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4卷第2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知识产权管理
    • 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2.7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知识产权贸易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利益分配息息相关,已成为各国谋求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为研究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厘清中国在其中的地位,选取6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数据,构建1995-2018年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绘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布局和节点特征;同时,基于创新-文化制度地理经济距离框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索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中心化格局逐渐加强后在动荡中逐渐减弱,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核心地位不断减弱,核心国家到2018年呈现德国、荷兰、瑞士、英国、美国五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年平均出口增长率和年平均进口增长率均高于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总额增长率,且2018年比1995年的知识产权贸易总额增长近47倍,但其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知识产权贸易网络具有循环闭合效应,但国家间不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创新水平、制度水平、经济水平、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产权贸易关系的形成。

    •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
    • 基于共识决策-DEMATEL-QFD模型的PSS技术特性重要度分析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849.5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品服务系统的交互性,导致其需求、技术特性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及自相关性;同时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性,导致其在需求分析及转化、技术特性分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而现有技术特性重要度研究缺乏对需求与技术特性的自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相关性、评价信息冲突协调的考虑,为此提出基于共识决策-DEMATEL-QFD模型的产品服务系统技术特性排序方法。采用二元语义术语集(Double hierarchy linguistic term set, DHLTS)处理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中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信息;通过共识决策(Consensus Decision-making,CDM)来协调利益相关方评价值之间的冲突;采用决策试验与试验评估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综合考虑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 System, PSS)内所有元素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关系;最后结合给定的利益相关方需求的重要度,基于QFD模型实现从利益相关方需求到产品服务系统技术特性的转换,确定技术特性的重要度。以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特性重要度计算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 >公共科技管理
    • 政策工具视角下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政策文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383.0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系统梳理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政策的演变脉络,进一步总结已有经验,能够有效促进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当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发挥省属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江西省为例,从供给型、需求型与环境型3个维度确定13种政策工具分类体系,并对21世纪以来江西省颁布的104份省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编码技术分阶段梳理政策工具选择特点与变化,总结已有经验,识别制约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政策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发现:科研院所改革历程划可分为启动与探索、创新发展、创新驱动3个阶段;有关政策目前存在呈现碎片化倾向、各类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政策工具组合方式有待优化、行政引导政策工具使用比例高、技术交易政策工具仍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统筹协调、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深化协同创新等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最优区分视角下双重环境规制撬动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150.3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升环境绩效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多数文献聚焦于评价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建立环境规制与企业环境绩效关联的文献较少。为此,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认为环境绩效是在规制政策和规范标准下,企业完善环境管理行为产生的系统性成效。在“压力-行为-结果”的成熟逻辑下构建理论模型,收集广东地区294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命令型环境规制与激励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命令型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命令型环境规制的正向作用更大;双重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命令型规制的“大棒”政策压力下,企业更容易开展合规性绿色创新,即求同,而在激励型规制的“胡萝卜”政策激励下,则更倾向于实施战略性绿色创新,即存异;合规性与战略性绿色创新在双重环境规制与企业环境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合规性与战略性绿色创新在提升企业环境绩效过程中发挥方向一致的互补效应。因此,政府在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时应注意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协同使用。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数字化情境下区域服务型制造发展路径研究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118.5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引致区域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前因组态,并基于不同数字化情境,揭示数字化领先型和追赶型地区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差异化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区域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组态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包括“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环境主导型”等4种构型;(2)针对数字化领先型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集聚是引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且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是必要条件;(3)针对数字化追赶型地区,除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扩大开放耦合协同路径,“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核心的组织-环境驱动型”等两种路径同样能实现服务型制造的高水平发展。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制造美国”计划的管理机制、特点和启示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88.7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造技术研发成为各国高科技产业竞争的重点,“制造美国”计划的管理机制较为完备,可为中国提供有益启示。在组织管理方面,该计划形成从上到下的四层管理架构,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从白宫到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到创新研究所所长委员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各创新研究所的指导、监督。在绩效管理方面,形成了创新研究所对资助国会、商务部对国会的强制报告制度,以及国会政府问责局和第三方机构的外部评估机制,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和对创新研究所提供资金资助的政府部门会制定研究所的绩效评价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在实施管理方面,“制造美国”计划具备全政府、举国参与和注重创新生态建设的管理特点。中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与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类似,可借鉴其上下贯通的协调管理经验,改进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制造强国建设。

    • >国际科技管理及科技交流合作
    • 科研流动对科研绩效的影响路径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123.8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知识创造的复杂程度增加,国际科研合作成为产生高质量论文、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提升科研绩效的重要手段,但少有研究从科研合作网络特征的角度探讨个人科研流动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因此,基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立的AMiner所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AI 2 000)》,以人工智能领域下语音识别和人机交互两子领域172位学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学者的科研流动对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并以科研合作网络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为合作度量,通过构建中介模型和Sobel检验,分析学者科研合作在科研流动对学术影响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领域权威学者在教育阶段流动较少,不少学者从本科到博士均在同一机构完成;学者的科研流动会给学者个体合作网络的网络特征带来差异;学者的科研流动经历也会对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产生影响;学者科研合作网络的网络规模和密度在学者流动对学术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一定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来自学术发达国家和来自学术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学者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建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与Tobit模型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80.8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确建筑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现状和驱动力量,对实现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7家建筑企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为例,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16-2021年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Tobit模型分析企业内部特征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影响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上升,且呈倒“U”型趋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发展相对稳定,不容易受外部市场变化所干扰;房屋装饰及其它建筑业较土木工程建筑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强,但其波动大于土木工程建筑业,易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企业无形资产、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能力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显著正向影响,而股权集中度呈现显著负向影响。

    • 包容感知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4, 44(23).

      摘要 (8) HTML (0) PDF 638.27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资源保存理论对包容感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更具解释力。基于此,在资源保存理论下,从兼顾满足员工归属感与独特性需求的包容视角出发,探讨包容感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228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有效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运用Bootstrap法检验考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创造型领导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包容感知积极影响创新行为;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感知和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创造型领导正向调节包容感知对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同时使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感知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增强。据此,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应该重视员工在团队中的包容体验并且强调创造型的领导风格,提升员工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激励员工进行创新。

    • 大股东异质性、组织距离与企业协同创新质量

      2024, 44(23).

      摘要 (4) HTML (0) PDF 402.5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股东多元化能为企业提供多样性创新资源,但也扩张了组织距离并增加了协同成本。针对企业如何平衡创新资源异质性与协同创新质量提升问题,基于协同学基础理论和广义高阶梯队理论探索大股东异质性对企业协同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异质性有碍于企业协同创新质量提升,股东多元化带来的创新资源效应并没有抵消因其异质性而增加的组织协同阻力。机制分析发现,大股东异质性是通过扩大组织距离形成组织“断裂”进而降低了企业协同创新质量。治理体系方面,市场型知识治理和社会型知识治理不仅能够弱化大股东异质性对协同创新质量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削弱了组织距离对协同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而权威型知识治理反而加剧了大股东异质性和组织距离对企业协同创新质量的阻碍作用。结论表明,企业在聚合创新资源过程中不宜过于追求差异化和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讲求志同道合,同时还要注重提升组织内部协同能力和建构企业聚合异质性创新资源的有效机制。

    • >知识产权管理
    • 数字经济时代专利与标准协同研究——动态能力理论视角的解释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8.4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专利和标准的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竞争格局,促进专利与标准的协同演化。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感知、捕捉、重构三方面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利与标准协同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的国际专利与标准协同的实践经验,构建专利与标准协同竞争力体系。中国应进一步明确专利与标准协同的改革思路,通过提升感知能力、捕捉能力、重构能力,推动专利与标准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不同风险情境下企业创新链演进对韧性的影响分析——以宁波舟山港为例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4.7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围绕宁波舟山港在不同风险情境下企业创新链演进对韧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创新链的构建与韧性激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与多元创新主体链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增强组织韧性。二是创新链演进与市场需求满足,企业将创新资源转化为创新能力,通过非线性流转和反馈建立开放循环系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组织韧性。三是创新链与组织韧性的嵌套共生关系,有效整合创新链加强信息和资源流转,增强韧性的完整性和可循环性。本研究为企业如何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创新链提升韧性提供了实践指导,强调在遵循ESG全球准则的同时,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管理的结合,转变竞争为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碳解锁视角下数字赋能中国纺织业绿色升级的路径研究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373.7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代表,纺织业绿色化升级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建设制造强国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立足碳解锁视角,在核算2013—2022年间中国30省区市(除西藏外)纺织业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的基础上,以碳超载率对我国纺织业碳锁定程度进行考察。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明数字赋能我国纺织业摆脱碳锁定、实现绿色升级的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30省区市纺织业碳锁定程度不断加剧,浙江、陕西、江苏三省纺织业碳锁定程度最高。②相较于纺织工业、纺织服装和其他纤维制品,皮革、毛皮、羽绒及相关产品碳锁定程度明显偏高。③全国30省区市纺织业碳锁定状况依据碳排放量、碳超载量以及碳超载率可分为6种类型,浙江、陕西、江苏、安徽、北京、新疆6省区市纺织业呈高碳排放、高碳超载量、高碳超载率的高碳锁定类型,碳减排压力最大。④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不仅可以对我国纺织业碳解锁实现绿色化升级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优化纺织业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制度创新对于数字赋能纺织业碳解锁、实现绿色升级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双碳”目标下四川省天然气产业低碳发展策略研究——集成系统动力学和清单算法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569.8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为例,基于“上游开发-中游储运-下游利用”全产业链视角建立天然气产业碳排放清单并研判关键排放源,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动态仿真优势科学研判2021—2030年天然气产业异质性排放轨迹及能源替代减排效应,并立足发电、工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关键领域实证探讨天然气“替煤代油”可能性。研究发现,四川省天然气产业碳排放构成中燃料燃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以工业和居民生活为代表的终端消费单元在规模效应和需求导向共同影响下碳贡献显著,而系统溢散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天然气生产、收集和加工单元的副产品;在基准、宽松低碳政策和严格低碳政策三种情景下天然气产业2021—2030年碳排放量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主要由于低碳发展新格局下天然气产业的成链集群发展;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资源禀赋、先进技术、良好市场、政策倾斜等优势为发电、工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领域“替煤代油”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 >知识产权管理
    • 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对区域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100.6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出口贸易迫切需要从扩大出口规模转变为强调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提到把高价值发明专利作为发展目标之一,以此来提升出口技术水平,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因此,本研究剖析高价值发明专利发展对区域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近十年曾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企业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高价值发明专利对区域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价值发明专利不仅对本地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推动效应,同时对毗邻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价值发明专利对中东部地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向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为负向的抑制作用;随着高价值发明专利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对区域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由负向抑制作用变为正向促进作用,且正向促进作用表现为边际递减的特征。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评价探析 ——以京津沪渝四直辖市为例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722.4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知识产权对营商环境具有塑造和引领作用,科学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营商环境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评价情况进行测度,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四直辖市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指数整体良好,但直辖市之间的差异较大。进而从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能,释放知识产权运用新潜能;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打造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人才集聚区,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于晓虹1,徐海燕1,楼文高2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68.0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各省域碳排放权进行合理估算(分配)和盈亏排放情况进行特性分析,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建立由公平、效率等四个原则和人口数量等10个指标构成的省域碳排放权分配指标体系,采集2010-2021年数据,建立基于决策者偏好的动态聚类投影寻踪(DMP-DCPP)模型,完成省域2010-2020年、2021-2030年期间的碳排放权分配。基于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估算得到2021-2030期间碳排放量,分析省域2015-2020、2021-2030年期间碳排放盈亏时空差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四大原则中,公平性原则对碳排放权影响最大;(2)10个指标中,人口数量和碳排放历史累积量的权重最大;(3)广东、四川的碳排放权都是最高的,宁夏、天津等都是最少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的超额排放最多,四川、云南的盈余最多;(4)山东、广东和江苏属于高配额高排放,海南等属于低配额低排放;(5)新疆、宁夏在2005-2020期间CEI不降反升;(6)2030年我国能实现碳达峰和CEI下降率目标,但河北等12个省域很难实现。最后,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和更合理分配碳排放权的政策和建议。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基于元分析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2024, 44(23).

      摘要 (6) HTML (0) PDF 2.2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107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到了结论如下:政府补助、企业规模增大、股权激励的提供都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年龄的增大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但不显著。股权集中度、行业集中度都与企业创新投入负相关。基于分析结论对政策和企业管理两方面提出四点建议:(1)政府应该出台鼓励中央和地方对科技研发投入的政策;(2)政府应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企业应扩大规模并延长经营时间,以获取更多资源,进而增强创新能力;(4)企业应该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减少股权集中度,同时提供股权激励。

    • >科技发展理论
    • 区域负荷资源聚合响应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14.4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合响应作为电力负荷管理的新型手段,可挖掘区域电力负荷中的灵活性资源,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途径。区域电力负荷数量众多、类型结构复杂,需通过负荷特征辨识,分析不同类型负荷的响应潜力,聚合形成区域高响应率资源池,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基础。以实际区域电力负荷数据为例,分析其负荷资源聚合响应潜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负荷响应资源的探索研究与深入挖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本文所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出区域负荷资源中不同负荷群组的响应特性。各类群组响应特性差异较大,根据群组特性统一调度管理,可实现响应资源的有效聚合与评估;(2)本文所提方法有针对性地挖掘区域负荷的响应潜力,与传统电力负荷分类方法相比,资源池整体聚合响应能力可提升23.62%至25.11%,显示出本文方法在聚合响应潜力挖掘方面的显著优势;(3)本文所提方法可有效识别区域负荷响应潜力的能力缺口,并针对不同的能力缺口,制定差异化的群组资源挖掘方案,为未来进一步提升区域聚合响应能力形成规划建议。

    • >科技项目管理
    • 科技特派员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

      2024, 44(23).

      摘要 (8) HTML (0) PDF 123.2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支撑力,科技是动力源。科技是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力,科技特派员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宏伟目标,广东要牢牢把握农村生产力发展规律,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利器”,引导科技人才激发自身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科技特派员成为“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支撑,助力广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高校交叉科学研究促进科技突破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路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150.1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意义]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索高校交叉科学研究如何影响科技突破的路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系统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关键影响因素和利益相关者,揭示如何优化高校交叉科学研究的运作要素布局,以促进其实践效果,并最终推动科技突破。[方法/过程] 探讨其与高校交叉科学研究运作的相互关联性。基于此,构建了高校交叉科学研究运作的生态系统框架,从中提炼出关键问题,并就各个系统层面的挑战及其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高校交叉科学研究对科技突破的路径生态系统中,微观层面聚焦于个体和知识层面,强调通过搜索和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及吸收和重组这些知识,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突破;中观系统着眼于合作团队的作用,指出具有共享价值观、相互信任和强大凝聚力的跨学科团队,以及高度的知识共享和开放合作氛围,是实现科技突破的关键;外层系统着重高校内部制度,认为完善的交叉科学研究合作协调管理制度对于深化合作、提高科技突破的可能性至关重要;宏观系统考察外部支持要素,多级政策的支持和营造良好的交叉科学研究环境,对于激励科技突破具有决定性影响。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发展历程、 着力点与实现路径

      2024, 44(23).

      摘要 (7) HTML (0) PDF 181.51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四链”融合源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是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是“四链”融合的前提和核心,融合的着力点是推动产业技术需求有效传导到创新主体及推动前沿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树立全链条创新和全产业链创新意识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人才链、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着力点是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向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急需紧缺环节流动,关键是大力引育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完善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和大力发展“耐心资本”;资金链与人才链融合的着力点是通过优化资金链配置人才链,关键是科学分析预测产业人才需求并优化人才培养与评价激励机制。建议研制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行动计划、全面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协同发展机制,为“四链”融合指明方向目标、明确方法并建立保障机制。

    • >大学研发创新管理
    • 高校基础研究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探索性案例与组态分析的研究

      2024, 44(23).

      摘要 (5) HTML (0) PDF 244.8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主要载体,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部门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关键动力,然而,“高校基础研究供给究竟如何推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问题,却仍待更进一步的理论诠释与机理探索。为此,本研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展了一项探索性案例与组态分析的混合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结构维度与观测方式;(2)高校基础研究供给能够立足知识载体的“蓄水池”效应,从“知识池”与“人才池”的知识转移过程,推动实体经济部门高质量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且数字经济发展是这一实现机制过程中的重要边界条件;(3)从“人才集聚”和“资源集聚”视角,提出了两种高绩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案。根据研究结论,建议相关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与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打造基础研究核心竞争力,攻克“卡脖子”问题,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