速准确地发现与查询专利相似的其他专利文件。以往专利检索研究中,专利匹配通常基于标题、短文本,或者利用TF-IDF、Word2vec等方法基于专利说明书进行浅层语义文本匹配。为充分利用专利说明书深层语义信息,该文提出了深度语义文本匹配模型ARSER(mAtching-aggRegation based on Sentence level Embedding with beRt),模型编码层利用BERT获得专利说明书向量嵌入,通过注意力机制分别得到一项专利说明书中的句子向量在另一项专利说明书中的最佳匹配向量,计算两者匹配结果作为局部匹配,最后融合局部匹配得到最终匹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ARSER模型在专利匹配任务上性能优于其他基准方法。

    • >其它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变迁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79.7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已逐步建构起一整套与时代要求和科技人才发展所需相适应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留学政策体系框架。留学政策在科技人才的出国留学活动和回国发展的选择中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科技人才的留学实践也给中国留学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带来重要影响。在整理分析1978-2023年间400余份中国留学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事件作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将中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历程划分为重回轨道(1978-1984年)、调整发展(1985-1991年)、制度规范(1992-2012年)、优化成熟等(2013年至今)4个时期,归纳总结每个时期政策的出台背景、战略调整、典型特征、实施效果等。最后,回溯历史,着眼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强调在制定留学归国政策时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灵活调整,同时进一步优化留学资助、管理与服务,完善留学科技人才归国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人才引进机制。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多重制度逻辑视角的区域科创高地建设组态路径分析 ——长三角GDP万亿城市实证研究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152.4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创中心、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已成为我国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也经历了从强调经济导向、科技导向,向强调科学、技术、产业、城市等多制度逻辑协同的转变过程。本文试图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建构当前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响因素,并采用动态QCA研究方法,揭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组态模式,提出区域科创高地建设的3种组态路径。

    • >其它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能-碳市场协同效应分析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895.1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碳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电力市场清洁转型的关键政策性市场,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关系以及协同效应。当前,中国的用能权市场仍处在发展进程之中,电-能-碳市场的协同效应以及其对发电企业产生的具体影响还未得以清晰明确。有鉴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了电力-用能权-碳市场的运作规则和交互机理,并构建了考虑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互认抵消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市场的协同能显著地降低碳排放,对企业提升能效以及投资清洁能源起到激励作用,其中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可实现大约2.81%的增长;灵活设置互认抵消上限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降低履约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况下传统能源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会减少4.32%至6.37%。此项研究为深刻理解市场间的协同关系、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以及市场参与者的策略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与建议 ——基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分析

      2024, 44(22).

      摘要 (6) HTML (0) PDF 141.0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环境、气候和粮食短缺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其中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梳理和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深入了解其在政策目标、支持措施以及实施路径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共性挑战与关键因素,如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目标和路径,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引导;(2)构建创新体系,包括加强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探索长效机制,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确保其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长期贡献。

    • >公共科技管理
    • 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

      2024, 44(22).

      摘要 (5) HTML (0) PDF 51.9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驱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先导力量,已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模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广泛应用,基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数字空间已经成型,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公共理性原则,亦引发了一系列系统性伦理风险。本文全面分析了数字技术伦理风险的多重样态,从隐私侵犯风险到信息安全风险,从算法偏见风险再到数字鸿沟风险,全方位展现了数字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与挑战,并对其伦理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涵盖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性与不确定性、技术规制框架的滞后性与局限性等。为有效化解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本文提出要构建数字技术伦理规范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推动数字技术包容性增长与促进数字正义实现、深化国际合作与全球数字治理,旨在探寻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的平衡点,引导技术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确保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亦不偏离伦理轨道,以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公平公正的数字社会。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