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数字转型背景下员工角色冲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466.5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之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析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重点考察现场非正式学习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可供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37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负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现场非正式学习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可供性的提高,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对现场非正式学习的负向影响减弱,现场非正式学习在员工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和员工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同样减弱。因此,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关注员工角色状态,提升员工的数字技术可供性感知,从而降低员工因数字转型角色冲突对创新产生的不利影响。

    • >知识产权管理
    • 多粒度专利视角下社交机器人发展态势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2.0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社交机器人专利进行多维多粒度研究,揭示其发展概况与关键技术演化态势,为社交机器人所在公共管理、舆情监测等不同应用中的发展部署提供决策支撑。首先,运用专利计量法从时间、地域等方面进行粗粒度分析,解释社交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挖掘技术热点。其次,提出关键词抽取与分级合作关系网挖掘方法,获取关键技术共现网络与发明人分级合作关系网络。最后,利用Neo4j图数据库和Gephi软件,实现社交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细粒度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对Innography收录的社交机器人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该技术活动水平、地域流动关系,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与发明人全局、分级合作关系网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发现社交机器人技术主题与合作发展态势。

    • >其它
    • 环境公平视角下基于“全碳”核算的中国省级碳效率评价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861.1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突破以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的“传统碳”核算的局限,将废弃物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耗、电力净输入和森林固碳情况也纳入评价范畴,利用上述指标间的自然能量联系,进行中国各省域“全碳”核算,进而开展基于碳足迹的直接碳效率评价和基于DEA-BCC模型的全要素碳效率评价。结果表明:(1)2016至2020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直接碳效率明显上升,但全要素碳效率却有所下降。“双碳”背景下,相比其它生产资料,碳环境容量日益稀缺,因此全要素碳效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应引起重视。(2)在“全碳”与“传统碳”两种核算体系下,直接碳效率和全要素碳效率的评价结果均存在差异,而且2020年尤为明显。减污降碳是同根同源问题,能源电力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全碳”效率的评价结果的解释性更强,其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省域的低碳水平及发展潜力,并为厘清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和制定碳综合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

    • >国际科技管理及科技交流合作
    • 加拿大科技“超级集群”计划建设及启示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72.5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拿大“超级集群”计划是加拿大政府于2017年提出的国家科技战略计划,是由政府主导的政产学研联合的科研组织方式。结合加拿大近年经济形势、研发投入、政策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加拿大提出超级集群计划的背景,同时介绍了“超级集群”遴选过程,分析了组建构成,调研了近年来数字技术超级集群、蛋白质产业超级集群、下一代制造业超级集群、人工智能驱动的供应链超级集群、海洋超级集群5个“超级集群”建设运行成效。作为加拿大政府从国家层面设计的科技战略,加拿大政府重视产学研结合与多学科融合,通过超级集群构建了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可以从强化战略目标、聚焦投入领域,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各主体协同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我国科研管理。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资源相似视角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优化

      2024, 44(9).

      摘要 (7) HTML (0) PDF 1.4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协同创新网络。为探究产业协同创新关联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资源分配效率,本文以中国2015—2022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专利合作为基础,运用节点间相似性来估计未连接节点间的链接可能性,通过融合相似性指标进行关联预测,结合资源相似理论和链路预测模型推断创新主体潜在研发合作趋势,据此提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规模日益扩大,整体网络分布松散,网络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弱连接关系为主,尚未形成多核心技术凝聚性子群,不利于创新主体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根据创新主体技术合作链接预测效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倾向于优先连接机制,与拥有大量邻居节点的创新主体建立连接关系;融合CN、RA和ACT指标预测,发现未来新进节点优先选择的合作对象多为网络核心节点的创新主体,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合作最为多见,整车与通信企业、互联网与电子信息企业间协同创新可能性最大。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组态研究

      2024, 44(9).

      摘要 (4) HTML (0) PDF 90.6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创园区是我国实现创新的重要阵地,其创新绩效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出复杂的组合性因果机制。本研究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8家位于江苏省的国家级科创园区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识别出影响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基于组态视角,进一步选取69家江苏科创园区,采用fsQCA方法,通过案例间的比较探索影响其协同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1)单个要素不构成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驱动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有4种条件组态,体现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多重实现模式,具体为校-政二元驱动型、园区主导-政府支持型、政-校-园协同联动型和政府主导-园区运作型;(3)组态中部分资源的投入存在替代效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和经费资源的投入在实现高协同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具有相同效果。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从组态视角探讨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丰富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可为科创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指导。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国家大基金对中国AI芯片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646.63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中国AI芯片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问题严峻,提升产业创新绩效迫在眉睫。利用2008—2021年中国268个城市的AI芯片专利数据,以国家大基金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国家大基金对AI芯片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大基金能显著提升AI芯片技术创新数量和技术创新质量,引导效应是国家大基金促进AI芯片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机制;国家大基金对AI芯片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产业链下游、东部地区、高等级城市和创新环境好的城市促进效果更优。

    • >其它
    • 多元主体协同如何促进数字乡村建设 ——基于浙江省64县的NCA和fsQCA分析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126.0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途径。如何优化多元主体系统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研究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协同理论和内源式发展理论,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不同多元主体系统对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影响因素均不构成数字乡村高建设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7条高建设成效驱动路径,划分为社会支持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第三,在社会支持模式路径中,产业结构基础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部力量,数字普惠金融则成为与之配合的外部力量。第四,在政府引导模式中,部分路径注重政府+社会二元协同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地区依靠上级政策的指导,来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和规划提供指南。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对科技经费与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

      2024, 44(9).

      摘要 (4) HTML (0) PDF 75.4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2017-2020年我国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科技经费、科技政策跟踪审计与城市创新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经费积极影响城市创新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作用大于试验发展。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对城市创新水平有显著影响,在科技经费与城市创新水平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在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中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此外,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对周边地区辐射实现整体科技创新共同发展。

    • 技术生态位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效率影响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223.1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技术生态位视角研究G60科创走廊创新绩效问题。采用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无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与各城市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显著提升创新效率,整体的技术生态位宽度对创新效率提升不利;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空间效应方面,技术生态位宽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研究结论为实施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战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 知识创新视角下日本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互动机理及耦合协调研究

      2024, 44(9).

      摘要 (6) HTML (0) PDF 407.0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知识创新、知识转化是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内在动力,文章立足于日本新兴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在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日本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以其耦合协调度指数为基础,检验并论证2011-2020年期间日本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从拮抗、磨合到协调,以及两者之间处于同步发展及互为滞后更替的相对发展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日本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创新发展耦合协调的内在规律提供理论参考和论证方法,并针对日本现实问题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技术规划体系两个方面研究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科技投资与金融
    • 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分析

      2024, 44(9).

      摘要 (6) HTML (0) PDF 167.9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异质性以及非线性。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效应为正,且存在累积递增效应;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参与度和创新产出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创新产出能力的中介效应更强;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效应更强;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动态非线性关系,在门槛值之前,存在阻碍作用,只有越过门槛值后才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参与度的非线性调节效应都是积极且显著的,但是创新参与度的调节效应要小于创新产出能力。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碳交易驱动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演化博弈分析和实证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822.1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碳交易是促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境政策之一,但立足于微观视角,探究碳交易能否驱动制造企业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将碳交易引入政企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剖析碳交易对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利用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和所在地区数据,在准自然实验框架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交易可以释放创新收益激励效应促进制造企业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效率与环境的共赢。要素生产技术进步、降污减排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制造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三大技术进步机制,机制识别揭示,碳交易主要通过后两条机制发挥效力。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市场化会显著增强降污减排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的机制效应,但政府补贴只对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分析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1.0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鸿沟使得老年人接受并购买智能家居产品存在诸多障碍,故开发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显得格外重要。为构建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给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提供依据。首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获取老年人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情况及需求,然后运用扎根理论提炼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基于原始技术接受模型,融合多个技术扩张模型的解释力,构建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最终提出了共含21个影响因素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接受模型(ESP-TAM)。此模型的提出,能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者和开发商提供一个实时、精准的调查分析模型,以便推出更为贴切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智能家居产品。

    • >其它
    • 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度测算及比较分析

      2024, 44(9).

      摘要 (6) HTML (0) PDF 345.7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技术在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目前业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对2013-2022年我国的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然后,针对测算结果对其融合趋势、融合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为促进我国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 >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管理
    • 长三角地区精细化工行业绿色创新演化及特征分析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928.4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绿色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为政府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精细化工行业绿色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5年为一个阶段分阶段,从网络演化过程和网络结构特征等视角,对绿色创新网络与传统创新网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绿色创新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呈现分散化特征;绿色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小世界性”;绿色创新网络企业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持续进行绿色创新的企业较为匮乏。因此,加强绿色创新政策持续引导,提高对中小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产业龙头企业绿色创新动力,是绿色技术高质量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路径与对策——基于北欧两国经验的比较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43.0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制造技术是迈向生物经济时代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实现工业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全球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推动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比较北欧国家瑞典和丹麦与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异同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两国围绕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平台应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创新举措。基于瑞典重点发展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森林生物技术中心、Testa中心和丹麦诺和诺德基金会建立生物可持续研究中心来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大政府引导、扩大资金投入、促进企业主体地位、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集聚国际优势团队打造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等建设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平台的路径与对策,以促进我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 失败容忍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102.6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失败容忍文化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制。基于组织设计理论,挖掘制造企业机会识别提升的前因变量,同时考虑政策扶持的权变影响,探究失败容忍文化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来自广东的206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失败容忍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水平政策扶持会增强失败容忍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机会识别对运营敏捷性和市场敏捷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会识别在失败容忍与运营敏捷性和市场敏捷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制造企业应重视失败容忍文化的培育,关注政府对企业主导行业的支持程度,并充分发挥机会识别在提升运营和市场敏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 新时代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顶层设计如何更为有效?-基于2006-2022年的国家级政策文本计量分析

      2024, 44(9).

      摘要 (7) HTML (0) PDF 142.7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顶层设计的相关政策工具,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收集2006-2022年间国家颁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权威数据,构建效力评估方法与效果评估模型衡量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效果,为优化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的顶层设计支持机制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政策文本数与政策总效力演化趋势基本一致;政策措施、政策目标与政策主体得分情况整体上均优于政策力度;环境型政策工具整体政策效力高于供给型政策工具与需求型政策工具。未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供给,应重点强化政策供给质量;加强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主体对政策效果的协同促进作用、匹配成效;巩固环境型政策效果,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供给和使用。

    • >大学研发创新管理
    •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实施路径的优化

      2024, 44(9).

      摘要 (6) HTML (0) PDF 150.8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实施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其推广实施是合法、合理且必要的。但该制度在运行、管理、考核、服务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优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施路径,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通过健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运行机制,制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体系,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考核体系,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优化实施路径,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施推广,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区域科技创新管理
    • 双元创新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117.7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一创新行为明显不能满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推动中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亟需结合双元创新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和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纳入双元创新框架进行回归,发现数字经济是促进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利用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通过与探索式创新互动形成的非线性影响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在低经济发展程度、高产业结构转型和强环境规制区域存在驱动作用异质性。当前,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和双元创新的协同驱动作用,具体需要服务企业的双元创新需求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部署和完善;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战略释放其在高水平经济发展、低产业结构转型和弱环境规制区域的发展活力;鼓励科技型企业选择有效创新途径,在优化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数字经济与双元创新的强大合力。

    • >科技管理理论与方法
    • 科研管理视域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创新研究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878.0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能够促进学科之间协同合作、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讨论交叉学科发展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困境,发现交叉学科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学科交叉的理念意识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多学科背景人才缺乏等问题,并结合个案进行分析,提出组建高起点高标准交叉研究平台、构建交叉人才队伍体系、探索制度创新以及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设发展路径,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模式和对策,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增长点以及科研竞争力。

    • >科技研发创新组织
    • 中国专利奖视角下的颠覆性技术识别分析

      2024, 44(9).

      摘要 (6) HTML (0) PDF 2.4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充分利用专利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实现准确有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以中国专利奖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选择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授权发明专利定义颠覆性技术,解决技术定义难的问题;接着,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异质有向图,存储专利数据构成的多重关系和方向信息,解决专利关系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使用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R-GCN)模型进行训练,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解决技术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表明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作为颠覆性技术的直接定义是合理且可靠的;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是有效的,能够充分利用专利数据信息和图中空间信息,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丰富了图神经网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

    • >其它
    • 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实证分析

      2024, 44(9).

      摘要 (5) HTML (0) PDF 72.2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路径,本研究分别针对综合类、理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深入考察“参与”和“未参与”科技竞赛的两个对照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表明,科技竞赛经历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其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均有显著正面影响。科技竞赛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而跨学科的参赛团队合作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式。深入挖掘这些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技竞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为未来优化竞赛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联系电话:020-37635126(一、三、五)/83568469(二、四)(查稿)、37674300/82648174(编校)、37635521/82640284(财务)、83549092(传真)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60栋3楼302室(51007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207-213星河亚洲金融中心A座8楼(510033)

邮箱:kjgl83568469@126.com kjgl@chinajournal.net.cn

科技管理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闭
关闭